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党建论文 >

抗战时期根据地民主政治的构建与当代中国民主的起源

发布时间:2018-07-23 18:19
【摘要】:抗战爆发后边区民主政治的发展前后经历两个阶段。从苏维埃式的"阶级民主"变为参议会式"议会民主",再由"议会民主"过渡到人民代表会议式的"人民民主"。在此过程中,中共通过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建构,既实现了理论创新,也实现了对社会资源的整合,赢得社会民众的广泛支持。特别是中共对边区的治理和民生的改善,以及党领导下"一元化"实体民主与"党派协商"观念民主的运用,使中共的革命行为与现代民主有机融合。这不仅意味着国民党在内战开始前的"先天下之亡而亡",更为中共破解民国以来的民主难题提供了新的可能,并为未来中国现代国家的民主建政打开了一个通道。
[Abstract]:After the outbreak of the Anti Japanese War, the development of democratic politics in the rear area has undergone two stages. From the Soviet style "class democracy" to the Council's "parliamentary democracy", and then from "parliamentary democracy" to the people's representative conference, "people's democracy". In this process,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as achieved both theoretical innovation and the realization of the theory innovation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democracy theory. The integration of social resources has won the wide support of the social people, especially the improvement of the government and the people's livelihood in the border area, as well as the application of democracy and party consultation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Communist Party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party, so that the revolutionary behavior of the Communist Party and the modern democracy are organically integrated. This not only means that the Kuomintang is "the first world" before the civil war begins. The death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as provided new possibilities for the Communist Party to solve the democratic problem since the Republic of China, and opened a way for the democratic administration of modern China.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金】:201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抗战时期中共对根据地社会生态改造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以陕北晋西北为例”(10YJC770018) 201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共党史学科基本理论问题研究”(13&ZD19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D23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成;;谢觉哉关于民主和边区参议会思想新论[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2 巩瑞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乡选运动[J];党史研究与教学;2011年04期

3 岳谦厚;李卫平;;村选与根据地基层政权建设——1941年晋西北抗日根据地村选考析[J];党的文献;2010年05期

4 何咏梅;杨高男;;抗战时期的“三三制”政权[J];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12期

5 王建华;;威权主义政治下政党话语的双重性分析——以抗战时期的国共两党为例[J];江苏社会科学;2006年02期

6 王建华;;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时期制度建设的逻辑分析——以陕甘宁边区为中心[J];江苏社会科学;2011年02期

7 朱江;张希民;;简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权建设[J];历史教学;2006年01期

8 韩大梅;谢觉哉与新民主主义宪政建设[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06期

9 王安平;曾庆亮;;抗战时期毛泽东的民主政治思想[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6年04期

10 王建华;;改造民主:抗战时期“三三制”选举的革命面像[J];南京社会科学;2010年09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淑梅;;十年来中共政治思想史研究趋向[J];北京党史;2011年06期

2 赵淑梅;;新世纪以来中共政治思想史的研究趋向[J];长白学刊;2012年01期

3 寻益人;“百团大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历史地位[J];沧桑;2005年04期

4 郝正春;;战时日军对山西物质环境的破坏——以晋东南地区为中心的考察[J];沧桑;2006年06期

5 王戎;重庆市抗战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6 邓茜;;十年来谢觉哉思想研究述评[J];福建党史月刊;2011年18期

7 肖艳;唐棣宣;;改革开放以来抗战时期毛泽东思想研究综述[J];福建党史月刊;2011年24期

8 黄厚珍;;斯诺思想与时代精神[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7期

9 郭红娟;资源委员会“国营事业”经营理念分析[J];民国档案;2003年03期

10 李庆刚;;1995年以来中国民众抗战研究述评[J];高校社科动态;200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高阳;;毛泽东与陕甘宁边区政权建设[A];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个人课题成果集2011年(上)[C];2012年

2 陆遥;;试析延安时期国际友人眼中的“延安作风”[A];延安精神与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C];2013年

3 袁武振;梁月兰;;国际友人在陕甘宁边区的活动及其贡献[A];总结历史经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纪念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七十周年论文集[C];2007年

4 李方祥;;毛泽东的勤俭建国思想及其当代价值[A];毛泽东与中国道路——全国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13年

5 张洪军;尚金州;;1935—1938年初:中共代表团对毛泽东的重点宣传[A];毛泽东与中国道路——全国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13年

6 李雅兴;刘义群;丁琴;;延安整风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贡献[A];毛泽东研究2014年卷[C];2014年

7 李雅兴;刘义群;;延安整风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A];延安整风与新时期党的建设[C];2014年

