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党建论文 >

现代性视域下高校共青团网站青年话语体系建设的反思与重构

发布时间:2018-07-23 17:29
【摘要】:高校共青团网站是高校共青团在虚拟网络社会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是共青团履行思想引领职能的"物理中介"和"文化中介"。符号与术语、意义预设与诠释、言说方式是高校共青团网站话语体系的三个基本要素。高校共青团网站青年话语体系的现代性构建要从五个方面入手:一是在内容设计上积极回应青年需要;二是运用视觉手段释放高校共青团网站的青春气息;三是用青年语言阐释理论关切;四是用生活化、青年化的言说方式讲述青春故事;五是把青年话语体系建设融入青年日常生活。
[Abstract]:The website of the Communist Youth League is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virtual network society. It is also the "physical intermediary" and "cultural intermediary" for the Communist Youth League to carry out its ideological guidance function. Symbols and terms, meaning presupposition and interpretation, and the way of expression are the three basic elements of the discourse system of the Communist Youth League websit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modern construction of the youth discourse system of the Communist Youth League websit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be started from five aspects: one is to actively respond to the youth needs in the content design, the other is to use visual means to release the youth breath of the Communist Youth League websit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third is to explain the theoretical concerns with the youth language, the fourth is to tell the story of youth in the way of life and youth, and the fifth is to integ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youth discourse system into the daily life of the youth.
【作者单位】: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计算机学院;
【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经费项目(CUGW150817) 共青团湖北省委共青团和青少年工作研究项目(2015YB020) 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专项(15JDSZ1001)
【分类号】:G641;D29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宗海勇;潘晴雯;;交往实践——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哲学基础探析[J];湖北社会科学;2011年11期

2 邱柏生;;试论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话语体系支撑[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年11期

3 陈文;;基层共青团网站凝聚引导青年的功能建构评析[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3年01期

4 吴晓明;现代性批判与“启蒙的辩证法”[J];求是学刊;2004年04期

5 贺才乐;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及其研究价值[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6 郭超;;高校共青团凝聚和培养青年意见领袖的困境及建构路径与平台建构——基于学生网络思想引领工作的视角[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2年06期

7 汪鸿雁;;网络时代的青少年与共青团工作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1年02期

8 郑长忠;;青年化社会背景下的共青团使命——网络时代中国政治的新命题[J];中国青年研究;2011年02期

9 张迎春;王亚鹏;;共青团工作视野下的高校网络虚拟社区管理研究——以“纸飞机青年网络社区”为例[J];中国青年研究;2013年07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程旭阳;许远理;;心理学中的物性浅析[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2 薛雯;朱光潜的文艺与道德关系论[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3 陈元贵;浅论康德对克罗齐的影响[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4 江守义;刘欣;;“纯正的趣味”:朱光潜的批评标准[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5 王宁川;;简政珍:意象维度中的哲与智——一位台湾中生代诗人的评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1期

6 金松林;;通俗化·本土化·生活化——当前美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新方向[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7 张晓刚;凌继尧;;意象美学的澄明之境——读叶朗的《美学原理》[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8 王文革;刘同军;;中国传统悲剧中的命运观[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9 王文革;;“不求甚解”解[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10 冯支越;钱一彬;;试论微博语境下的高校基层学生工作创新[J];北京教育(德育);201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高红樱;;论环境审美价值的特性[A];科学发展·生态文明——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九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C];2013年

2 岳丽艳;王海传;;市场经济的发展与道德提升的同向性的人学追问[A];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第十四届全国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3 于洪生;;文化视域下的经济社会和谐发展[A];文化复兴:人文学科的前沿思考——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届学术年会文集(2012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12年

4 白刚;;马克思主义原理课教学模式的转换[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第二辑)[C];2011年

5 刘继高;夏从亚;;马克思主义哲学观视阈下少数民族哲学研究的几个问题[A];回顾与创新:多元文化视野下的中国少数民族哲学——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及社会思想史学会成立30年纪念暨2011年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岑孝清;;文化的科技创意与人的自由发展[A];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第十四届全国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7 田心铭;;文明进步中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对马克思恩格斯人的发展思想的一点理解[A];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第十四届全国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8 董学文;;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内核是什么?[A];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论坛第一期、第二期[C];2014年

9 王川飞;;马克思主义谱系中资本批判理论探析[A];安徽省哲学学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10 熊韵波;;生态概念的意识形态性探析[A];安徽省哲学学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及云辉;全景画美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蔺淑英;唯物史观在中国的传播与创造性运用(1919-1949)[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杨道麟;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王豪;中心性与开放性[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5 温静;十六大以来民族精神教育的理论与实践[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6 周晓波;中美德育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程秀梅;中国农业支持政策体系构建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石健;靳以综论[D];吉林大学;2011年

