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自然地理论文 >

垦殖对川西北高寒草地土壤中不同磷组分含量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1-06-18 13:12
  选择川西北高寒草地垦殖3和10年后的川贝母种植地为研究对象,以邻近未开垦天然草地土壤为对照,采用修正后的Hedley磷元素分级方法,探究垦殖对川西北高寒草地土壤磷组分含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垦殖导致了高寒草地土壤全磷(TP)、水溶性磷(H2O-Pi)、活性磷(NaHCO3-P)、潜在活性磷(NaOH-P)、中稳性磷(Dil.HCl-Pi)、高稳性磷(Conc.HCl-P)含量显著下降,残余态磷(Residual-P)显著上升。其中0~20 cm土层变化最显著,垦殖10年后,土壤TP、H2O-Pi、NaHCO3-P、NaOH-P、Dil.HCl-Pi和Conc.HCl-P分别下降了16.48%、78.98%、57.43%、26.06%、16.38%、10.87%,而Residual-P增加了40.08%。其中H2O-Pi、NaHCO3-P和NaOH-P含量变化显著高于其他组分的磷,说明磷的活性越高损失越明显。垦殖过程中,土壤H2O-P... 

【文章来源】:草业学报. 2019,28(05)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10 页

【部分图文】:

垦殖对川西北高寒草地土壤中不同磷组分含量的影响


图1不同垦殖年限0~60cm土层土壤全磷含量变化特征

变化图,土壤磷组分,年限,相对含量


60157.17±5.90Aab45.91±2.06Aa111.26±3.84ABa199.54±2.43Bb100~20216.37±4.71Bb83.10±2.11Bb133.27±2.59Bc280.64±6.33Aa20~40213.82±5.12Bb81.64±2.22Bc132.18±2.89Bb257.53±3.34Aa40~60149.31±2.84Ab34.99±1.10Aa105.32±1.74Bb212.67±3.29Aa2.3不同垦殖年限土壤磷组分相对含量变化图2不同垦殖年限土壤磷组分相对含量变化Fig.2Percentofvariousphosphorusfractionstototal-Pfromdifferentreclamationyears土壤中各形态磷组分含量及比例各不相同,各形态磷组分对土壤中全磷和速效磷的贡献能力也不相同,因此了解不同垦殖年限各形态磷组分相对含量变化是十分必要的(图2)。该区域土壤0~60cm土层NaOH-P占全磷总量的30.80%~37.26%,在土壤中的比例最高。从相对含量变化上来看,随垦殖年限增加,不同土层H2O-Pi、NaHCO3-P、NaOH-P占全磷比例显著下降,而Dil.HCl-Pi、Conc.HCl-P、Residual-P总体呈上升的趋势。3讨论本研究结果表明,垦殖导致土壤全磷含量显著下降,这和林诚等[27]研究结果一致。这是由于在天然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土壤中的磷含量没有人为方式的补给输入,仅依靠大气沉降且该区域大气磷沉降贡献第28卷第5期草业学报2019年14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天然草地氮磷流动空间特征[J]. 魏志标,柏兆海,马林,张福锁.  中国农业科学. 2018(03)
[2]武功山草甸不同海拔对土壤和植物凋落物磷含量的影响[J]. 刘倩,郑翔,邓邦良,郑利亚,黄立君,王书丽,张令,郭晓敏.  草业科学. 2017(11)
[3]植被恢复模式对川西北沙化草地土壤微生物量及酶活性研究[J]. 蒲琴,胡玉福,何剑锋,齐鹏程,舒向阳,杨泽鹏.  水土保持学报. 2016(04)
[4]未开垦干扰黑土土壤磷素形态垂直分布特征[J]. 杨小燕,陈祥伟.  土壤通报. 2016(02)
[5]川西北高寒草地沙化过程中土壤氮素变化特征[J]. 蒋双龙,胡玉福,蒲琴,舒向阳,袁铖铭,余倩.  生态学报. 2016(15)
[6]中国生态用地重要性及其格局优化研究进展[J]. 周朕,蒙吉军,齐杨,彭福利.  生态学杂志. 2016(01)
[7]草地生态系统氮循环关键过程对全球变化及人类活动的响应与机制[J]. 闫钟清,齐玉春,董云社,彭琴,孙良杰,贾军强,曹丛丛,郭树芳,贺云龙.  草业学报. 2014(06)
[8]不同开垦年限农田黑土磷素形态及数量变化[J]. 谷思玉,王宁娟,陈渊,胡洋,聂艳龙,刘晓冰.  土壤. 2014(04)
[9]长期不同施肥对南方黄泥田磷库及其形态的影响[J]. 林诚,王飞,何春梅,李清华,李昱,林新坚.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4(03)
[10]氮磷配施条件下作物产量及水肥利用效率[J]. 刘德平,杨树青,史海滨,杜晓峰,孙玲玉,常春龙,李祯.  生态学杂志. 2014(04)

博士论文
[1]基于CENTURY模型的高寒草甸土壤有机碳动态模拟研究[D]. 李东.南京农业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2367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zrdllw/32367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d64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