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进程中福建省农民工道德建设研究
发布时间:2021-05-14 17:45
城市化作为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福建是我国最早实行改革开放的省份之一,如今已进入了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期。城市化必然带来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与流动。目前,福建省农民工已超过800万人,他们为福建的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有效地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然而,他们在思想观念和道德行为上出现的一些非适应性的表现,也给社会稳定带来了许多不安全的隐患,直接制约了城市化的进程。因此,加强农民工的道德建设,提升农民工的道德素质,对于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学界对农民工的道德建设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系统性的研究较少,研究的层次和深度都有待提高。因此,本研究作为农民工道德建设研究的补充,还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它不仅可以丰富群体道德教育研究,还有助于发展公民道德建设理论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涵。本文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相结合的方法论基础上,对福建省两代农民工的道德观念现状进行了比较与辩证的分析,综合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学、伦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知识进行系统论述...
【文章来源】:福建农林大学福建省
【文章页数】:5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导论
(一)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 基本概念的界定
1. 城市化
2. 农民工
3. 道德与道德建设
(四) 研究方法
(五) 研究的创新之处
二、城市化进程中福建省农民工道德观念现状的辩证分析——两代农民工的比较研究
(一) 家庭美德方面
1. 在生育意愿上,第一代农民工比新生代农民工更具有传统化倾向
2. 在婚姻问题上,第一代农民工突出表现在婚姻稳定上,新生代农民工则突出表现在情感需求上
3. 在消费观念上,第一代农民工更多地保持着勤俭持家的美德,新生代农民工则表现出多元化倾向
(二) 职业道德方面
1. 两代农民工现代职业纪律意识均较为淡薄,工作稳定性较差,流动性较高
2. 第一代农民工具有吃苦耐劳的传统美德,但单纯的逐利思想导致他们的职业责任意识淡薄
3. 新生代农民工挣脱了封建社会狭隘的小农意识羁绊,在工作中具有较强的进取精神
(三) 社会公德方面
1. 多数农民工责任感强,富有同情心,道德观符合社会主流价值的要求。但面对城市社会公德建设,两代农民工均呈现出不适应与不关心心态
2. 新生代农民工的违法犯罪问题日益严重
三、福建省农民工道德观念现状的原因分析
(一) 自身素质的局限阻碍了农民工的道德发展
1. 农民工的文化程度较低
2. 农民工的思想观念较为保守
3. 农民工的惰性心理较强
(二) 外部环境的变化影响了农民工的道德意识
1. 生活环境的变化对农民工家庭美德意识的影响
2. 工作环境的变化对农民工职业道德意识的影响
3. 社会环境的变化对农民工社会公德意识的影响
(三) 制度设计的不公是导致了农民工的道德失范
1. 城乡对立的二元户籍制度
2. 城市封闭的社会保障制度
(四) 道德教育的缺位制约了农民工的道德建设
1. 道德教育的主体不明确
2.道德教育的内容狭隘
3.道德教育的手段缺乏针对性
4.道德教育的整合力度不够
四、福建省农民工道德建设的对策分析
(一)农民工道德建设应坚持的原则
1.分类指导和重点推进相结合
2.继承传统和超越创新相结合
(二)农民工道德建设的外部条件——制度保障
1.城市进入的户籍制度改革与创新
2.城市融合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与创新
(三)农民工道德建设的路径选择——道德教育、道德评价、道德意识相统一
1.积极开展对农民工的道德教育
2.不断完善道德评价机制
3.逐步提升农民工的道德品质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对提高农民工职业道德素质的若干思考[J]. 刘世刚. 科技信息. 2009(36)
[2]福建省农民工社会保险转移接续先行一步的建议[J]. 林永健. 就业与保障. 2009(08)
[3]和谐社会理念下农民工思想道德问题的研究[J]. 白玉冬,朱秀茹. 安徽农业科学. 2009(21)
[4]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相应对策研究——以福建省为例[J]. 陈金田.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2)
[5]福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行为特征[J]. 林玉妹,朱孟哲,林善浪. 发展研究. 2008(10)
[6]提高农民工道德文明素质的思考[J]. 梁鹏. 理论导刊. 2008(10)
[7]农民工文化价值观市民化现状及其实现途径——以福州、厦门、泉州农民工问题为例[J]. 侯西安,孙伟. 唐都学刊. 2008(03)
[8]经济社会中城市农民工道德问题初探[J]. 张承安. 安徽农业科学. 2008(10)
