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西方国家政党媒体关系演化的政党与媒体关系研究
导言
(一)选题原因、意义及几个主要概念的界定:
笔者之所以把西方国家政党与媒体关系的演变作为研究课题主要是基于以下几方面的考虑:首先,政党与媒体都是现代民主政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两者关系的演变必然会对民主政治的运作产生重大影响,透过对政党与媒体关系的认识可以更好地理解现代民主政治的特性;其次,随着西方社会步入媒体时代,媒体在政治中所发挥的功能越来越多样化,对西方的政党政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通过对媒体和政党关系的梳理,可以更好地透视西方的政党政治;最后,随着中国政治社会的发展,媒体的政治作用日趋凸显出来。通过捕捉政党与媒体之间关系的普遍规律,试图为中国共产党如何处理与媒体之间的关系、促进政治发展提供借鉴。
文中所使用的媒体的概念指的是传播信息的载体,即信息传播过程中从传播者到接受者之间携带和传递信息的一切形式的物质工具。1943年美国图书馆协会的《战后公共图书馆的准则》一书中首次使用媒体这一术语,现在这一术语已成为各种传播工具的总称,既包括传统媒体,如广播、报纸、电视等,同时也包括相对于新兴媒体,如被称为“第四媒体”的互联网,即网络媒体,以及在网络基础上的延伸和无线移动媒体等。
所谓媒体政党化,指的是西方主要国家在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期间和革命之后,国家政治生活中政党的作用举足轻重,且政党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而媒体只不过是政党进行政治宣传和与其他党派竞争的工具,对政党有很强的政治依附性。在媒体政党化时期,大多数媒体为政党所资助,被政党所控制,报道的内容和形式也有浓厚的党派色彩。即便是到了20世纪20年代,媒体逐渐向大众传媒发展,其经济上的独立性日益增强,对政党的依附逐渐减弱,但“党报党刊与大众化传媒并存的局面一直延续到20世纪70年代”。①本文中把政党与媒体这种关系形态定义为媒体政党化。
所谓政党媒体化,是指在大众传媒商业化、私有化的浪潮冲击下,伴随着视听媒介和网络媒体的出现和发展,即为西方学界所称的“媒体时代”的到来,媒体在政治活动中的影响和渗透无处不在,发挥着越来越多样化的功能,并且从经济上、政治上和消息来源上越来越独立于政党,并对政党提出了众多挑战。在这种情况下,西方政党纷纷改变传统的行为方式,适应媒体的运作规律,利用媒体宣传和包装自己,以期扩大自己的政治影响。本文中将政党与媒体关系的这种变化形态定义为政党媒体化。
(二)目前国内外研究现状
对政党与媒体之间关系的研究绝非一个新课题。近年来,随着媒体对政治生活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国内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关注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并且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早在19世纪,西方学者就开始关注媒体(当时主要是纸质媒体)的日益普及对政党政治产生的影响,并提出了很多批评意见,认为通俗的新闻报道带来了道德的衰落。到了19世纪末期直至20世纪20一30年代,西方理论界就盛传这样一种说法,即独裁的政党政府可以通过控制广播、公告和新闻短片来欺骗和误导民众。到20世纪60年代,随着电视进入选举政治、肯尼迪被喻为是“电视总统”,政党与媒体关系的研究更多聚焦在“媒体疑症”问题上。越南战争和水门事件后,政治科学文献中出现了大量所谓,’电视疑症,,的论述。M·鲁宾逊(Mi。haelRobinson)描述了媒体与政治低效现象的联系;s·亨廷顿(SamuelHuntington)认为新闻媒体侵蚀了政府权威,并导致了“民主危机”:20世纪80年代的A·兰内(AustinRanney)认为即便电视不是导致公众不参与政治的唯一原因,但却是主要原因。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政党与媒体的关系研究中对新闻媒体的指责更甚。如英特曼(Entman)、N·波斯特曼(NeilPostman)、R略特(RoderiekHart)、N功口布勒(NealGabler)等学者都在不同程度上对媒体进行过指责。西方理论界流行的观点是媒体与政党在政治传播和与民众沟通中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但是,媒体应该为公民对政党政治的冷漠态度,选民人数的下降,消费主义和娱乐主义倾向负责。①当然,在这一时期,西方学界也有一些学者不赞同所谓的“媒体疑症”的说法,持这一观点的典型代表人物有美国学者皮帕·诺里斯(PippaNorriS)等(其观点体现在((新政府沟通,‘后工业社会的政治沟通》一书中)。
一、西方国家政党与媒体功能的比较
