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层工会转型研究 ——以“信阳模式”为例
发布时间:2020-12-19 22:41
中国的社会转型进程催生出一支庞大的农民工队伍,但面对这支特殊工人阶级力量,中国的工会制度表现并不令人满意。农民工问题的凸显以及现有工会体系的乏力,开始迫使中国的基层工会展开一系列的改革尝试,本文所试图探讨的问题即是,这些改革尝试产生的动力是什么?基本的运行逻辑如何?它本身的局限性和未来的可能性又是什么?在回顾既有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从阶级形成理论的基本模式出发,以阶级的结构-意识-行动三重关系为框架,以受到全总表彰的工会社会化维权的“信阳模式”作为案例,运用质性研究方法详细考察其改革的基本动力和实际效果,并尝试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扩展来得出更加一般性的结论。本研究发现,从生成的动力学角度出发,“信阳模式”的产生是国家、地方政府、工会自身以及工人群众四重因素混合作用的结果。在这四者中,来自工人群众的组织需求是工会改革的内在规定性因素,国家和地方政府则勾勒了改革的环境性底色,在这中间起到连接和催化作用的,则是工会自身谋求重新定位的努力。本研究还发现,“信阳模式”实践在工会的三大基本能力——组织覆盖、概念生产和行动扩展方面均有所突破。其独特的组织模式增强了工会对于会员的覆盖和影响能力,并在一定...
【文章来源】:清华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言
1.1 社会转型与农民工问题的凸显
1.2 中国工会组织的困境
1.3 问题的提出
第2章 文献回顾
2.1 工会的四张面孔
2.1.1 阶级斗争视角下的工会
2.1.2 劳资合作视角下的工会
2.1.3 超越论视角下的工会
2.1.4 国家-社会关系视角下的工会
2.2 当代中国工会研究的再梳理
2.3 小结与本文的研究框架
2.3.1 对于既有研究的反思
2.3.2 重建阶级理论下的工会研究框架
2.3.3 研究方法
第3章 “信阳模式”产生的动力学分析
3.1 国家:悄然打开的制度空间
3.2 地方政府:劳务经济催生的组织需求
3.3 基层工会:重建自身定位的尝试
3.4 外出务工者群体:工会转型的动力源泉
3.5 小结
第4章 “信阳模式”的运行逻辑与三重悖论
4.1 组织覆盖与“圈子悖论”
4.1.1 组织覆盖的成效
4.1.2 组织中的“圈子悖论”
4.2 概念生产与“价值悖论”
4.2.1 组织价值的倡导
4.2.2“价值悖论”的生成
4.3 行动扩展与“借力悖论”
4.3.1 以行动回应诉求
4.3.2 无可奈何的“借力悖论”
4.4 小结
第5章 总结:从“信阳模式”看基层工会转型
5.1“信阳模式”的基本经验
5.2 中国基层工会改革的困境与未来
5.3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深度访谈提纲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劳动合同和工会的权益保护作用——基于CGSS2008的经验分析[J]. 卿石松,刘明巍. 社会学评论. 2014(01)
[2]争夺的地带:劳工团结、制度空间与代工厂企业工会转型[J]. 汪建华,石文博. 青年研究. 2014(01)
[3]工会能在多大程度上维护农民工的权益?[J]. 刘爱玉,傅春晖,阿拉坦.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14(01)
[4]工会凝聚力:概念、维度及影响因素探析[J]. 吴建平.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2013(06)
[5]工会提高了员工福利和企业效率吗?——来自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的微观证据[J]. 刘海洋,刘峥,吴龙. 产业经济研究. 2013(05)
[6]重新认识中国劳动人民——劳动法规的历史演变与当前的非正规经济[J]. 黄宗智. 开放时代. 2013(05)
[7]准政府身份:工会工资集体协商的“罪与罚”?——基于浙江温岭的个案研究[J]. 龙宁丽.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13(04)
[8]基于新自由主义与社团主义的工会功能分析:以沃尔玛工会为例[J]. 谢玉华,何包钢. 浙江社会科学. 2013(07)
[9]中国工人级的再形成与工会的的阶级基础[J]. 王江松. 中国工人. 2013(06)
[10]劳动冲突中的工会:权力来源及其演生路径[J]. 李锦峰. 甘肃行政学院学报. 2013(02)
