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复兴与文化执政——论执政党在现代国家建设中的文化承担
本文选题:文明型国家 + 软实力 ; 参考:《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5年01期
【摘要】:"文明型国家"是中国现代国家建设的历史"规定性"条件,中国现代国家建设应延续"以文化代宗教"的中华文明秩序机理。中华民族复兴的关键在于中华文明的复兴,而中华文明的复兴关键则在于其文明精髓的复兴;考虑到"以文化代宗教"是中华文明秩序的精核所在,中国的文明精髓只能在自己丰富的文化资源中寻找。作为"全涉型"社会组织,中国共产党建立了跨阶层、跨地区、跨行业的国家组织体系,实现了"后帝制—后儒家"时代的行政整合;但能否有效实现文化整合,关键在于能否在新时期形成国民认同、社会认许和国际认可的核心价值体系。只有推进"文化执政",执政党才能有效地进行文化整合,进而在现代国家建设中促进中华文明的复兴。
[Abstract]:The "civilized country" is the "prescriptive" condition of the history of China's modern state construc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modern state should continue the mechanism of "cultural generation of religion" in Chinese civilization. The key to the revival of the Chinese nation lies in the revival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and the key to the revival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lies in the revival of the essence of its civilization; and the "cultural generation of religion" is considered. "The essence of the order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lies in which the essence of China's civilization can only be found in its own rich cultural resources. As a" full scale "social organization,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as established a cross class, cross regional and cross industry national organizational system and realized the administrative integration of the era of" post monarchy and post Confucianism ", but whether cultural integration can be achieved effectively, The key is whether the formation of national identity in the new era, social recognition and international recognition of the core value system. Only to promote the "cultural power", the ruling party can effectively carry out cultural integration, promote the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civilization and the modern state construction.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复旦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
【基金】: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中国梦的重大意义、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研究”(编号:13JZD001)
【分类号】:D2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世秀,邰蓉莉;试论传统文化与先进文化的关系[J];四川党史;2002年05期
2 李富荣;全球化对我国文化的影响及对策[J];理论研究;2003年06期
3 方学军;先进文化的哲学思考[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4 王习怀;;真抓实干发展文化产业[J];理论与当代;2006年05期
5 王培新;马强;;优秀传统文化应成为大众文化的主流[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6 柳海增;;基层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理论学习;2007年08期
7 王十禾;;主流文化与网络文化:两种精神维度的融合与差异[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7年12期
8 张庆盈;;关于我国文化产业立法建设的几点思考[J];社会科学辑刊;2008年05期
9 郝一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网络文化研究[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9年03期
10 欧阳坚;;抓住机遇 实现文化产业更好更快发展[J];新湘评论;2009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庞井君;;文化的视听时代[A];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第十四届全国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2 李晖;冯晓莹;;大学·文化·传承·发展——大学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A];科学发展·惠及民生——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八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中)[C];2012年
3 漆玲;;略论社会和谐的文化基础[A];“人文奥运与和谐社会”论坛文集[C];2006年
4 解学芳;臧志彭;;网络文化产业公共治理全球化与国家网络文化安全[A];全球治理:新认识与新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届学术年会文集(2012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12年
5 刘泾;;新时期廉政文化的创新——以培育公民规则意识为视角[A];国家治理:民主法治与公平正义——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届学术年会文集(2012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12年
6 翟媛媛;欧阳曦;;科技与文化:文化生产力的核心[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文化强省战略与科技支撑论坛文集[C];2008年
7 戴建兵;;关于民间思想的一点想法[A];历史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C];1995年
8 萧鉀父;;东西慧梦几时圆?——世纪之交的文化寄语[A];时代与思潮(6)——中西文化与20世纪中国哲学[C];1998年
9 任容;;透过文化变迁审视价值观念更新[A];西部大开发与价值观念更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10 格西科才·慈智木;;大力传承民族传统文化为构建和谐社会作贡献[A];中国少数民族和谐思想研究[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德顺 (作者为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人文学院院长);破除四大误区,,建设和谐文化[N];南京日报;2007年
2 杨卫泽;深化文化认识 再铸文化辉煌[N];无锡日报;2006年
3 本报评论员;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切实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N];人民日报;2008年
4 中共长汀县委常委 宣传部长 教工委书记 林勇;推进文化创新 提升文化软实力[N];闽西日报;2008年
5 东海县委宣传部 尹冬冬;以和谐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N];连云港日报;2008年
6 中共衢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 高启华;文化遗存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时代作用[N];浙江日报;2009年
7 执笔 隋笑飞 参与采写 罗宇凡 谭晶晶 姜琳 周宁 吴晶晶 王茜;寄望文化“软实力”发挥更大更强“硬功夫”[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8 刘宽忍;培育和发展文化产业的思考[N];中国文化报;2001年
9 本报评论员;尊重农民的文化主体地位[N];邯郸日报;2011年
10 江苏省政协副主席、省委统战部部长 罗一民;正确认识四大关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N];中国文化报;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谭慧;我国公安警察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及应对[D];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
2 万璐;文化远近对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的影响[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4年
3 姜鸣凤;区域创新文化作用分析及评价—以山东省为例[D];济南大学;2010年
4 兰艳;应用型本科院校校园科技文化的问题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2年
5 汪继红;从成吉思汗祭祀文化看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2年
6 许鹤凡;旅游开发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再表达[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7 黄永;明清北京高梁桥文化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8 乔秋颖;从本体研究到价值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9 张婧玮;汉维比喻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D];新疆师范大学;2011年
10 韩雷;新闻出版业融资问题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0480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angjiandangzheng/20480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