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地农民文明素质评价及提升研究 ——以镇江市为例
发布时间:2021-10-24 01:28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1]。公民的文明素质水平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而文明城市创建是新形势下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有效载体,是提高城市整体文明水平和市民文明素质的重要途径和契机。失地农民是近年来城镇化农地征用所产生的一类特殊的转型群体。失地农民的市民化发展,既面临着从农民向市民的户籍身份转变,更重要的是需要实现其生活方式及行为习惯由农民向市民的置换和文明素质的提高,这对提高公民整体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水平具有深层次的意义。镇江在获得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的同时,也肩负着如何做好示范作用、实现文明创建长效化的现实要求,而加强失地农民的文明素质建设以进一步提高城市的文明水平、巩固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是至关重要的。本文以镇江市为例,于镇江市润州区的凤凰家园和镇江新区的平昌新城两个典型的失地农民安置社区进行采样,对206位失地农民进行了问卷调查。在借鉴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结合镇江市的实际情况,设计了失地农民文明素质评价体系,进而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镇江市失地农民的文明素质进...
【文章来源】:江苏大学江苏省
【文章页数】:6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简要评述
1.3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图
1.4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失地农民
2.1.2 失地农民市民化
2.1.3 失地农民文明素质
2.1.4 文明城市
2.2 相关基础理论
2.2.1 城镇化理论
2.2.2 木桶理论
2.2.3 “边际人”理论
2.2.4 人的现代化理论
第3章 镇江市失地农民文明素质现状分析
3.1 样本地区个体基本情况
3.2 科学文化状况
3.3 文明守法状况
3.4 公益活动参与现状
3.5 生态文明意识和生态文明行为现状
第4章 失地农民文明素质的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4.2 失地农民文明素质评价体系框架设计
4.2.1 科学文化素质
4.2.2 道德素质
4.2.3 社会责任素质
4.2.4 生态文明素质
第5章 镇江市失地农民文明素质综合评价
5.1 模糊综合评价法
5.1.1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思想和原理
5.1.2 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可行性分析
5.2 开展模糊综合评价的过程
5.2.1 指标权重的计算
5.2.2 模糊评价结果
5.3 镇江市失地农民文明素质存在的问题分析
5.3.1 社区教育体系不健全
5.3.2 社区政治参与意识薄弱
5.3.3 公共场所文明行为欠缺
5.3.4 公益活动参与度较低
5.3.5 对文明创建活动的认识不够
5.4 镇江市失地农民文明素质的影响因素分析
5.4.1 失地农民小农思想有待改善
5.4.2 社区治理存在缺陷
5.4.3 协调发展配套机制落后
5.4.4 社会关注度不够
第6章 提高失地农民文明素质的对策建议
6.1 提高失地农民科学文化水平
6.1.1 完善失地农民社区教育体系
6.1.2 建立健全失地农民教育管理监督评估体系
6.1.3 构建失地农民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
6.2 规范失地农民不文明行为
6.2.1 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制度
6.2.2 加大惩罚力度规范失地农民不文明行为
6.2.3 加强失地农民行为规范教育
6.3 激发失地农民社区政治参与热情
6.3.1 畅通失地农民政治参与渠道
6.3.2 建立健全失地农民民意反馈机制
6.4 提升失地农民公益活动参与度
6.4.1 积极推进公益活动的常态化建设
6.4.2 培养失地农民“全民公益”的观念
6.5 巩固失地农民生态文明素质
6.5.1 加强失地农民环保知识学习
6.5.2 树立失地农民环保维权意识
6.6 加强失地农民对文明创建政策的认知水平
6.7 创新社会管理方式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城镇化背景下苏南小城镇居民文明素质现状调查分析——以苏州市吴江区为例[J]. 徐玉华,赵莉,计轶园. 黑河学刊. 2017(01)
[2]基于可行能力的失地农民市民化测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陈浩,葛亚赛.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6)
[3]木桶的“短板效应”[J]. 汪登位. 现代企业文化(上旬). 2016(06)
[4]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科技成果转化分析[J]. 赵辉,杨瑞琦,林芳芳. 科技管理研究. 2016(10)
[5]人的现代化:内涵、动因、规律及经验——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看[J]. 张智. 理论探讨. 2016(02)
[6]工业化、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J]. 雷仕凤. 商业时代. 2014(26)
[7]从地球文明的视角论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及其实现[J]. 邱高会,邓玲. 甘肃社会科学. 2014(03)
[8]系统评价指标体系与灰色模糊评价模型构建[J]. 刘维学. 计算机技术与发展. 2013(10)
[9]新型城镇化中失地农民的教育需求及应对[J]. 赵传兵. 成人教育. 2013(07)
[10]新型城镇化的核心要求是实现人的城镇化[J]. 方辉振,黄科.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2013(04)
博士论文
[1]城乡结合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与对策研究[D]. 孙彦鹏.吉林大学 2015
硕士论文
[1]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市民化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 计坤.广西师范学院 2013
