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政党论文 >

失地农民群体性维权行动的生成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1-05-14 15:30
  本文以失地农民的群体性维权行动为研究对象,重点探讨失地农民群体性维权行动的生成机制。通过对国内外有关经典文献的梳理、总结,得出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在经典的农民运动理论基础上,构建起失地农民群体性维权行动生成机制分析的理论模型,并用此模型对我国当前的失地农民的群体性维权行动进行系统、深入的分析和论证,本文得出的结论是,失地农民的群体性维权行动的生成机制可以分为三个层面依次进行分析:首先,宏观性结构基础。宏观性结构基础是来自政治制度和政策方面的结构性诱因和由此导致的结构性怨恨。其次,中观层面的组织要件。在宏观结构性基础和具体事件作用下所产生的一般化信念,有效的草根动员和触发性事件构成了失地农民群体性维权行动形成的中观层面的组织要素。最后,微观层面的社会心理要素。失地农民群体性维权行动诉求目的的非零和性和乡村熟人社会成员之间的多次博弈构成了失地农民群体性维权行动的微观层面机制要素。 

【文章来源】:中共中央党校北京市

【文章页数】:5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现状及局限
        (一)研究现状
        (二)现有研究局限
    三、可能存在的创新点
        (一)社会运动经典理论的分析运用
        (二)“生成机制模型”搭建
    四、核心概念界定
        (一)失地农民
        (二)群体性维权行动
    五、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一)研究方法
        (二)分析框架
第二章 社会运动理论基础与生成机制模型构建
    第一节 斯梅尔塞加值理论概述与反思运用
        一、斯梅尔塞的加值理论的概述
        二、对加值理论的反思与应用
    第二节 奥尔森的搭便车理论及其批判
        一、奥尔森的搭便车理论
        二、对奥尔森搭便车理论的批判与回应
        三、对奥尔森搭便车理论的反思
    第三节 失地农民群体性维权行动生成机制分析模型
        一、宏观:失地农民群体性维权行动的社会环境
        二、中观:失地农民群体性维权行动的行动组织
        三、微观:失地农民群体性维权行动的社会心理
第三章 失地农民群体性维权行动的生成机制分析
    第一节 宏观的社会结构基础
        一、结构性诱因
        二、结构性怨恨
    第二节 行动形成的中观组织要件
        一、一般化信念
        二、有效的草根动员
        三、触发性事件的存在
    第三节 微观层面的社会心理要素
        一、非零和性的诉求目的
        二、熟人社会的多次博弈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社会主义乡村协商治理:现实逻辑、制度导向与实践旨趣[J]. 张国献.  理论探讨. 2017(01)
[2]公共物品概念定义的缺陷及其重新建构[J]. 张晋武,齐守印.  财政研究. 2016(08)
[3]土地冲突:公共权力失范与农民的权力建构[J]. 陈明.  中国农村观察. 2016(03)
[4]村规民约的权威塑造[J]. 王国勤,汪雪芬.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2)
[5]“依法抗争”的效力与边界——兼议农民抗争研究的走向[J]. 王军洋,金太军.  社会科学战线. 2016(01)
[6]中国农民抗争的策略与理据——“依法抗争”理论的两维分析[J]. 肖唐镖.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4)
[7]草根动员:国家治理模式的新探索[J]. 谢岳,党东升.  社会学研究. 2015(03)
[8]无直接利益冲突的情感逻辑[J]. 朱志玲.  理论导刊. 2014(10)
[9]当前我国失地农民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原因及对策[J]. 刘耀东,李松梅.  湖北工业大学学报. 2014(03)
[10]权变抗争:农民维权行动的一个解释框架——以生态危机为主要分析语境[J]. 王军洋.  社会科学. 2013(11)

博士论文
[1]底层抗争与基层治理当代中国乡村社会秩序研究[D]. 胡兵.华东理工大学 2013
[2]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利益诉求问题研究[D]. 郑涛.华东师范大学 2013
[3]基于不满宣泄的集群行为[D]. 王赐江.华中师范大学 2010
[4]自生秩序、国家权力与村落转型[D]. 刘伟.复旦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1858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llw/31858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2b3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