8 田心铭;;从延安整风看“实事求是”[A];延安整风与新时期党的建设[C];2014年

9 吕臻;;解放战争后期中国共产党城市接管问题研究[A];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个人课题成果集2013年(上)[C];2014年

10 王骏;;中国共产党反腐倡廉建设的历程和展望[A];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个人课题成果集2013年(下)[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蓉蓉;抗日战争时期的民间外交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2 李莉;近代中国的媒介镜像:《纽约时报》驻华首席记者哈雷特·阿班中国报道研究(1927-1940)[D];上海大学;2011年

3 陈晓丹;马克思主义代议制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孙洋;太平洋战争时期美国对华文化援助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5 孙宝根;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缉私研究(1931——1945)[D];苏州大学;2004年

6 李琴;走私·缉私·中外贸易[D];暨南大学;2005年

7 钱守云;毛泽东保障农民利益思想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8 关培凤;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和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D];武汉大学;2007年

9 李会先;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民众动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10 尚红娟;革命党精英在联俄容共后的蜕变[D];复旦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晓华;抗战期间西方记者在华活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高喜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国际战略研究[D];西安邮电学院;2010年

3 王瑛;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社会建设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刘姝伶;浴火而生的壮歌[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5 张怡;美国学者对中华民国史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李杰;近代郑州市民物质生活变迁研究(1908-1948)[D];郑州大学;2011年

7 李嘉树;西方人眼中的红色中国[D];安徽大学;2011年

8 康建武;民国时期竺可桢的政治态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9 毛加明;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民主政治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张艳兵;北岳区民主政治建设研究[D];山西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邱路;国民党代表谁?[J];读书;2002年04期

2 李华,林峰;抗战时期毛泽东的民主政治建设思想[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3年04期

3 蔡素星;;陕甘宁边区民主选举制度及其对农村选举的历史启迪[J];湖北社会科学;2006年09期

4 王建华;;政党与现代国家建设的内在逻辑——一项基于中国情境的历史考察和理论分析[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5 徐世林;浅析抗战时期毛泽东民主政治思想[J];商邱师专学报;1999年03期

6 白贵一;抗战时期毛泽东的民主政治思想[J];史学月刊;1995年03期

7 李禄俊;抗战时期毛泽东民主思想初探[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年07期

8 舒文,,王宪明;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民主理论述评[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国茹;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基层政权建设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建涛;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乡村政权建设述论[D];河南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中共中央同意河南省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电报[J];党的文献;2009年04期

2 李莉娜;;新中国成立前后各地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生动实践[J];党的文献;2009年04期

3 邱索;地方各界人民代表会议[J];人大研究;1992年01期

4 文灏;;毛泽东与各界人民代表会议[J];上海人大月刊;1993年12期

5 ;建国初期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作用[J];北京党史;1993年02期

6 任达之;;一次民主、团结的上海市各区各界人民代表会议[J];上海人大月刊;1994年02期

7 ;高岗主席对东北各市人民代表会议的总结——充分准备加强领导开好人民代表会议[J];吉林政报;1950年01期

8 ;扶余县第一次人民代表会议总结[J];吉林政报;1950年01期

9 ;吉林省第一次人民代表会议各代表团名单[J];吉林政报;1950年03期

10 ;吉林省人民代表会议代表统计[J];吉林政报;195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李思学;;董必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思想的当代价值[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十一辑·上册)[C];2011年

2 孙东升;;制订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若干问题研究[A];新中国60年研究文集(2)[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林学启;各界人民代表会议[N];学习时报;2012年

2 ;解放后一年内建起60多个乡政权[N];东莞日报;2011年

3 南方日报驻京记者 王腾腾 实习生 张乐;解放区萌芽的“人民代表会议”[N];南方日报;2014年

4 吴菁;人民政协为人民 不辱使命谱新篇[N];北京日报;2009年

5 ;秀洲区召开全区人民代表会议[N];嘉兴日报;2005年

6 于若;陕西省政协发展史的四个阶段[N];各界导报;2005年

7 何兵;人大代表必须职业化[N];法制日报;2003年

8 苗蓓;《南通市政协志》昨首发[N];南通日报;2008年

9 蒋元文 重庆市人大常委会;邓小平民主法制和人大制度建设思想探析[N];人民代表报;2009年

10 王润福;临沂市政协 根植沃土著华章[N];联合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黎见春;制度与运作:湖北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研究(1949-1954)[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张晓明;上海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产生及构成办法变动情况考察[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郭东;河南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研究(1949-1954)[D];河南大学;2010年

3 鲁丽敏;建国初期上海首次普选运动研究(1953-1954)[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4 马建洪;福建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研究(1953-1966)[D];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1402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angjiandangzheng/21402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ce5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