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核科学论文 >

核电站用堆芯补水箱设计分析与评定

发布时间:2025-05-01 13:40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能源体制的改革,清洁能源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近年来,中国大部分地区爆发严重雾霾天气,严重影响人民群众健康。在能源领域最核心的防治措施就是要控制煤炭消费总量,提高天然气的使用量,大力发展核电、可再生能源等替代能源。核电与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相比,在改善环境质量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核电单机容量大,运行稳定,生产过程对环境基本上是零排放,改善环境的作用十分显著。根据国家核电发展的长远规划,未来几年中国将安全高效大力发展核能技术,以形成核电系统技术自主研发的能力。2007年,中国引进了具有非能动冷却系统的第三代先进压水堆核电技术,依靠自然力来保证核电站的安全特性,把设置预防和缓解严重事故作为了设计核电站必须要满足的要求,具有更好的安全性。从目前的核电发展情况来看,第三代核电技术已成为当今国际上核电发展的主流。目前,核电技术人员在充分利用已有技术和资源的基础上,积极消化和吸收第三代核电技术,以加快自主化进程。堆芯补水箱作为第三代先进压水堆核电技术的非能动冷却系统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对其设计过程进行深入的分析验证研究,为核电站的运行提供安全保障具有重要意义。在堆芯补水箱的设计分析...

【文章页数】:6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图3.?7进、出口接管压力边界??Fig.?3.7?Pressure?boundary?of?inlet/outlet??

图3.?7进、出口接管压力边界??Fig.?3.7?Pressure?boundary?of?inlet/outlet??

机械载荷主要施加内压和管道载荷,同时在人孔、筒体和进、出口接管截面施加内??压对应的等效拉应力载荷;模型的对称面施加对称载荷,筒体截面同样施加对称约朿。??进、出口接管模型机械边界见图3.7所示。??进、出口接管和人孔座:釆用1/4结构模型,人孔模型在对称面施加对称约束,内??表....


图3.?16堆芯补水箱支承柱结构应力线性化路径??Fig.?3.16?Stress?linearized?way?of?the?core?makeup?tank?support??

图3.?16堆芯补水箱支承柱结构应力线性化路径??Fig.?3.16?Stress?linearized?way?of?the?core?makeup?tank?support??

在本次分析中,要得到的结果分别是上述结构的应力强度线性化结果。应力强度线??性化的方法是国内外均承认的应用于压力容器分析计算的有效后处理方法。??具体的线性化路径见图3.13-图3.16。??->?AN??圓.一??I??I?,:w.??Ani?3L??—?—?‘?? ̄r ̄..?....


图3.?17沿壁厚方向的温度分布示意图??Fig.?3.17?Temperature?distribution?sketch?along?the?thick?

图3.?17沿壁厚方向的温度分布示意图??Fig.?3.17?Temperature?distribution?sketch?along?the?thick?

?当?0.615<X<1.0?时,Y'=5.2?(1-X)??本计算中,温度沿壁厚按抛物线进行分布,因此使用情况2进行计算。图3.17为沿??壁厚方向的温度分布的示意图。表3.6为热棘轮计算的结果。??2¥?.?74?4?...??、丨」r?1?■??S?\?1?;?!?:?.?....


图3.?20堆芯补水箱进、出口接管总应力分布(紧急停堆保护:1809秒)??Fig.?3.20?Core?makeup?tank?inlet/outlet?nozzle?total?stress?distribution(emergency?shut-down??protection:?1809s)??

图3.?20堆芯补水箱进、出口接管总应力分布(紧急停堆保护:1809秒)??Fig.?3.20?Core?makeup?tank?inlet/outlet?nozzle?total?stress?distribution(emergency?shut-down??protection:?1809s)??

??J??图3.18堆芯补水箱进、出口接管温度场分布(紧急停堆保护:1809秒)??Fig.?3.18?Core?makeup?tank?inlet/outlet?nozzle?temperature?distribution(emergency?shut-down??prote....



本文编号:40423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hkxlw/40423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e0b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