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探析我国计算机软件最终用户法律责任
发布时间:2025-07-09 04:29
当人类社会步入21世纪的时候,全球进入了知识经济与数字时代。人们逐渐认识到,计算机软件作为知识经济与数字时代的新鲜事物在我们生活中几乎无处不在。近年来,计算机软件最终用户的法律责任问题成了知识产权理论界关注的热点。计算机软件最终用户是一类特殊的侵犯主体,一方面他们在市场中是上帝,只有权利没有义务,另一方面却是软件侵权的最终完成人。处理好二者关系,对于保护软件这种特殊的技术产品的知识产权是十分重要的。 本文旨在研究为了促进软件产业的繁荣和快速发展,结合国外法律体制建设的成熟经验,在我国软件知识产权法律体制下,如何建立合理的、适合我国国情的计算机软件最终用户法律责任制度。 本文第一部分,首先对计算机软件最终用户进行了界定。对于计算机软件最终用户,广大学者和专家进行了不同的阐述,发表了不同的看法。虽然表达形式多样,但大家所进行的总结在意思上基本是一致的。计算机软件最终用户购买软件是为了本人或者本单位学习、研究、工作、经营活动,而不是为了再次复制、发行而购买软件。计算机软件最终用户在《我国软件保护条例中》的对应项应该是“软件的合法复制品所有人”、“软件复制...
【文章页数】:6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背景
文献综述
研究思路及逻辑结构
研究方法及意义
1. 计算机软件最终用户法律责任理论概述
1.1 计算机软件最终用户界定
1.2 计算机软件最终用户法律责任理论分析
2. 我国计算机软件最终用户法律责任制度评析
2.1 我国的立法进程
2.1.1 旧版软件保护条例的发布
2.1.2 中美谅解备忘录的签订
2.1.3 《行动计划》的实施
2.1.4 “微软诉亚都案”后的新发展
2.1.5 新版软件保护条例的发布
2.2 对我国立法进程的评价
2.3 最终用户法律责任相关规定评价
2.3.1 关于合理使用的规定
2.3.2 关于软件非法复制的规定
2.3.3 关于使用侵权软件的规定
3. 计算机软件最终用户法律责任比较研究
3.1 美国的立法规定
3.2 欧盟的立法规定
3.3 日本的立法规定
3.4 我国台湾地区的立法规定
3.5 TRIPS 的规定
4. 对完善我国计算机软件最终用户法律责任规定的构想
4.1 确立我国最终用户的利益平衡原则
4.2 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
4.2.1 合理界定最终用户责任的承担
4.2.2 合理界定我国最终用户主观过错问题
4.3 执法方面
4.3.1 纠正对象错误问题
4.3.2 加大对盗版软件打击力度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本文编号:4057158
【文章页数】:6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背景
文献综述
研究思路及逻辑结构
研究方法及意义
1. 计算机软件最终用户法律责任理论概述
1.1 计算机软件最终用户界定
1.2 计算机软件最终用户法律责任理论分析
2. 我国计算机软件最终用户法律责任制度评析
2.1 我国的立法进程
2.1.1 旧版软件保护条例的发布
2.1.2 中美谅解备忘录的签订
2.1.3 《行动计划》的实施
2.1.4 “微软诉亚都案”后的新发展
2.1.5 新版软件保护条例的发布
2.2 对我国立法进程的评价
2.3 最终用户法律责任相关规定评价
2.3.1 关于合理使用的规定
2.3.2 关于软件非法复制的规定
2.3.3 关于使用侵权软件的规定
3. 计算机软件最终用户法律责任比较研究
3.1 美国的立法规定
3.2 欧盟的立法规定
3.3 日本的立法规定
3.4 我国台湾地区的立法规定
3.5 TRIPS 的规定
4. 对完善我国计算机软件最终用户法律责任规定的构想
4.1 确立我国最终用户的利益平衡原则
4.2 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
4.2.1 合理界定最终用户责任的承担
4.2.2 合理界定我国最终用户主观过错问题
4.3 执法方面
4.3.1 纠正对象错误问题
4.3.2 加大对盗版软件打击力度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本文编号:40571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chubanfaxing/4057158.html
上一篇:阅读与启蒙:《新青年》在湖南的传播、阅读与社会影响
下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