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区革命与地方社会:查田运动之发轫新探
本文选题:查田运动 + 意识形态 ; 参考:《开放时代》2015年06期
【摘要】:划分阶级成分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土地革命实践中形成的重要政治传统。这一政治传统的最初形态可以追溯到1933—1934年间中央苏区的查田运动。在这场运动中,以经济因素为标准的阶级成分划分开始在革命中得以大范围实践,同强调情绪性和斗争性的社会动员一并构成"查阶级"的重要内容。基于查田运动的这一制度史意义,本文对查田运动得以发轫的社会历史场域进行了历史社会学意义上的再考察。本文将中共党史、革命史与地方社会史结合在一起,综合运用文件档案、方志谱牒、回忆材料、报刊杂志等多种史料,通过对瑞金地区苏区时期革命史的重新解读,揭示查田运动得以发轫的社会与政治场域,由此呈现出宏观意识形态、现实斗争形势与地方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并由此进一步理解中国共产党政权在独立掌握武装和建政初期,将"革命"落实到地方社会时所面临的一系列局限与困境。
[Abstract]:Class division is an important political tradition formed by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 the long-term agrarian revolution. The original form of this political tradition can be traced back to the Central Soviet search movement in 1933-1934. In this movement, the classification of class elements based on economic factors began to be put into practice on a large scale in the revolution, and together with the social mobilization which emphasized the emotional and competitive nature, it constituted the important content of "investigating the class". Based on the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of this system, this paper makes a further study of the social and historical field in which the movement began. This paper combines the history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he revolutionary history with the local social history, and makes comprehensive use of documents and archives, local chronicles, reminiscent materials, newspapers and magazines, and so on, through a reinterpretation of the revolutionary history of the Soviet region in Ruijin. It reveals the social and political field in which the field survey movement started, and thus presents the complex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acroscopic ideology,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struggle and the local society. From this, we can further understand a series of limitations and difficulties that the Communist regime of China faced when it carried out the "revolution" into the local society in the early days of independent control of the armed forces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government.
【作者单位】: 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政治社会学视野下的中央苏区土地革命再研究(1927—1934)”(15YJC840022)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D23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谢敏华,朱钦胜;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的经济文化民主思想与实践初探(1927-1934)[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2 肖永忠,钟久辉;试析苏区干部好作风的历史成因与时代价值[J];党史文苑;2004年08期
3 “中国苏区史”学科组;“中国苏区史”重点学科的创设与学科建设——江西省社会科学院重点学科“中国苏区史”述略[J];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05期
4 刘付春;;试论中央苏区时期党的先进性建设[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6年04期
5 李德民;李锐;;略论党在苏区的文化政策及其启示[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6 蔡禹龙;;论苏区干部好作风的内涵及其启示[J];党史文苑;2007年18期
7 班布日;张玉龙;;中央苏区时期红军对国民党军的策反策略[J];党史文苑;2007年24期
8 刘善玖;刘薇;;中央苏区时期医务学校创建探析[J];党史文苑;2008年10期
9 黄少群;;毛泽东在中央苏区时期受到排挤之后[J];党的文献;2009年03期
10 曹春荣;;苏区时期是党的群众路线孕育并形成的重要时期[J];上海党史与党建;2009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蒋伯英;;陈云在中央苏区时期的思想与实践[A];陈云百周年纪念-全国陈云生平和思想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5年
2 罗惠兰;;毛泽东在江西苏区重大活动述评[A];毛泽东与当代中国-全国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3年
3 何友良;;苏区史研究的视野扩展、方法运用与未来发展[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受文;崇义发现苏区时期“劳动童子团歌”[N];江西日报;2009年
2 柯岩松江西省瑞金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浅谈苏区廉政文化基本形态及现实意义[N];中国纪检监察报;2009年
3 钟天元 杨振昌 钟俊锋;客家文化对苏区廉政文化的濡养与促进[N];中国纪检监察报;2010年
4 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副教授 王保贤;一个江西籍学者笔下的真实苏区[N];团结报;2012年
5 东北师范大学毛泽东思想研究所 牟蕾 郑德荣;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的群众观与实践[N];光明日报;2013年
6 汤春明;弘扬苏区好作风 争当红军新传人[N];边防警察报;2013年
7 南昌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胡松 南昌大学党委组织部副部长 副教授 饶勇;借鉴苏区经验 让践行群众路线常态化[N];江西日报;2014年
8 中共江西省赣州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副主任 阳振乐;党的群众路线在苏区[N];学习时报;2014年
9 张培森;在苏区大胆主张利用资本主义[N];学习时报;2007年
10 陈天长邋江树高;市纪委组织研讨苏区廉政建设[N];闽西日报;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围;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政策对苏区经济变迁影响论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2 曾繁坤;中央苏区时期廉政文化建设中的舆论宣传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2年
3 舒芳;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社会建设思想及实践研究[D];赣南师范学院;2013年
4 杨敏;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保持党的纯洁性思想研究[D];南昌大学;2014年
5 何棠;试论苏区马克思主义研究会[D];江西师范大学;2014年
6 王亮;中央苏区时期党群关系建设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7 韩云;中央苏区时期《红色中华》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殷健;中共在中央苏区时期的党群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葛舒阳;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与苏区农民社会心理变动论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10 周静波;“苏区干部好作风”研究[D];南昌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8440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angjiandangzheng/18440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