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新学生”:民初启蒙与商业中的《学生杂志》
本文关键词: 新学生 商务印书馆 公共空间 《学生杂志》 出版 新文化运动 出处:《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民国初年,商务印书馆顺应时代风向的变化,出版《学生杂志》,以塑造"新学生"为目的,专注学生的"课艺"问题,为中等学堂学生提供了发表言论的平台;商务印书馆在保持文化理想与追求商业利益之间的平衡,为自己赢得了大量学生读者和作者,也带动了商务的发展。在此过程中,由于受到时局以及商务自身文化立场的影响,杂志主办者和学生群体对清末以来学生群体的问题进行了反思,作为启蒙者的杂志主办者对"新学生"形象的建构与作为"被启蒙者"的学生对自我的想象交互作用,共同形塑了这一"公共空间"中的学生面相,使之呈现出与清末学生群体不同的特征,也反映了新文化运动中新旧思想在学生群体中的碰撞与影响。
[Abstract]:In the early year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e business press adapted to the changing trend of the times and published "Student Magazine" in order to shape "new students" and focus on students'"lesson skills". Providing a platform for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to express their views; In keeping the balance between the cultural ideal and the pursuit of business interests, the business press has won itself a large number of student readers and writers, and also l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business. Because of the influence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the business culture standpoint, the magazine organizers and student groups reflect on the problems of the student groups since the end of the Qing Dynasty. As the initiator of the magazin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mage of "new students" and the "enlightened" students to the self-imagination interaction, together shaped the "public space" of the students face. It also reflects the collision and influence of the old and new ideas in the new cultural movement in the student group.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
【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2014M561402)
【分类号】:G239.29
【正文快照】: 学生群体自清末学堂兴办以来就不断发展壮大,成为近代中国社会变化的一个突出现象,桑兵的《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吕芳上的《从学生运动到运动学生(民国八年至十八年)》等论著对此已有深入的研究。不过,民国建立至五四运动之前的学生群体,由于受到这一时期独特时代风潮的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桑兵;拒俄运动与中等社会的自觉[J];近代史研究;2004年04期
2 罗志田;;课业与救国:从老师辈的即时观察认识“五四”的丰富性[J];近代史研究;2010年03期
3 马建标;;学生与国家:五四学生的集体认同及政治转向[J];近代史研究;2010年03期
4 程光炜;从书斋到社会——略谈清末新知识界社会角色的变动[J];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02期
5 刘宗灵;;早期《学生杂志》与学生自我意识的呈现——以“论说”栏为中心的讨论[J];江苏社会科学;2009年03期
6 刘一皋;;“五四”运动中的学生群体行为分析[J];开放时代;2009年10期
7 严海建;;读书与救国间的两难:对蔡元培与学生运动关系之考察[J];社会科学辑刊;2008年05期
8 罗志田;;近三十年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变与不变——几点不系统的反思[J];社会科学研究;2008年06期
9 方卫平;;媒介中的课艺:一个变革时代的文化现象及其历史解读——以早期《学生杂志》(1914—1918)为例[J];浙江社会科学;2008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师渠;;“五四”后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讨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2 张黎敏;夏一鸣;;俞颂华与《时事新报》副刊《学灯》[J];编辑之友;2009年11期
3 宋应离;;刊比人长寿——《中国青年》创刊八十五周年的光辉历程[J];出版史料;2008年04期
4 侯丽;;理想社会与理想空间——探寻近代中国空想社会主义思想中的空间概念[J];城市规划学刊;2010年04期
5 王哲;;论恽代英早期教育思想与教学实践的现代意识[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6 熊焱生;;恽代英精神的科学内涵及现实意义[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9年04期
7 夏吉英;;论恽代英的新闻贡献[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0年03期
8 曾宪明;真情挚爱昭日月——恽代英的两次婚姻生活[J];党史文汇;2000年11期
9 王江君;李衍增;;关于“两个先锋队”问题的历史索源[J];党史文苑;2006年16期
10 黄静婧;;论恽代英青年修养的理论与实践[J];党史文苑;200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汪诚国;;试论“常州三杰”精神[A];瞿秋白研究文丛(第二辑)[C];2008年
2 杨小辉;;觉醒与呐喊——20世纪初新知识阶层的“中等社会”论说[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3 王鹏程;;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关于社会主义的路径选择及心态论析——以恽代英选取社会主义思潮为例[A];中国现代社会心理和社会思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杨春满;刘振华;;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选择[A];知识分子与近现代中国社会[C];2007年