9 杨宏波;胡锦涛人才思想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10 唐玉斌;自我与他人心灵的逻辑哲学探究[D];西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新新;现代书籍设计中材料运用的新趋向[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梁潇;产业结构演变与城市化的互动关系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梁菊;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下的委婉语动机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4 季春燕;论艺术班的诵读教学[D];苏州大学;2010年

5 谌明举;当前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毕小蕊;中西方“移情说”物我关系差异探源[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7 王蕴如;演奏直觉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8 乔宇沫;论我国当代动画电影中丑的形象塑造[D];南昌大学;2010年

9 安典礼;未竟的批判[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10 刘慧慧;论民事行政裁判执行的检察监督[D];山东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熊娜;;当前高校共青团组织思想引领功能发挥的路径研究——以华中师范大学共青团工作为例[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年07期

2 何海;;运用新媒体引导青年研究[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1年06期

3 朱峰;马立平;王秋菊;;新媒体视域中的公共舆论引领者——网络青年意见领袖的类型、特征及功能分析[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4 许钟玲;试论用户行为可近性选择理论[J];图书馆;2000年04期

5 薛程;吴蔚;;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影响力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2年05期

6 陈岚;;我国地方政府的网络影响力评估研究[J];现代情报;2011年03期

7 李骥;郑品石;冯永光;;奥巴马竞选网络优势的政治传播学分析及其对共青团工作的借鉴意义[J];中国青年研究;2009年01期

8 武超群;;青年网络社群中舆论领袖的特征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2年02期

9 赵广平;;简析网络民族主义思潮中青年意见领袖的内涵特质[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10 吴晓明;阿多诺对“概念帝国主义”的抨击及其存在论视域[J];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冷开振;;浅谈新时期推进高校共青团工作的方法和途径[J];商品与质量;2011年SB期

2 王曦;高校共青团体制资源的运用和开发[J];当代青年研究;2000年04期

3 张志伟,吴冬梅;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与高校共青团工作[J];高等农业教育;2000年06期

4 陆欣,徐承烨;新形势下高校共青团工作的新思路[J];中国冶金教育;2000年03期

5 欧阳栋梁;面向新世纪的高校共青团工作新格局[J];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0年S1期

6 罗嘉文;新世纪高校共青团工作新机制的探讨[J];嘉应大学学报;2000年02期

7 徐子勇;知识经济视野下的高校共青团工作[J];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1期

8 薛光武;新形势对高校共青团干部的新要求[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06期

9 杨世武;新时期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几点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0年Z2期

10 刘震;新时期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几点思考[J];中国林业教育;200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王永友;;高校共青团如何实践“三个代表”[A];高等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交流论文集[C];2002年

2 沈千帆;;构建“和谐校园”与高校共青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A];和谐社会与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研究报告——首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5)[C];2005年

3 卢涛;;高校共青团创建“学习型组织”探索与研究[A];中国民办教育大典[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王晓馨;全省高校共青团会在我市召开[N];天水日报;2012年

2 中山大学团委书记 黄毅;新时期高校共青团应大有作为[N];南方日报;2013年

3 本报记者 周静;15名高校选派团干部将赴我州挂职[N];凉山日报(汉);2011年

4 记者 魏星;着力提升高校共青团工作科学化水平[N];江西日报;2013年

5 团中央书记处书记 卢雍政;善用文化育人优势 大力凝聚兴国之魂[N];湖南日报;2012年

6 记者 龙华、通讯员 翟磊、陈琦;全国高校共青团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会召开[N];湖北日报;2004年

7 学会 铁峰 记者 刘伟;要不断加强和改进共青团工作[N];黑龙江日报;2000年

8 记者 陶洪光 通讯员 华洁蓉;党建带团建探索新思路[N];文汇报;2001年

9 本报记者 俞杰;12名高校团干部到我市县级团委挂职[N];三明日报;2011年

10 董云雷 记者 朱晓红;6名全国选派高校团干部到我市县级团委挂职工作[N];伊春日报;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顺;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2 王冰;高校共青团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研究[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9年

3 廖保华;组织设计理论视野下高校共青团工作运行机制创新的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4 洪庆;高校共青团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5 李浩;项目管理理论在高校共青团工作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6 王春华;新时期高校共青团工作路径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7 易皓华;新形势下高校共青团组织建设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8 郑晓;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和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9 史薛伟;“微时代”背景下高校共青团网络舆情工作引导探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3年

10 向杰;新时期高校共青团组织凝聚力研究[D];湖南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14012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angjiandangzheng/214012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cc9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