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证与分析:毛泽东晚年的“两件事”谈话
本文关键词:考证与分析:毛泽东晚年的“两件事”谈话 出处:《中共党史研究》2015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毛泽东晚年关于"两件事"的谈话流传已久,但聚讼纷纭。版本不一,谈话时间、对象、内容各异。关键在于迄今未能查到原始依据。据已披露的史料及谈话的内容推论,毛泽东晚年很可能作过这样的谈话,时间可能在1976年1月8日周恩来病逝至28日毛泽东提议华国锋主持中央工作之间。当然,能否确证,仍待相关档案文献的公开和直接当事人的披露。考证这一问题的解释学意义,在于透过"谈话",结合相关史料,分析毛泽东晚年最后时光的心理。历经近十年"文化大革命"的起伏之后,社会心理发生了巨大变化,毛泽东的心理也逐渐陷入孤独和悲凉,最后一轮党内政治斗争采取了相对温和的攻势而不再锐利和激烈。
[Abstract]:Mao Zedong's conversation on "two things" has been circulating for a long time in his later years, but there are many different versions, different versions, time and object of the conversation. The key is that the original basis has not been found. According to the historical data and the contents of the conversation, Mao Zedong was likely to have made such a conversation in his later years. The time may be between Zhou Enlai's death on January 8th 1976 and the 28th proposal by Mao Zedong to preside over the work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course, can it be confirmed? It is still waiting for the disclosure of relevant archival documents and the disclosure of the direct parties. The hermeneutical significance of this issue lies in the combination of relevant historical data through "conversation". After nearly ten years of "Cultural Revolution" ups and downs, the social psychology has taken place the huge change, the Mao Zedong mentality also gradually falls into the loneliness and the desolation. The last round of political struggle within the party took a relatively moderate offensive rather than sharp and fierce.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
【分类号】:A841.3;D232
【正文快照】: 毛泽东晚年说自己“一生做了两件事”的、水其、饭比in h士 在^、/in杜站了邮①谈话流传已久,有关匕的争1NB却持续不断。 I976年“批邓”运动时就得到了这段谈话传抄稿,并援引其同事、时任山东大学革委会副主任宋书星和时任山东省革委会常委的刘长}0记忆作旁证(《我保存的毛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李海文;;关于毛泽东“一生干了两件事”谈话[J];世纪;2014年03期
2 胡绳;毛泽东一生所做的两件大事[J];中共党史研究;1994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付科;李安增;;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文化大革命”成因问题研究述评[J];安徽史学;2009年02期
2 姚宏志;“三项指示为纲”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起点吗?[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3 张北根;;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决策问题研究[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4 陶林;左用章;;论毛泽东关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思想[J];沧桑;2010年12期
5 刘立军;;从“文革”时期民主党派“十月晋言”看政治文明进程[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6 陈扬勇;1967年春军以上干部会议若干问题探讨[J];党的文献;2000年06期
7 吴迪;叙事学分析:样板戏电影的机制/模式/代码与功能[J];当代电影;2001年04期
8 段炼;;关于“文革”前期中共中央领导机构成员变动的考察[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年01期
9 笑人;;毛泽东谈《红楼梦》[J];党史文汇;2005年12期
10 王海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文化大革命”研究的新进展[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2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樊星;;《史记》与当代文学[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04年秋冬卷[C];2004年
2 宋培宪;;也谈毛泽东所读《水浒》的版本[A];水浒争鸣(第十二辑)[C];2010年
3 王智;;1966—1978年中国党、政府与社会的结构关联:离散与畸变[A];政党与近现代中国社会研究——“中国政党与近现代社会的变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郭根山;;毛泽东领导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曲折及其理论分析[A];毛泽东与20世纪中国社会的伟大变革(下)[C];2006年
5 萧延中;;史华慈比较文化视野下的卢梭、孟子与毛泽东[A];毛泽东研究总第2辑2007年第1辑[C];2007年
6 姜涛;;近代史就是要近[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7 刘伟;夏佑新;;毛泽东遗物及毛泽东人生态度解析[A];毛泽东研究2010年卷[C];2011年
8 周承恩;张化;;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的目标模式以及从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构想的研究述评[A];毛泽东研究述评[C];1992年
9 安建设;;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原因和理论研究述评[A];毛泽东研究述评[C];1992年
10 谢世诚;;周恩来与“文化大革命”研究述评[A];周恩来研究述评[C];199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素秋;“文革文学”与“新时期文学”的关联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2 李慧勇;周恩来与“文革”后期中央行政体制的重新整合[D];南开大学;2010年
3 陈汉良;毛泽东社会学思想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4 毕彩云;毛泽东新民主主义国家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向前;政治身份体系下的社会冲突:文革初期群众行为的社会根源[D];复旦大学;2010年