西方政党历史上就与媒体关系密切。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媒体的发展,政党与媒体的关系更加的密不可分。政党是现代政治体系中重要的政治力量,政党作为政治性的组织,从它一出现,政治系统就被打上了政党的烙印;媒体在民主政治中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并且随着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其影响力也逐渐增强,它改变了传统政党的运作和活动方式。西方学界最早从从政治学的角度对媒体进行分析的,可以追溯到拉斯韦尔和他的sw模式①。拉斯韦尔从政治学的角度提供了对媒体分析的思路和框架,并揭示出媒体的功能。作为民主政治中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政党与媒体在整个政治体制中担负着各自不同的角色,履行着各自的功能。本章从两者功能比较的视角对政党与媒体的关系进行分析,由此得出两者功能上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并由此引出了政党与媒体在整个政治体制运行中错综复杂的关系。
(一)西方国家政党与媒体功能的相似性
政党与媒体作为民主政治中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整个政治体制运行中所发挥的功能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也正是由于它们之间这种功能上相似性的存在,促成了西方国家的媒体对政党构成挑战一,政党的一些传统政治功能已在媒体的冲击下丧失殆尽,很多都已被媒体所取代。其功能上的相似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l、连接民众与公共权力的功能。
政党与媒体都具有连接民众与公共权力的功能,在民众与公共权力之间发挥着桥梁和纽带作用。这也是它们在功能上非常突出的一个相似点。
政党是连接民众与公共权力的桥梁。政党是一种政治组织,应“人民掌权”的需要产生。继“上帝赐予”的权力神话破产之后,民众需要的是“人民民主”,他们需要选出代表执掌权力。于是,政党就在组织民众,参与政治的过程中产生。所以,政党是连接民众和公共权力的桥梁,是民众参与政治的工具,是沟通民众与政府联系的桥梁,是人民控制政府之手的延伸。①
(二)西方国家政党与媒体功能的差异性
由于西方国家政党与媒体在功能上的相似性,尤其是在代表功能上的相似性,使得媒体在很大程度上对政党构成挑战。然而政党遇到挑战并不意味着政党政治就失去了作用,更不能说明政党就不必要存在。因为,在政治系统内,政党还有一些自己独具的功能。这种与媒体功能上差异性的存在,使得政党能够长期存在,并与媒体在许多方面互为补充,共生于西方国家的民主政治中。1、政党具有执掌行政权力的功能,媒体只能充当政党获取权力的工具。
西方国家的政党大多是产生于体制内,故通常被称为体制内政党或内生型政党。政党通过选举执掌政权,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活动。近代以来,西方政治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在不同的时期对于政党做出过不同的定义。如戴维·杜鲁门②、索拉福③、萨托利④、希尔斯曼①等都对政党做出过不同的定义,迈克尔·罗斯金则更加明确地指出政党“是以通过赢得大选的方式来影响政府为目标的组织。”所有这些对于政党的定义虽不尽相同,但存在一个共同的特点:政党是一种政治组织,是一种以谋求国家公共权力为政治目标和目的的政治组织。一个政党在成为执政党以前,它追求的是获取政权;而当政党取得政权成为执政党以后,它就成了行政权力的掌握者。
事实上,政党作为一种政治组织,作为一种政治现象存在,它不仅没有在挑战中被淘汰,还显示出它顽强的生命力。在现代民主政治发展进程中,我们看到的不是政党的衰亡,而是政党的迅速发展。当前,在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只有少数十几个国家不存在政党,其他国家和地区都有政党在活动。
而媒体无论其对行政权力具有多强大的影响力,在现代民主政治中,它也只能充当政党获取权力的工具,不可能成为权力的掌握者。在现代西方国家最突出地表现就是媒体沦为政党竞选的工具。每一个政党都企图通过媒体的宣传塑造,在作为受众的全体选民面前成功地树立起自己的良好形象。这一现象已成为当今政治领域的一个重要特征。最终,“大众传播媒介正是政治宣传的御用工具。”②
二、西方国家政党与媒体关系的演变.........................12
(一)媒体政党化:西方国家政党与媒体关系的早期形态.……12
(二)政党媒体化:西方国家政党与媒体关系的新形态.....……16
三、西方国家政党媒体化的主要成因及其对政党政治的影响……25
(一)西方国家政党媒体化的主要成因........................25
(二)西方国家政党媒体化对政党政治产生的影响.............27
四、几点启示.........................30
三、西方国家政党媒体化的主要成因及其对政党政治的影响
西方国家政党与媒体的关系在不同时期、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呈现出不同的形态,从早期的媒体政党化形态到现在的政党媒体化形态,这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由于政党与媒体关系的演变也对西方国家的政党、选民、媒体、以及政治社会化等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一)西方国家政党媒体化的主要成因
