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政党论文 >

基于土地利用视角的乡村居业协同多尺度分析——以徐州市为例

发布时间:2021-07-28 22:12
  "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城乡发展不协调、乡村发展不充分问题的重要抓手。居业协同作为乡村人居融合发展的高级形态,其程度能够反映乡村振兴的质量与成效。采用土地利用数据从结构和利用两个维度探索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徐州三个尺度下的居业协同格局,结果表明:(1)徐州市土地在供给方面表现出居业失衡,宅基地供给相对于经营性建设用地优势明显;但由于使用中宅基地的空废,二者利用状态表现得更协同。(2)不同空间尺度下,居业协同状态有所差异,其中乡镇尺度居业空间关系较为稳定,基本维持相对平衡,本文认为乡镇是土地资源配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最佳尺度。(3)后续研究中,居业用地适宜的比例及农用地对居业协同的影响都需要进一步探索。 

【文章来源】:自然资源学报. 2020,35(08)北大核心CSSCICSCD

【文章页数】:12 页

【部分图文】:

基于土地利用视角的乡村居业协同多尺度分析——以徐州市为例


研究区位置示意图

经营性,农村,核密度,徐州


根据利用状态,正常使用的宅基地和经营性建设用地规模分别为52235 hm2和15698 hm2,正常使用格局与总供给格局基本一致。但是从空废情况看,沛县北部及邳州北部宅基地空废现象明显,其余区县相对较轻;而经营性建设用地的空废情况较为严重,除市区与睢宁以外,西北的丰县和沛县及东部的邳州、新沂空废情况都较突出。进一步,通过刻画城乡关系影响下的农村建设用地利用格局,发现越靠近城镇地区的农村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反而越低,而且城镇对农村经营性建设用地的影响远大于宅基地(图3)。2.2 乡村居业协同的多尺度分析

区县,指数,尺度,农村


从结构和利用协同指数比较可以看出(图5),徐州市宅基地和农村经营性建设用地的供给规模与实际使用情况之间存在一定程度失调。西部丰县、沛县的土地供给中宅基地占优,但实际使用中却存在大量空置和废弃现象,利用协同状态明显好于结构协同,表明在农村建设用地供给方面存在较大可优化空间,尤其对于农村宅基地的供给应该进一步压缩,促进农民适当集中居住;相反,中部市辖五区经营性建设用地供给占优,但其空废比率远高于宅基地,反映出城市中心区乡村非农产业发展方面的短板,或在农村建设用地供给中存在经营性用地供给过剩而导致利用低效。整体上,农村建设用地供给规模与实际利用状态之间存在结构与利用协同的差异,农村产业发展实际远低于期望,未来可据此进行用地供给结构调整和利用引导,以支撑居业协调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2.2.2 乡镇尺度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镇域经济发展与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综合测度及其关联特征分析——以江苏省109个抽样乡镇为例[J]. 尹旭,李裕瑞,袁涛,王婧.  自然资源学报. 2020(03)
[2]苏南不同类型传统村落乡村性评价及特征研究——基于苏州12个传统村落的调查[J]. 王勇,周雪,李广斌.  地理研究. 2019(06)
[3]新时代中国乡村振兴:探索与思考——乡村地理青年学者笔谈[J]. 杨忍,文琦,王成,杜国明,李伯华,曲衍波,李红波,许家伟,贺艳华,马利邦,李智,乔陆印,曹智,戈大专,屠爽爽,陈秧分.  自然资源学报. 2019(04)
[4]江苏省乡村地域功能与振兴路径选择研究[J]. 乔伟峰,戈大专,高金龙,卢诚,黄璐莹.  地理研究. 2019(03)
[5]乡村地域多体系统识别方法及应用研究[J]. 李琳娜,璩路路,刘彦随.  地理研究. 2019(03)
[6]中国县域土地城镇化的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J]. 高金龙,包菁薇,刘彦随,陈江龙.  地理学报. 2018(12)
[7]论土地整治与乡村振兴[J]. 龙花楼,张英男,屠爽爽.  地理学报. 2018(10)
[8]乡村人口收缩背景下经济发达地区村庄用地演变:以江苏省常熟市为例[J]. 田秀琴,高金龙,陈雯,陈江龙.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 2018(05)
[9]中国新时代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J]. 刘彦随.  地理学报. 2018(04)
[10]市场转型背景下北京市中低收入居民的住房机会与职住分离研究[J]. 张艳,刘志林.  地理科学. 2018(01)

硕士论文
[1]徐州市乡村发展的地域类型及乡村性演化研究[D]. 周玉玉.江苏师范大学 2014



本文编号:33087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llw/33087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4d3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