5 罗志田;;“文革”前十七年中国史学的片断反思[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6 陈玉;;论中国共产党早期新闻话语创新的自觉(1921—1927)[A];新闻教学与学术研究[C];2011年
7 罗志田;;“文革”前十七年中国史学的片断反思[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梅;另一种现代性诉求[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宋秋英;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教学论本土化问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3 杜波;五四文学期刊的现代性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黄文治;鄂豫皖苏区道路:一个民众动员的实践研究(1920-1932)[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5 刘宗灵;媒介与学生:思想、文化与社会变迁中的《学生杂志》(1914-1931)[D];复旦大学;2011年
6 杜翠叶;《新潮》月刊的社会改造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7 蔡胜;舆论视野中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8 陈光春;制度生成与实践失范[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9 刘向东;中共“一大”至“五大”党员队伍发展壮大的历史考察[D];郑州大学;2012年
10 张艳国;破与立的文化激流——五四时期孔子及其学说的历史命运[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金林;论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的改造国民性思想[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宝端;新潮社知识分子群体的身份认同[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3 王勇;日俄战争前后留日学生心态变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李硕;清末“中等社会”与民族国家的建构[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5 徐炎;道统与济世[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6 詹智宏;必要的张力[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郭燕飞;费正清与中国传统外交体制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8 赵秀丽;早期中国共产党与非基督教运动[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9 刘爱国;论刘仁静与少年中国学会的关系[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10 邹秀娥;晚清上海新型文化人的社会生活与文化心态[D];山东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志田;发现在中国的历史——关于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一点反思[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2 唐振常;;蔡元培研究的几点辨正[J];百年潮;1999年05期
3 刘宇新;读者的天空:“五四”时期“课艺派”杂志的传媒理念[J];传媒;2005年02期
4 黄宗智;悖论社会与现代传统[J];读书;2005年02期
5 王奇生;;新文化是如何“运动”起来的——以《新青年》为视点[J];近代史研究;2007年01期
6 罗志田;近代中国社会权势的转移:知识分子的边缘化与边缘知识分子的兴起[J];开放时代;1999年04期
7 罗志田;见之于行事: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可能走向——兼及史料、理论与表述[J];历史研究;2002年01期
8 程美宝;由爱乡而爱国:清末广东乡土教材的国家话语[J];历史研究;2003年04期
9 罗小琼;浅议晚清教育[J];清史研究;1995年04期
10 王统照;;三十五年前的五月四日[J];人民文学;1954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朱宗震;;中国的文艺复兴——本世纪初期的一个合理期望[A];走向近代世界的中国——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建所40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叶至善;;《中学生杂志》的《文章病院》[J];民主;1999年05期
2 张明炯;略论小学生杂志的办刊方向[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3 刘宗灵;;早期《学生杂志》与学生自我意识的呈现——以“论说”栏为中心的讨论[J];江苏社会科学;2009年03期
4 王乐萍;;面向大学生杂志的定位与风格——以《大学生》为例[J];新闻世界;2011年12期
5 刘宗灵;;民国初年的出版竞争——以《学生杂志》为例[J];文史知识;2011年12期
6 周维强;为各类读者建造一座“立体交叉桥”[J];编辑学刊;1997年06期
7 方卫平;;媒介中的课艺:一个变革时代的文化现象及其历史解读——以早期《学生杂志》(1914—1918)为例[J];中国儿童文化;2007年00期
8 方卫平;;媒介中的课艺:一个变革时代的文化现象及其历史解读——以早期《学生杂志》(1914—1918)为例[J];中国儿童文化;2008年00期
9 徐敏;;《小学生导读》:一路有你更精彩[J];安徽教育;2009年09期
10 王学,但昭彬;试析杨贤江的编辑思想与办刊精神——兼论杨贤江对《学生杂志》的改造与革新[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张泉;学生杂志:一代人的阅读盲点[N];中华读书报;2006年
2 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萌芽》杂志主编 赵长天;孩子们的未来在谁手中[N];文汇报;2008年
3 李慕昕;用丰富的文字构筑少年记忆[N];中国教育报;2002年
4 颜文;《新空间》里风景好[N];中国教育报;2000年
5 记者 刘颖;市“十佳中学生”终评结果揭晓[N];天津日报;2008年
6 记者 赵静;我省索南东智榜上有名[N];青海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宗灵;媒介与学生:思想、文化与社会变迁中的《学生杂志》(1914-1931)[D];复旦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潘玉舒;新式人格的塑造[D];暨南大学;2006年
2 郑娜;中学生杂志目录图文效果的眼动研究及教育措施[D];天津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4747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chubanfaxing/14747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