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地制度变革中的乡村治理变迁
发布时间:2021-11-05 09:28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是农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资料,又是维持农村社会稳定的核心要素。土地制度是农村社会治理的基础,而农地产权制度的设置是土地制度的核心内容,我国历次农地制度的变迁都对村庄治理结构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1949年以来70年间,我国的农地制度主要经历了人民公社时期的农地集体所有,集体经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期的农地集体所有,家庭经营、“三权分置”时期的市场化规模经营三次大的农业经营制度嬗变,使得我国乡村治理也经历了从纵向官治、乡政村治到迈向多元共治的变化。农地制度变革影响乡村治理,乡村治理的治理主体、方式、资源的变化跟农地制度的变更有关。本文重点对建国后三次大的农地制度及其相应的乡村治理的治理主体、治理方式和治理资源进行重点分析,揭示农地制度和乡村治理存在的常态性关联。本文在对学术界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首先梳理了乡村社会治理建国后的发展历程,从“三权”分置改革更新了村庄治理主体,会对村庄治理的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个问题阐述农地制度变革与乡村治理关联性的发展缘起。其次,介绍了人民公社体制的建立,人民公社体制下的具有乡村治理主体单一,采用集中统一的治理方式,乡村治理资源完全集中在...
【文章来源】: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1. 研究缘起
2. 研究意义
(二) 文献述评
1. “土改”及其时的乡村治理研究
2. 人民公社及其时的乡村治理研究
3.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及其施行后的乡村治理研究
4. “三权”分置及其下的乡村治理研究
(三) 研究方法与核心概念
1. 研究方法
2. 核心概念
一、农地集体所有,集体经营制下的“纵向官治”
(一) 人民公社体制的确立
(二) 单一治理主体
1. 党的组织系统
2. 行政权力系统
(三) 集中统一的治理方式
1. 政党下乡
2. 行政层级管理
3. 政治动员
(四)工业化与乡村资源的汲取
1. 物质资源和劳动力资源
2. 传统情感资源被摧毁
二、农地集体所有、家庭经营制下的“乡政村治”
(一) “乡政村治”体制的确立
(二) 官民共治
1. 乡镇党委和乡镇政府
2. 村两委
3. 农民
(三) “行政式”治理向“柔性”治理转变
1. “行政式”治理方式
2. “柔性”治理方式
(四) 反哺三农与资源下乡
1. 物质性资源
2. 组织资源
三、市场化规模经营下的多元共治
(一) 市场化规模经营统与多元共治的形成
(二) 多元治理主体
(三) 流动性与治理方式的脱节
1. “去小农化”倾向
2. 自治效率不佳
3. 传统的德治方式式微
(四) 市场化与乡村发展的契机
1. 重塑利益格局
2. 影响农民利益
四、总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3477535
【文章来源】: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1. 研究缘起
2. 研究意义
(二) 文献述评
1. “土改”及其时的乡村治理研究
2. 人民公社及其时的乡村治理研究
3.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及其施行后的乡村治理研究
4. “三权”分置及其下的乡村治理研究
(三) 研究方法与核心概念
1. 研究方法
2. 核心概念
一、农地集体所有,集体经营制下的“纵向官治”
(一) 人民公社体制的确立
(二) 单一治理主体
1. 党的组织系统
2. 行政权力系统
(三) 集中统一的治理方式
1. 政党下乡
2. 行政层级管理
3. 政治动员
(四)工业化与乡村资源的汲取
1. 物质资源和劳动力资源
2. 传统情感资源被摧毁
二、农地集体所有、家庭经营制下的“乡政村治”
(一) “乡政村治”体制的确立
(二) 官民共治
1. 乡镇党委和乡镇政府
2. 村两委
3. 农民
(三) “行政式”治理向“柔性”治理转变
1. “行政式”治理方式
2. “柔性”治理方式
(四) 反哺三农与资源下乡
1. 物质性资源
2. 组织资源
三、市场化规模经营下的多元共治
(一) 市场化规模经营统与多元共治的形成
(二) 多元治理主体
(三) 流动性与治理方式的脱节
1. “去小农化”倾向
2. 自治效率不佳
3. 传统的德治方式式微
(四) 市场化与乡村发展的契机
1. 重塑利益格局
2. 影响农民利益
四、总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34775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llw/34775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