[2]创建文明城市中的政府职能优化研究[D]. 周帆.重庆师范大学 2013
[3]内蒙古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土地征用问题研究[D]. 跟杰.内蒙古大学 2011
[4]城市公共文明指数调查研究[D]. 蒋玲玲.南京师范大学 2011
[5]失地农民市民化进程中的角色认同研究[D]. 吴爽.西南大学 2009
[6]基于BP神经网络的排序评价算法研究及其应用[D]. 胡彩萍.江西师范大学 2009
[7]中国失地农民养老保障问题研究[D]. 王林燕.首都师范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454307
【文章来源】:江苏大学江苏省
【文章页数】:6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简要评述
1.3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图
1.4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失地农民
2.1.2 失地农民市民化
2.1.3 失地农民文明素质
2.1.4 文明城市
2.2 相关基础理论
2.2.1 城镇化理论
2.2.2 木桶理论
2.2.3 “边际人”理论
2.2.4 人的现代化理论
第3章 镇江市失地农民文明素质现状分析
3.1 样本地区个体基本情况
3.2 科学文化状况
3.3 文明守法状况
3.4 公益活动参与现状
3.5 生态文明意识和生态文明行为现状
第4章 失地农民文明素质的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4.2 失地农民文明素质评价体系框架设计
4.2.1 科学文化素质
4.2.2 道德素质
4.2.3 社会责任素质
4.2.4 生态文明素质
第5章 镇江市失地农民文明素质综合评价
5.1 模糊综合评价法
5.1.1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思想和原理
5.1.2 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可行性分析
5.2 开展模糊综合评价的过程
5.2.1 指标权重的计算
5.2.2 模糊评价结果
5.3 镇江市失地农民文明素质存在的问题分析
5.3.1 社区教育体系不健全
5.3.2 社区政治参与意识薄弱
5.3.3 公共场所文明行为欠缺
5.3.4 公益活动参与度较低
5.3.5 对文明创建活动的认识不够
5.4 镇江市失地农民文明素质的影响因素分析
5.4.1 失地农民小农思想有待改善
5.4.2 社区治理存在缺陷
5.4.3 协调发展配套机制落后
5.4.4 社会关注度不够
第6章 提高失地农民文明素质的对策建议
6.1 提高失地农民科学文化水平
6.1.1 完善失地农民社区教育体系
6.1.2 建立健全失地农民教育管理监督评估体系
6.1.3 构建失地农民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
6.2 规范失地农民不文明行为
6.2.1 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制度
6.2.2 加大惩罚力度规范失地农民不文明行为
6.2.3 加强失地农民行为规范教育
6.3 激发失地农民社区政治参与热情
6.3.1 畅通失地农民政治参与渠道
6.3.2 建立健全失地农民民意反馈机制
6.4 提升失地农民公益活动参与度
6.4.1 积极推进公益活动的常态化建设
6.4.2 培养失地农民“全民公益”的观念
6.5 巩固失地农民生态文明素质
6.5.1 加强失地农民环保知识学习
6.5.2 树立失地农民环保维权意识
6.6 加强失地农民对文明创建政策的认知水平
6.7 创新社会管理方式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城镇化背景下苏南小城镇居民文明素质现状调查分析——以苏州市吴江区为例[J]. 徐玉华,赵莉,计轶园. 黑河学刊. 2017(01)
[2]基于可行能力的失地农民市民化测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陈浩,葛亚赛.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6)
[3]木桶的“短板效应”[J]. 汪登位. 现代企业文化(上旬). 2016(06)
[4]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科技成果转化分析[J]. 赵辉,杨瑞琦,林芳芳. 科技管理研究. 2016(10)
[5]人的现代化:内涵、动因、规律及经验——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看[J]. 张智. 理论探讨. 2016(02)
[6]工业化、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J]. 雷仕凤. 商业时代. 2014(26)
[7]从地球文明的视角论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及其实现[J]. 邱高会,邓玲. 甘肃社会科学. 2014(03)
[8]系统评价指标体系与灰色模糊评价模型构建[J]. 刘维学. 计算机技术与发展. 2013(10)
[9]新型城镇化中失地农民的教育需求及应对[J]. 赵传兵. 成人教育. 2013(07)
[10]新型城镇化的核心要求是实现人的城镇化[J]. 方辉振,黄科.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2013(04)
博士论文
[1]城乡结合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与对策研究[D]. 孙彦鹏.吉林大学 2015
硕士论文
[1]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市民化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 计坤.广西师范学院 2013
[2]创建文明城市中的政府职能优化研究[D]. 周帆.重庆师范大学 2013
[3]内蒙古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土地征用问题研究[D]. 跟杰.内蒙古大学 2011
[4]城市公共文明指数调查研究[D]. 蒋玲玲.南京师范大学 2011
[5]失地农民市民化进程中的角色认同研究[D]. 吴爽.西南大学 2009
[6]基于BP神经网络的排序评价算法研究及其应用[D]. 胡彩萍.江西师范大学 2009
[7]中国失地农民养老保障问题研究[D]. 王林燕.首都师范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4543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llw/34543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