博士论文
[1]型塑与变革:现代国家建构进程中的妇联组织研究[D]. 陈琼.华中师范大学 2009
[2]中间团体在现代国家形成中的政治功能研究[D]. 冯静.复旦大学 2008
硕士论文
[1]法团主义视野下的中国工会:现状、问题与变革[D]. 王卓菁.复旦大学 2008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工会维权职能研究[D]. 孙玫贞.南京师范大学 2005
[3]社会转型中科协功能定位及其演变的研究[D]. 林林.清华大学 2004
本文编号:2926700
【文章来源】:清华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言
1.1 社会转型与农民工问题的凸显
1.2 中国工会组织的困境
1.3 问题的提出
第2章 文献回顾
2.1 工会的四张面孔
2.1.1 阶级斗争视角下的工会
2.1.2 劳资合作视角下的工会
2.1.3 超越论视角下的工会
2.1.4 国家-社会关系视角下的工会
2.2 当代中国工会研究的再梳理
2.3 小结与本文的研究框架
2.3.1 对于既有研究的反思
2.3.2 重建阶级理论下的工会研究框架
2.3.3 研究方法
第3章 “信阳模式”产生的动力学分析
3.1 国家:悄然打开的制度空间
3.2 地方政府:劳务经济催生的组织需求
3.3 基层工会:重建自身定位的尝试
3.4 外出务工者群体:工会转型的动力源泉
3.5 小结
第4章 “信阳模式”的运行逻辑与三重悖论
4.1 组织覆盖与“圈子悖论”
4.1.1 组织覆盖的成效
4.1.2 组织中的“圈子悖论”
4.2 概念生产与“价值悖论”
4.2.1 组织价值的倡导
4.2.2“价值悖论”的生成
4.3 行动扩展与“借力悖论”
4.3.1 以行动回应诉求
4.3.2 无可奈何的“借力悖论”
4.4 小结
第5章 总结:从“信阳模式”看基层工会转型
5.1“信阳模式”的基本经验
5.2 中国基层工会改革的困境与未来
5.3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深度访谈提纲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劳动合同和工会的权益保护作用——基于CGSS2008的经验分析[J]. 卿石松,刘明巍. 社会学评论. 2014(01)
[2]争夺的地带:劳工团结、制度空间与代工厂企业工会转型[J]. 汪建华,石文博. 青年研究. 2014(01)
[3]工会能在多大程度上维护农民工的权益?[J]. 刘爱玉,傅春晖,阿拉坦.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14(01)
[4]工会凝聚力:概念、维度及影响因素探析[J]. 吴建平.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2013(06)
[5]工会提高了员工福利和企业效率吗?——来自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的微观证据[J]. 刘海洋,刘峥,吴龙. 产业经济研究. 2013(05)
[6]重新认识中国劳动人民——劳动法规的历史演变与当前的非正规经济[J]. 黄宗智. 开放时代. 2013(05)
[7]准政府身份:工会工资集体协商的“罪与罚”?——基于浙江温岭的个案研究[J]. 龙宁丽.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13(04)
[8]基于新自由主义与社团主义的工会功能分析:以沃尔玛工会为例[J]. 谢玉华,何包钢. 浙江社会科学. 2013(07)
[9]中国工人级的再形成与工会的的阶级基础[J]. 王江松. 中国工人. 2013(06)
[10]劳动冲突中的工会:权力来源及其演生路径[J]. 李锦峰. 甘肃行政学院学报. 2013(02)
博士论文
[1]型塑与变革:现代国家建构进程中的妇联组织研究[D]. 陈琼.华中师范大学 2009
[2]中间团体在现代国家形成中的政治功能研究[D]. 冯静.复旦大学 2008
硕士论文
[1]法团主义视野下的中国工会:现状、问题与变革[D]. 王卓菁.复旦大学 2008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工会维权职能研究[D]. 孙玫贞.南京师范大学 2005
[3]社会转型中科协功能定位及其演变的研究[D]. 林林.清华大学 2004
本文编号:29267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llw/29267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