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酸化和升温对日本鼓虾和马粪海胆氧化应激和能量代谢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5-05-08 02:18
自工业革命以来,由于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以及森林过度砍伐等活动,大气CO2含量快速升高。约1/3人类活动排放的CO2被海洋吸收,导致海水p H值降低和碳酸盐化学的变化,这种现象被称为海洋酸化(海水酸化)。此外,CO2等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也会造成海水表层温度的升高,即海洋变暖。伴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日益加剧,过量CO2排放所导致的海洋酸化和暖化现象已引起广泛关注。近岸海域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海水酸化和变暖等多重环境压力对海洋生物的生存和健康造成的威胁尤为严重。目前,多数研究主要关注单一环境压力对海洋生物的影响,对多重压力下的耦合效应研究非常有限。日本鼓虾(甲壳动物)和马粪海胆(棘皮动物)为我国近海习见种,兼具生态和商业价值,对我国近海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也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以此两种海洋无脊椎动物为研究对象,开展多重压力耦合效应研究,旨在阐明海水酸化和升温复合暴露对近海关键物种的生理生化影响,相关结果可为气候变化压力下近海重要生态种群的响应策略和调控机制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两部分:1.以日本鼓...
【文章页数】:6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海洋酸化
1.1.1 海洋酸化概况
1.1.2 海洋酸化对海洋生物生理生化过程的影响
1.2 海洋变暖
1.2.1 海洋变暖概况
1.2.2 海洋变暖对海洋生物生理生化过程的影响
1.3 海洋酸化与海洋变暖对海洋生物的交互影响
1.4 研究意义、内容及思路
1.4.1 研究意义和内容
1.4.2 研究思路
第2章 日本鼓虾应对海水酸化和升温的生理响应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
2.2.1 实验物种来源及处理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实验设计
2.3.2 采样过程
2.3.3 抗氧化酶和脂质过氧化水平
2.3.4 糖酵解酶和消化酶
2.3.5 能量储备
2.3.6 数据分析
2.4 实验结果
2.4.1 抗氧化防御和脂质过氧化
2.4.2 糖酵解酶活性
2.4.3 消化酶活性
2.4.4 储能物质含量
2.5 讨论
2.5.1 氧化应激
2.5.2 能量代谢与储备
2.6 结论
第3章 马粪海胆应对海水酸化和升温的生理响应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
3.2.1 实验物种的来源及处理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实验设计
3.3.2 采样过程
3.3.3 氧化应激和脂质过氧化
3.3.4 糖酵解酶和消化酶
3.3.5 能量储备
3.3.6 数据处理
3.4 实验结果
3.4.1 抗氧化防御和脂质过氧化水平
3.4.2 糖酵解酶活性
3.4.3 消化酶活性
3.4.4 储能物质含量
3.5 讨论
3.5.1 氧化应激
3.5.2 能量代谢与储备
3.6 结论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4.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4.2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4.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本文编号:4044167
【文章页数】:6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海洋酸化
1.1.1 海洋酸化概况
1.1.2 海洋酸化对海洋生物生理生化过程的影响
1.2 海洋变暖
1.2.1 海洋变暖概况
1.2.2 海洋变暖对海洋生物生理生化过程的影响
1.3 海洋酸化与海洋变暖对海洋生物的交互影响
1.4 研究意义、内容及思路
1.4.1 研究意义和内容
1.4.2 研究思路
第2章 日本鼓虾应对海水酸化和升温的生理响应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
2.2.1 实验物种来源及处理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实验设计
2.3.2 采样过程
2.3.3 抗氧化酶和脂质过氧化水平
2.3.4 糖酵解酶和消化酶
2.3.5 能量储备
2.3.6 数据分析
2.4 实验结果
2.4.1 抗氧化防御和脂质过氧化
2.4.2 糖酵解酶活性
2.4.3 消化酶活性
2.4.4 储能物质含量
2.5 讨论
2.5.1 氧化应激
2.5.2 能量代谢与储备
2.6 结论
第3章 马粪海胆应对海水酸化和升温的生理响应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
3.2.1 实验物种的来源及处理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实验设计
3.3.2 采样过程
3.3.3 氧化应激和脂质过氧化
3.3.4 糖酵解酶和消化酶
3.3.5 能量储备
3.3.6 数据处理
3.4 实验结果
3.4.1 抗氧化防御和脂质过氧化水平
3.4.2 糖酵解酶活性
3.4.3 消化酶活性
3.4.4 储能物质含量
3.5 讨论
3.5.1 氧化应激
3.5.2 能量代谢与储备
3.6 结论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4.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4.2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4.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本文编号:40441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swxlw/40441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