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轻工业论文 >

双发射比率荧光体系的构建及食品中有害物的可视化分析

发布时间:2023-10-04 00:23
  食品中特定离子或小分子的含量可以作为监测食品质量和安全的重要指标,实时准确检测食品中的有害物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比率荧光技术的视觉检测,具有灵敏度高、选择性好、响应速度快、可现场即时检测等优势。为了提高比率荧光探针对目标分析物的光信号转导以及可视化检测性能,本论文采用两种不同的信号响应策略设计比率荧光检测体系,具体工作如下:(1)设计了一种固定参比信号的比率荧光检测体系CDs/AuNCs,用于氰离子(CN-)的高灵敏检测。其中碳点(CDs)发射的蓝色荧光作为参比信号,金纳米团簇(BSA-AuNCs)发射的红色荧光为响应信号。加入CN-后,BSA-AuNCs被刻蚀和氧化,形成稳定的络合物Au(CN)2-,导致其红色荧光猝灭,而CDs的蓝色荧光不受影响。在单波长激发下,观察到荧光颜色从红色变为蓝色。比率检测体系荧光强度比值(I612/I438)在CN-浓度为8 n M~12.5μM和12.5~75μM范围内表现出良好的线性响应。此外,该体...

【文章页数】:8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比率荧光体系的概述
        1.2.1 荧光材料的分类
        1.2.2 比率荧光体系类别
        1.2.3 比率荧光体系构建
    1.3 比率荧光体系的荧光检测机理
        1.3.1 能量转移
        1.3.2 光诱导电子转移
        1.3.3 分子内电荷转移
        1.3.4 内滤效应
        1.3.5 聚集诱导
    1.4 比率荧光体系的传感应用
        1.4.1 离子检测
        1.4.2 有机小分子
        1.4.3 生物大分子
    1.5 课题研究目的与内容
第二章 试剂、仪器及测试方法
    2.1 实验试剂
    2.2 实验仪器
    2.3 测试方法
        2.3.1 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
        2.3.2 X射线光电子能谱
        2.3.3 荧光光谱分析
        2.3.4 紫外光谱分析
        2.3.5 红外光谱分析
        2.3.6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分析
        2.3.7 Zeta电位分析
        2.3.8 粉末X射线衍射分析
第三章 基于固定参比信号的比率体系CDs/AuNCs的构建及CN-检测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CDs的合成
        3.2.2 BSA-AuNCs的合成
        3.2.3 缓冲溶液中CN-的检测
        3.2.4 实际样品中CN-的检测
    3.3 结果与讨论
        3.3.1 CDs/AuNCs比率体系的表征
        3.3.2 实验条件优化
        3.3.3 CDs/AuNCs比率体系检测CN-
        3.3.4 CDs/AuNCs比率体系的选择性研究
        3.3.5 CDs/AuNCs比率体系的检测机理
        3.3.6 实际样品中CN-的测定
    3.4 本章总结
第四章 双响应比率探针FITC@EuMOFs的构筑及胺类检测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Eu(atpt)1.5(phen)(H2O)]n(EuMOFs)晶体的合成
        4.2.2 FITC@EuMOFs比率探针的合成
        4.2.3 FITC@EuMOFs比率探针对p H的检测
        4.2.4 FITC@EuMOFs比率探针对HI的检测
        4.2.5 FITC@EuMOFs对 HI蒸气的荧光响应
        4.2.6 FITC@EuMOFs比率探针对不同胺的检测
    4.3 结果与讨论
        4.3.1 FITC@EuMOFs比率探针的表征
        4.3.2 FITC@EuMOFs比率探针的检测机理
        4.3.3 实验条件优化
        4.3.4 FITC@EuMOFs比率探针检测HI
        4.3.5 FITC@EuMOFs比率探针检测HI蒸气
        4.3.6 FITC@EuMOFs比率探针对不同胺的响应研究
        4.3.7 实际样品中生物胺的测定
    4.4 本章总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历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 参与的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4 发明专利
学位论文数据集



本文编号:38509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gylw/38509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3e2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