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合与差异:论早期中国共产党人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传统文化基础
发布时间:2017-10-07 20:41
本文关键词:契合与差异:论早期中国共产党人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传统文化基础
更多相关文章: 早期中国共产党人 马克思主义 中国传统文化 契合与差异
【摘要】:早期中国共产党人何以接受马克思主义,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它回答的是近代以来“中国向何处去”的重大问题,直接关涉对中国发展道路和中国社会制度的选择,也关系到对马克思主义的跨文化解读及其在中国的社会历史实践效应问题。然而对于这样重大的问题,目前学界的研究还主要集中在政治、经济等显性层面,本文认为早期中国共产党人选择马克思主义除了政治经济方面的原因,还有深刻的思想文化这类隐性因素的影响,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契合与差异深刻影响和制约了早期中国共产党人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效应和实践方式。近代以来,为挽救深刻的民族危机、国家危机进而文化危机,许多先进的知识分子苦苦寻觅,最终把中国落后的原因归结为思想文化的落后,他们渴望从新文化、新文明的历史性重建中找寻反帝反封建的思想武器,以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作为超越中国传统文明和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第三种文明”传入中国,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共产主义的美好憧憬,并因其科学的理论形态和新的价值信仰而被中国的先进分子所认同和接受。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使马克思主义这种外来文化在中国的土地上成功移植,并实现指导中国社会革命和挽救中国文化危机的历史任务就成为必须面对的问题。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在社会理想、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契合性给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可能。马克思主义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整合,使其从特殊的传统文化背景和思想论争语境中超越和转换为适应中国实践需要、容易被中国人民理解的新型思想理论形态,从而实现了中国化的转换。然而这样的转换并不容易,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两种异质文化,它们在文化深层机制上必然存在某些差异,这种差异在爱国救亡的背景下往往被忽略,却在未来的实际运用中显示出极大的不同。因此,我们要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差异有清醒的认识,要清楚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之间的结合是有差异的结合,只有弄清两种文化深层的结构差异,才有可能达到切实的理解,才会有消除误解的可能性,才能避免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误读,从而为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传统文化现代化找到切实可走的道路。文章分为导论、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第一章导论部分介绍了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现状、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对文章所使用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第二章讨论了早期中国共产党人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基础。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某些相似性使中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成为可能。第三章从中西文化交流碰撞的历史背景出发,讨论早期中国共产党人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历程。从早期中国共产党人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现实起点、思想论争、实践整合三个层面揭示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在接受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艰难磨合。第四章分析了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在理解、接受马克思主义过程中存在的理论局限及造成理论失误的文化根源。第五章总结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在理解、接受马克思主义过程中的经验和启示,以期对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有所助益。
【关键词】:早期中国共产党人 马克思主义 中国传统文化 契合与差异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231;G122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第1章 导论9-17
- 1.1 问题的提出9-10
- 1.2 研究思路10-11
- 1.3 研究综述11-13
- 1.3.1 国内研究11-12
- 1.3.2 国外研究12-13
- 1.3.3 研究评析13
- 1.4 相关概念及本文所使用的理论、方法13-14
- 1.4.1 关于早期的界定13
- 1.4.2 文化的概念13-14
- 1.4.3 历史唯物主义文化理论的观点和方法14
- 1.5 文章结构安排14-17
- 第2章 似曾相识的契合:早期中国共产党人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基础17-21
- 2.1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契合的可能性17-18
- 2.2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契合的表现18-21
- 2.2.1 在思维方式上的契合18
- 2.2.2 在人生价值上的契合18-19
- 2.2.3 在社会理想上的契合19-21
- 第3章 历经挑战的整合:早期中国共产党人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历程21-33
- 3.1 早期中国共产党人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开端——文化危机全面爆发为早期中国共产党人接受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文化空间21-23
- 3.2 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认识的深化——与非马克思主义者的思想论争进一步阐明了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问题的思路23-28
- 3.2.1 问题与主义的论战24-26
- 3.2.2 科学与人生观的论战26-28
- 3.3 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立足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有效整合28-33
- 3.3.1 马克思主义对中国传统文化实现整合的首要前提:对中国传统文化持有科学态度28-30
- 3.3.2 马克思主义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效整合的途径30-33
- 第4章 必须正视的差异: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在理解接受马克思主义过程中的理论局限及其文化根源33-41
- 4.1 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对民主问题的理解偏差与传统文化中民主意识的缺乏33-36
- 4.2 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在理解接受马克思主义过程中的教条主义倾向与传统哲学中经学方法的弊病36-37
- 4.3 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在理解接受马克思主义过程中的伦理化倾向与儒家道德理想主义的影响37-38
- 4.4 造成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在理解接受马克思主义过程中产生理论局限的历史文化根源38-41
- 第5章 批判继承的方法: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在理解接受马克思主义过程中经验与启示41-45
- 5.1 要用包容的态度面对马克思主义和传统文化的发展41-42
- 5.2 坚持批判继承的原则42-43
- 5.3 要对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差异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总结43-45
- 结语45-47
- 参考文献47-51
- 致谢51-53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5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小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可能性的文化分析[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2期
,本文编号:9899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angjiandangzheng/9899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