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得媒体的影响力大大增强,媒体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政党的运作和活动方式。在过去较长的一段时间内,由于媒体传播手段的落后,政党垄断了政治信息的传播,在政治选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政党政治家能否在选举中获胜也主要依靠政党的力量。因此,那个时候的媒体基本上处于从属地位,是从属于各政党的。但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现代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媒体已经成为取代政党成为民众获取政治信息的最主要渠道,尤其是电视和互联网的应用更是对政党政治的运作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变化。
首先,电视的出现和普及给西方国家的政党政治带来巨大变化。
电视出现并介入政党选举之后,原来的走家串户的政党宣传、地方演讲、志愿者的草根活动、政党领导人的巡回演讲等等竞选沟通的主要形式开始发生变化,政党在选举中的运作和活动方式受到电视的极大冲击。利用电视这种现代化的大众传媒向选民传播竟选消息,其传播效率要远远高于单纯依靠政党组织的传播。从此,政治竞选就从过去的以政党为中心转变为以候选人为中心,并向媒体倾斜。例如在美国,过去两大党的候选人必须是在党内苦心经营多年的具备坚实基础的人,但在电视传媒之前,竞选者既不必要从政经验,如1992年参加大选的佩罗和19%年的福布斯,也不需要坚定的党内根基,如1992年大选获胜的克林顿。电视为政党领袖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政治家们就是舞台上的超级明星。利用这个舞台,政党领袖可以直接面对基层选民,而不必像过去那样需要大批党员来进行政治动员和宣传,其结果就使得党员的作用不断下降,党员参与政党活动的热情消退。
四、几点启示
在信息传播技术与政治的交互影响日益频繁和复杂的时代,中国共产党同样面临着媒体技术的发展及其社会政治效应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这就要求中国共产党认真反思与媒体之间的关系,突破传统的应对媒体的模式。通过对西方政党与媒体之间关系的梳理,从中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启示:
启示一:中国共产党必须坚持对媒体的领导。
中西政党由于政党性质、取得政权的方式和运作方式不同,在处理与媒体关系时也有本质区别。西方国家的政党一般产生于政治体制内部,属于内生型政党。政党通过定期举行的选举获取政权,与媒体共生于宪法和法律之下。这种共生状态使得现代西方媒体具有较强的相对独立性,尤其是独立于政党。而且,西方社会也标榜新闻自由和独立,不受政府和政党的直接控制。政党和政府对媒体的干预更加隐秘和间接。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政党,它通过武装斗争取得政权,在获取执政地位后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媒体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要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作用。媒体在思想上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政治上要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组织纪律上要遵守党的新闻宣传纪律。中国共产党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绝不放弃思想舆论阵地,通过媒体宣传强化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权威。如果完全放弃了党对媒体的领导就会造成人们思想上的混乱,极度自由化思想和无政府主义就会泛滥。
启示二:中国共产党对媒体的领导应遵循媒体自身的传播规律。
随着媒体的多元化,尤其是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党对媒体的领导也应顺应媒体环境的变化,遵循媒体自身的传播规律。虽然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媒体的传播内容和结构形式出现了巨大变化,但是,在政治传播领域,党对媒体的管理依然沿袭了传统模式。由于媒体不会刻意地改变它的发展轨迹和发展速度,政党如果简单地沿袭传统的行政命令的管理方式,强硬地控制媒体的发展和运作,效果只能是适得其反,并会不利于中国的民主政治的发展。因此,中国共产党只能根据媒体环境的变化,相应地在媒体宣传的内容、形式、方法和机制等方面进行新的积极探索,在坚持党对媒体的领导同时遵循媒体自身的传播规律。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85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angjiandangzheng/8508.html
下一篇:邓小平对党的群众路线理论的创新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