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技术异化及其消解路径
发布时间:2025-03-18 05:12
技术是人类日常生产、生活的基本工具,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符号。工业革命以后,技术与科学间的联系日益加强已成合流、共荡之势,技术由此进入爆发式发展阶段。今天以技术为主体的探讨追问模式俨然成为现代性的重心,技术也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助推剂。技术几乎变成了人的物种生命客观化的基本形式,变成了人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手段,变成了人存在本质的展现方式。 在现代文明社会的疾患面前,技术异化难辞其咎。以技术异化为原点画坐标轴,技术异化的自然表现、社会表现、人本表现,技术异化的形成根源即人们由于技术革新和发展所带来的巨大经济利益导致的技术迷恋甚至唯技术论的技术信仰;以及消减、削弱技术异化的可操作实践路径都跃然纸上。本文采用“先述后评”的方式,以陈述、分析、批判的视角看待以往的国内外有关技术异化问题的论述。 本文围绕技术异化问题分为五个章节进行论述:第一章,主要介绍了技术异化问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综合叙述了有关技术异化问题发展脉络。第二章,从学理性角度再次分析技术、异化和技术异化的本质。第三章,试图描述技术异化的三种层面的表现即社会、自然和人本。第四章着重分析技术异化的三种形成根源,即技术发展自身所具有的...
【文章页数】:10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一、 选题意义
二、 文献综述
(一) 国外技术异化观考察
(二) 国内技术异化观述评
三、 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四、 研究内容和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技术异化的本质追问
一、 技术的本质
(一) 技术的历史解析
(二) 国内外对于技术本质的不同理解
(三) 技术的哲学阐释
二、 异化的内涵
(一) 异化的历史解析
(二) 多元视域下对于异化本质的探讨
三、 技术异化的内核
(一) 技术异化的历史评述
(二) 技术异化同技术负效应之间的关系
(三) 何为技术异化
第三章 技术异化的表现
一、 现实生存的对抗——技术异化的社会表现
(一) 技术异化在政治领域中的表现
(二) 技术异化在经济生活中的表现
二、 对生态自然的戕害——技术异化的生态表现
(一) 自然资源的无限度开发
(二) 生态环境的破坏和生物物种的减少
三、 人文视野的彷徨——技术异化的人本表现
(一) 身体机能的退化
(二) 人性的扁平化
(三) 脑力劳动的普遍异化
第四章 技术异化的成因及其根源探究
一、 技术自身发展具有盲目性
(一) 技术进入社会各领域时出现了“唯技术论“倾向
(二) 技术只关注“合理”而不关心“合情”
二、 技术的社会效应导致技术信仰的形成
(一) 何为信仰
(二) 何为技术信仰
三、 技术何以成为人的在世信仰
(一) 技术与资本共荡
(二) 技术与权力互融
第五章 技术异化的消解路径
一、 降格技术信仰
(一) 重塑人类在世信仰
(二) 技术的适中性发展
二、 技术的“合情化”发展
(一) 树立技术的人文关怀
(二) 规范技术操作流程
三、 技术与人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本文编号:4036055
【文章页数】:10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一、 选题意义
二、 文献综述
(一) 国外技术异化观考察
(二) 国内技术异化观述评
三、 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四、 研究内容和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技术异化的本质追问
一、 技术的本质
(一) 技术的历史解析
(二) 国内外对于技术本质的不同理解
(三) 技术的哲学阐释
二、 异化的内涵
(一) 异化的历史解析
(二) 多元视域下对于异化本质的探讨
三、 技术异化的内核
(一) 技术异化的历史评述
(二) 技术异化同技术负效应之间的关系
(三) 何为技术异化
第三章 技术异化的表现
一、 现实生存的对抗——技术异化的社会表现
(一) 技术异化在政治领域中的表现
(二) 技术异化在经济生活中的表现
二、 对生态自然的戕害——技术异化的生态表现
(一) 自然资源的无限度开发
(二) 生态环境的破坏和生物物种的减少
三、 人文视野的彷徨——技术异化的人本表现
(一) 身体机能的退化
(二) 人性的扁平化
(三) 脑力劳动的普遍异化
第四章 技术异化的成因及其根源探究
一、 技术自身发展具有盲目性
(一) 技术进入社会各领域时出现了“唯技术论“倾向
(二) 技术只关注“合理”而不关心“合情”
二、 技术的社会效应导致技术信仰的形成
(一) 何为信仰
(二) 何为技术信仰
三、 技术何以成为人的在世信仰
(一) 技术与资本共荡
(二) 技术与权力互融
第五章 技术异化的消解路径
一、 降格技术信仰
(一) 重塑人类在世信仰
(二) 技术的适中性发展
二、 技术的“合情化”发展
(一) 树立技术的人文关怀
(二) 规范技术操作流程
三、 技术与人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本文编号:40360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zzkxlw/40360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