[9]不同代别农民工生育意愿及其影响因素 基于厦门市912位农村流动人口的实证研究[J]. 庄渝霞. 社会. 2008(01)
[10]浅谈农民工道德素养[J]. 程远. 职业圈. 2007(22)
博士论文
[1]当代中国农民道德建设研究[D]. 刘建荣.湖南师范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新生代农民工城市适应问题研究[D]. 章国曙.福建师范大学 2009
[2]农民市民化素质教育研究[D]. 朱芹.江南大学 2008
[3]厦门市外来流动人口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D]. 林洲辉.福建师范大学 2007
[4]乡村—城镇就地转型背景下的泉州外来流动人口研究[D]. 易月香.福建师范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186064
【文章来源】:福建农林大学福建省
【文章页数】:5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导论
(一)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 基本概念的界定
1. 城市化
2. 农民工
3. 道德与道德建设
(四) 研究方法
(五) 研究的创新之处
二、城市化进程中福建省农民工道德观念现状的辩证分析——两代农民工的比较研究
(一) 家庭美德方面
1. 在生育意愿上,第一代农民工比新生代农民工更具有传统化倾向
2. 在婚姻问题上,第一代农民工突出表现在婚姻稳定上,新生代农民工则突出表现在情感需求上
3. 在消费观念上,第一代农民工更多地保持着勤俭持家的美德,新生代农民工则表现出多元化倾向
(二) 职业道德方面
1. 两代农民工现代职业纪律意识均较为淡薄,工作稳定性较差,流动性较高
2. 第一代农民工具有吃苦耐劳的传统美德,但单纯的逐利思想导致他们的职业责任意识淡薄
3. 新生代农民工挣脱了封建社会狭隘的小农意识羁绊,在工作中具有较强的进取精神
(三) 社会公德方面
1. 多数农民工责任感强,富有同情心,道德观符合社会主流价值的要求。但面对城市社会公德建设,两代农民工均呈现出不适应与不关心心态
2. 新生代农民工的违法犯罪问题日益严重
三、福建省农民工道德观念现状的原因分析
(一) 自身素质的局限阻碍了农民工的道德发展
1. 农民工的文化程度较低
2. 农民工的思想观念较为保守
3. 农民工的惰性心理较强
(二) 外部环境的变化影响了农民工的道德意识
1. 生活环境的变化对农民工家庭美德意识的影响
2. 工作环境的变化对农民工职业道德意识的影响
3. 社会环境的变化对农民工社会公德意识的影响
(三) 制度设计的不公是导致了农民工的道德失范
1. 城乡对立的二元户籍制度
2. 城市封闭的社会保障制度
(四) 道德教育的缺位制约了农民工的道德建设
1. 道德教育的主体不明确
2.道德教育的内容狭隘
3.道德教育的手段缺乏针对性
4.道德教育的整合力度不够
四、福建省农民工道德建设的对策分析
(一)农民工道德建设应坚持的原则
1.分类指导和重点推进相结合
2.继承传统和超越创新相结合
(二)农民工道德建设的外部条件——制度保障
1.城市进入的户籍制度改革与创新
2.城市融合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与创新
(三)农民工道德建设的路径选择——道德教育、道德评价、道德意识相统一
1.积极开展对农民工的道德教育
2.不断完善道德评价机制
3.逐步提升农民工的道德品质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对提高农民工职业道德素质的若干思考[J]. 刘世刚. 科技信息. 2009(36)
[2]福建省农民工社会保险转移接续先行一步的建议[J]. 林永健. 就业与保障. 2009(08)
[3]和谐社会理念下农民工思想道德问题的研究[J]. 白玉冬,朱秀茹. 安徽农业科学. 2009(21)
[4]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相应对策研究——以福建省为例[J]. 陈金田.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2)
[5]福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行为特征[J]. 林玉妹,朱孟哲,林善浪. 发展研究. 2008(10)
[6]提高农民工道德文明素质的思考[J]. 梁鹏. 理论导刊. 2008(10)
[7]农民工文化价值观市民化现状及其实现途径——以福州、厦门、泉州农民工问题为例[J]. 侯西安,孙伟. 唐都学刊. 2008(03)
[8]经济社会中城市农民工道德问题初探[J]. 张承安. 安徽农业科学. 2008(10)
[9]不同代别农民工生育意愿及其影响因素 基于厦门市912位农村流动人口的实证研究[J]. 庄渝霞. 社会. 2008(01)
[10]浅谈农民工道德素养[J]. 程远. 职业圈. 2007(22)
博士论文
[1]当代中国农民道德建设研究[D]. 刘建荣.湖南师范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新生代农民工城市适应问题研究[D]. 章国曙.福建师范大学 2009
[2]农民市民化素质教育研究[D]. 朱芹.江南大学 2008
[3]厦门市外来流动人口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D]. 林洲辉.福建师范大学 2007
[4]乡村—城镇就地转型背景下的泉州外来流动人口研究[D]. 易月香.福建师范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1860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llw/31860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