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政党论文 >

社会转型期农村维权型群体性事件论析 ——以广东乌坎事件为例

发布时间:2021-02-13 01:45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城乡经济与社会发展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革,与此相适应也标志着我国逐渐进入了由农业社会向工业化信息社会、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由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全面开放社会转变的社会转型时期。具体表现是:社会的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思想观念等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分化出强势群体、中势群体与弱势群体等阶层。然而,社会的群体分化必然导致利益分化、利益冲突和利益重组,而且在利益重组过程中也必然累积大量矛盾并在一定条件下引爆为各类群体性事件,如农村维权型群体性事件就是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矛盾冲突激化的一种具体体现,事实上,其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人民利益的迫切问题。因此,对此问题展开深入研究,对于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加强基层民主制度建设,维护农村村民自治权益,实现社会和谐与维护稳定大局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综合分析了近年来国内维权型群体性事件的发展现状,特别是抽样具有代表性的广东乌坎事件作为个案佐证研究,力求全面透析国内此类事件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特点。本文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理论指导,坚持人民立场立足、人民... 

【文章来源】:广东海洋大学广东省

【文章页数】:4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重要概念界定
        1.4.1 社会转型
        1.4.2 农民维权型群体性事件
2 乌坎事件概述
    2.1 背景
    2.2 经过
    2.3 结果
3 从乌坎事件看新时期农村维权型群体性事件的新特点
    3.1 维权行动高度组织化
        3.1.1 “乌坎热血青年团”是村民维权的先锋组织
        3.1.2 “村民代表临时理事会”是村民维权的领导核心
        3.1.3 “村民妇女联合会”与“老人联合会”等是村民维权的侧翼
    3.2 农民维权媒体宣传的多元化
        3.2.1 新媒体运用的多元化立体化
        3.2.2 维权报道媒体的国际化
    3.3 农民维权诉求的综合一体化
4 农村维权型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根源剖析
    4.1 村民自治权的极度虚化
        4.1.1 民意造假,选举不民主
        4.1.2 村治独裁,决策不民主
        4.1.3 村务不公开,管理与监督不民主
    4.2 基层腐败侵害村民利益
        4.2.1 基层政府无作为,漠视农民的利益
        4.2.2 基层政府乱作为,激化官民矛盾
        4.2.3 基层干部贪占群众利益
    4.3 农民维权制度机制梗阻
        4.3.1 农民制度内的维权渠道狭隘低效
        4.3.2 农民缺少权威性的组织化利益代言人
5 预防与化解农村维权型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总体思路
    5.1 预防与化解原则
        5.1.1 人民内部矛盾原则
        5.1.2 民意为重原则
        5.1.3 法制民情兼顾原则
    5.2 预防与化解的策略思路
        5.2.1 落实村民自治制度保障村民自治权
        5.2.2 完善基层反腐倡廉的体制机制
        5.2.3 健全农民维权制度机制
6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农地征用中村民代表行为研究——基于博弈分析的视角[J]. 胡国平,胡铃.  社会科学家. 2013(05)
[2]乌坎僵局[J]. 武孝武,唐逸如.  社会观察. 2013(04)
[3]社会管理创新视角下的群体性事件研究[J]. 杨少欢.  法制与社会. 2013(09)
[4]群体性事件中的新媒体作用透视[J]. 张春贵.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2013(01)
[5]广东乌坎事件舆情研究[J]. 庞胡瑞.  当代贵州. 2012(02)
[6]政治学视角下转型时期中国的群体性事件研究[J]. 王勃.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4)
[7]群体性事件类型化及发展趋向[J]. 王赐江.  长江论坛. 2010(04)
[8]当前我国群体性事件的主要类型及其基本特征[J]. 于建嵘.  中国政法大学学报. 2009(06)
[9]偏远民族地区农村群体性事件的社会效应与治理对策思考[J]. 罗昌勤.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09(04)
[10]利益、心态与身份地位:群体性事件动因的一个分析框架[J]. 贾宝林.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08(03)

硕士论文
[1]集体行动的实践要素[D]. 李川.华中科技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0317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llw/30317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6e8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