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S(M=Cu,Mo)掺杂SnO 2 阴极材料的制备及光电催化还原CO 2
发布时间:2025-07-09 00:39
化石能源过度开采导致环境破坏加剧已经引起当今世界广泛关注,利用光电技术将二氧化碳(CO2)转化为低碳燃料是近些年的研究热点。二氧化锡(SnO2)半导体氧化物材料具有导电性好、催化活性高、电子迁移速率快及廉价易得等优点,在CO2光电催化领域颇具优势。然而SnO2的带隙较宽为3.6 eV,只能利用太阳光中的部分紫外光,能量利用效率低。近年来,报道发现可以通过元素掺杂和半导体复合来调节半导体氧化物带隙。根据以上思路,本文采用这两种手段对SnO2进行改性,从而改善其光电性能,拓宽其在CO2转化方面的应用。本论文以SnO2为主,主要通过水热法合成Cu掺杂SnO2,Cu,S共掺杂SnO2,MoS2负载SnO2改性材料用于光电催化还原CO2制甲酸(HCOOH),考察了各种复合材料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并优选出最佳掺杂比例,探讨了光电催化CO
【文章页数】:8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CO2光电转化
1.2.1 电催化还原CO2
1.2.2 光催化还原CO2
1.2.3 CO2还原的优势与存在的问题
1.3 CO2还原半导体光电材料改性方法
1.3.1 能带结构调控
1.3.2 孔隙结构调节
1.3.3 表面空位调控
1.3.4 暴露面调控
1.3.5 助催化剂
1.3.6 Z型结构设计
1.4 阴极材料研究进展
1.4.1 常见阴极材料
1.4.2 SnO2研究进展
1.5 本课题研究思路和内容
1.5.1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Cu掺杂SnO2阴极材料的制备及电催化还原CO2制HCOOH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与仪器
2.2.2 Cu掺杂SnO2阴极材料制备
2.2.3 Cu掺杂SnO2电极制备
2.2.4 电化学性能测试及产率计算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物理结构表征
2.3.2 电化学性能测试
2.3.3 稳定性、选择性及机理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Cu,S共掺杂SnO2材料的制备及低过电位电催化还原CO2制HCOOH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与仪器
3.2.2 Cu,S共掺杂SnO2材料的制备
3.2.3 Cu,S共掺杂SnO2电极制备
3.2.4 电化学性能测试及产率计算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物理结构表征
3.3.2 电化学性能测试
3.3.3 稳定性、产物选择性及机理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MoS2负载纳米SnO2颗粒光辅助电催化还原CO2制HCOOH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试剂与仪器
4.2.2 MoS2负载纳米SnO2颗粒材料制备(MS/SON)
4.2.3 MS/SON电极制备
4.2.4 光电性能测试及产率计算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物理结构表征
4.3.2 光电化学性能测试
4.3.3 选择性及机理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及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论文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本文编号:4056867
【文章页数】:8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CO2光电转化
1.2.1 电催化还原CO2
1.3 CO2还原半导体光电材料改性方法
1.3.1 能带结构调控
1.3.2 孔隙结构调节
1.3.3 表面空位调控
1.3.4 暴露面调控
1.3.5 助催化剂
1.3.6 Z型结构设计
1.4 阴极材料研究进展
1.4.1 常见阴极材料
1.4.2 SnO2研究进展
1.5 本课题研究思路和内容
1.5.1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Cu掺杂SnO2阴极材料的制备及电催化还原CO2制HCOOH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与仪器
2.2.2 Cu掺杂SnO2阴极材料制备
2.2.3 Cu掺杂SnO2电极制备
2.2.4 电化学性能测试及产率计算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物理结构表征
2.3.2 电化学性能测试
2.3.3 稳定性、选择性及机理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Cu,S共掺杂SnO2材料的制备及低过电位电催化还原CO2制HCOOH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与仪器
3.2.2 Cu,S共掺杂SnO2材料的制备
3.2.3 Cu,S共掺杂SnO2电极制备
3.2.4 电化学性能测试及产率计算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物理结构表征
3.3.2 电化学性能测试
3.3.3 稳定性、产物选择性及机理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MoS2负载纳米SnO2颗粒光辅助电催化还原CO2制HCOOH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试剂与仪器
4.2.2 MoS2负载纳米SnO2颗粒材料制备(MS/SON)
4.2.3 MS/SON电极制备
4.2.4 光电性能测试及产率计算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物理结构表征
4.3.2 光电化学性能测试
4.3.3 选择性及机理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及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论文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本文编号:40568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hxgylw/4056867.html
上一篇:抗污染型防老剂的合成及其性能的研究
下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