6 周勇;“鞍钢宪法”的历史考察[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7 陈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转折的研究(1976-1982)[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8 黄巍;“文革”时期女性形象政治化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9 岳奎;革命与执政之间: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10 叶青;“文革”时期福建群众组织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晓晶;中国特色多党合作制度理论与实践发展探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欢欢;“文革”时期的社会生活状况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田欢欢;毛泽东、邓小平调查研究比较分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王弘;“文革”时期英模文化的历史解读[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牛玮玮;共和国信息传播的特殊形态[D];河南大学;2011年
6 崔海涛;庐山会议逆转的原因探析[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7 赵庆阳;“鞍钢宪法”与毛泽东管理思想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8 温慧梅;涉县“农业学大寨”运动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崔耕;散文的变奏[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10 周娟;时代的烙印[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德兴;权威厚重 继往启今——谈《毛泽东传(1949-1976)》一书的特色[J];北京党史;2004年02期
2 霞飞;毛泽东对红卫兵态度的变化(上)[J];党史纵横;2004年02期
3 金春明;再论毛泽东的历史地位[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4 王炎;“毛泽东热”现象的背后——观大型传记纪录片《走进毛泽东》[J];民主与科学;2004年06期
5 ;毛泽东解释:为什么要设国家主席[J];党的建设;2004年12期
6 ;毛泽东最后的日子[J];全国新书目;2004年01期
7 唐振南;青少年时期的毛泽东[J];档案时空(史料版);2005年05期
8 特里尔 ,曾繁旭;毛泽东已融于中国的身躯[J];领导文萃;2005年06期
9 于光远;;毛泽东总结一生的谈话[J];炎黄春秋;2006年05期
10 明华;;走进真实的毛泽东[J];决策;2006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柯育芳;卜凡祥;;毛泽东的知识分子观[A];知识分子与近现代中国社会[C];2007年
2 张素华;;关于回忆毛泽东的史料述评[A];毛泽东与20世纪中国社会的伟大变革(下)[C];2006年
3 李士坤;;伟大的开创者——对毛泽东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研究[A];北京大学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论集[C];2004年
4 文蓓;孙映;;2010年国内毛泽东生平和事业研究述评[A];毛泽东研究2011年卷[C];2011年
5 刘正妙;;《毛泽东读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批注和谈话》研究述评[A];毛泽东研究2011年卷[C];2011年
6 黄俊;吴静;;2011年国内毛泽东生平和事业研究综述[A];毛泽东研究2012年卷[C];2013年
7 杨胜群;;毛泽东生平和思想研究的新进展[A];毛泽东与当代中国-全国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3年
8 金春明;;再论毛泽东的历史地位[A];毛泽东与当代中国-全国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3年
9 韩泰华;;毛泽东在民主革命时期关于农民问题的理论研究述评[A];毛泽东研究述评[C];1992年
10 王姣;彭湘容;;2012年国内毛泽东生平思想研究综述[A];毛泽东研究2013年卷[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李苑;《毛泽东传》英译工程启动[N];光明日报;2012年
2 王石川;毛泽东图书热销合肥[N];安徽日报;2003年
3 谭彦德;今年书界“毛泽东热”亮点纷呈[N];中华读书报;2003年
4 秦杰;《毛泽东自传》网上拍出万元[N];中国商报;2004年
5 本报记者 申晚香 林义成;学习毛泽东读书的精神[N];中国纪检监察报;2010年
6 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 陈晋;三读《毛泽东传》[N];北京日报;2010年
7 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 陈晋;读《毛泽东传》,读什么?[N];人民日报;2010年
8 张巨睿;一个外国学者写毛泽东[N];中国邮政报;2004年
9 马长虹;毛泽东是怎样成为领袖的?[N];中华读书报;2013年
10 ;《毛泽东传(1949-1976)》 《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等出版发行[N];人民日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苏新宇;毛泽东的民主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汪涛;毛泽东伟人品格研究[D];西北大学;2013年
3 刘正妙;《毛泽东读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批注和谈话》研究[D];湘潭大学;2012年
4 杨建党;领袖权威与制度成长:毛泽东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思想与实践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5 宋海儆;对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再认识与思考[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张春荣;毛泽东国情思想及其当代价值[D];河北大学;2010年
7 黄保红;毛泽东战略思维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
8 米华;早年毛泽东国民性改造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9 赖亦明;毛泽东社会发展思想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10 刘圣陶;毛泽东调查研究思想探析[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国江;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的平等思想与实践[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2 张谦;毛泽东公平思想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8年
3 唐奎;毛泽东为人民谋福利的思想及其当代启示[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郭东敏;论毛泽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先行探索[D];西北大学;2011年
5 刘万军;毛泽东科技思想及其丰富和发展[D];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
6 徐建文;毛泽东反官僚主义思想评析[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代小平;论毛泽东对立统一的军事观[D];四川师范大学;2013年
8 姚静芬;建国后毛泽东国民性改造思想研究[D];扬州大学;2008年
9 郭瑞;跳出“历史周期率”:毛泽东对民主执政的探索及实践[D];湘潭大学;2008年
10 王凤恩;西方学者对“文革”时期毛泽东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4302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angjiandangzheng/14302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