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干扰地岩热能梯级利用工程监测系统研究
【学位单位】:西安石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TK529
【部分图文】:
(a)井下换热器现场施工图 (b)地岩热泵机房图 1-1 梯级利用系统现场施工图由于地源热泵系统的理论设计过程和实际施工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导果不明确、系统能耗评价指标不完善等诸多问题的产生,这也导致了展受到了限制。现在许多地源热泵工程的运行、后期维护和系统运行现场技术人员的工作经验潜意识的判断没有一个确实可行的方案,这且时效性也落后。为此,本课题根据无干扰地岩热能梯级利用工程项析确定影响梯级利用系统能效的主要因素的基础上建立监测系统,确体监测量并且提高监测系统的监测精度,及时反映系统运行状态。研究内容文以甘肃省 xx 地区某学校供暖项目为研究目标,主要从影响梯级利用的角度出发,对梯级利用系统工作原理进行描述,明确影响梯级利用的基础上建立监测系统,分析相关因素对系统能效的具体影响规律,,提高监测系统的监测精确度,实现无干扰地岩热能梯级利用系统的高
级利用系统构成成部分是地热井井下换热器,该部分是无能在开采利用的早期主要方式是直接抽取水进行抽取和回灌以达到抽灌平衡,该方以达到平衡容易造成诸多问题,如:城市环境等问题。在地热能利用发展过程中井,其工作原理是将换热器置于地热井底部热,温度升高后进入地面的供热系统放热被加热。研究早期主要采用的是“U 型”壤的热量可使其温度升高至 15℃左右,随该过程系统供热功率低、能量转化效率低利用[32]。因此,在前人的研究的基础上加式井下换热器[33],其结构示意图如图 2-2
“取热不取水”就是该井筒换热器由内外两种同心圆构成筒结构相似,并将其井底密封;中心管的外壁经过防腐和工质由外套管的顶部注入,在下行过程中与地层高温岩土进部有一段时间的缓冲后与井下换热器底部具有集热作用的管的底部从中心管的顶部流出达到地面换热系统。循环工境的污染。系统要由热泵系统和相关配套设施组成,地源热泵是能量转换组通过消耗少部分高品位电能,把地层中不可直接利用的用的高品位能源。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描述可知,热量传递到温度相对较高的部分而不产生其他的影响,所以热分:占据绝大部分低温热源和外界少部分高品位能源。热将低品味热源转化成可供直接利用的高品位热源的一种高图 2-3 所示: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邓鑫;;总能系统—能的综合梯级利用发展分析[J];科技资讯;2010年17期
2 林汝谋;金红光;蔡睿贤;;燃气轮机总能系统及其能的梯级利用原理[J];燃气轮机技术;2008年01期
3 章国枫;;推广天然气梯级利用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J];宁波节能;2005年01期
4 李馨芳;;胶鞋染整工业中热能的梯级利用[J];节能;1987年02期
5 商永强;;供热改造中能源梯级利用技术研究[J];华电技术;2017年05期
6 宋志国;;热能梯级利用的采暖系统研究[J];门窗;2015年09期
7 杨晓松,刘峰彪,陈谦;地热水多元梯级利用和封闭式处理新技术研究及工业应用[J];有色金属;2003年S1期
8 贾庆华;刘国清;邬建明;费兴波;;浅析承钢热能梯级利用[J];河北冶金;2012年02期
9 ;分布式能源的能量梯级利用[J];能源与环境;2017年02期
10 张茂勇;陈昕;潘永胜;刘刚;刘旭东;倪文岗;;制糖厂热能梯级利用优化方法及其实践研究[J];暖通空调;2017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洪慧;燃料化学能与物理能综合梯级利用的热力循环[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04年
2 王加龙;基于内燃机余热梯级利用的冷热电联供系统特性及优化运行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3 周璐瑶;二次再热燃煤发电机组系统优化与能量梯级利用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7年
4 罗柳红;生态工业园区系统稳定性与调控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5 崔俊奎;分布式地热系统双循环发电效率分析与梯级供热试验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伊澜;永城经开区能源梯级利用节能减排潜力评估及其对大气环境影响研究[D];郑州大学;2019年
2 吕沛志;无干扰地岩热能梯级利用系统的优化[D];西安石油大学;2019年
3 江接波;无干扰地岩热能梯级利用工程监测系统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9年
4 龙景良;基于大型柴油机废热梯级利用的船舶总能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5 郭小丹;基于能的梯级利用的先进动力系统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0年
6 梁瑜;造纸用水系统梯级利用与节水优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7 于超俊;天然气化工一体化系统的能量梯级利用[D];重庆大学;2011年
8 尹汉成;BOPP薄膜生产线蒸汽梯级利用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9 董红霞;地热梯级利用供热系统运行策略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10 苏喜庆;热电厂余热梯级利用模式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8382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xnylw/28382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