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政党论文 >

我国劳模激励制度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13 05:23
  自古以来,热爱劳动、勤奋劳动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劳动模范是在我国建设与改革过程中涌现出的成绩卓著或有重大贡献的先进人物。评选表彰劳模,弘扬劳模精神,其实质是倡导“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彰显的是对劳动价值的肯定。劳模精神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精神动力,具有很强的示范性,教育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为中华民族的振兴、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奋勇拼搏。近年来我国劳模的评选表彰引发了一些争议,一些老一代劳模面临的生活困境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从中可以看出我国的劳模评选表彰制度存在不足,需要不断完善。随着改革开放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我国已是一个多元化社会,劳模评选也应适应这种发展趋势,突破原有的评选标准,与时俱进地树立楷模。研究我国劳模激励制度,对我国激励制度体系的完善与国家荣誉制度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四个方面对我国劳模激励制度进行了研究。第一部分,主要论述劳模激励制度的一般理论。从劳模激励制度的内涵、劳模激励制度的理论依据与现实依据、榜样示范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这三个方面进行论述,阐明劳模激励法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思想教育法。第二部分,论述我国劳模激励制度的体系。... 

【文章来源】:西北师范大学甘肃省

【文章页数】:7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研究缘起
    二、 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现实意义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四、 写作思路与方法
        (一) 写作思路
        (二) 写作方法
    五、 研究的重点、难点、创新点
        (一) 研究的重点
        (二) 研究的难点
        (三) 研究的创新点
第一章 劳模激励制度的一般理论
    一、 劳模激励制度的内涵
        (一) 劳模的含义
        (二) 劳模激励法
    二、 劳模激励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
        (一) 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的理论
        (二) 社会主义公有制下的必然选择
        (三) 寻求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动力
    三、 榜样教育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
        (一) 榜样示范法的价值导向功能
        (二) 榜样示范法的目标激励功能
        (三) 榜样示范法的自我强化功能
第二章 我国的劳模激励制度体系
    一、 我国劳模的种类
        (一) 各级别的劳动模范
        (二) 先进工作者
        (三) “三八红旗手”
        (四) 杰出青年
        (五) 其他种类
    二、 劳模评选的标准
        (一) 业务水平标准
        (二) 思想政治标准
        (三) 群众公认标准
    三、 劳模评选的程序
        (一) 自下而上
        (二) 广泛参与
        (三) 严格审查
        (四) 事前公示
    四、 劳模的表彰与待遇
        (一) 会议表彰
        (二) 授予荣誉
        (三) 奖励待遇
第三章 劳模激励制度的历史地位与现实作用
    一、 我国涌现出来的著名劳模和先进人物
        (一) 雷锋
        (二) 王进喜
        (三) 孔繁森
        (四) 钱学森
    二、 劳模激励制度丰富了中华民族精神宝库
        (一) 爱国主义精神
        (二) 公而忘私的精神
        (三) 服务人民的精神
        (四) 无私奉献的精神
        (五) 爱岗敬业的精神
        (六) 改革创新的精神
    三、 劳模激励制度净化了社会风气
        (一) 艰苦朴素
        (二) 崇尚科学
        (三) 追求真理
        (四) 求真务实
    四、 劳模激励制度为青年成长树立了人生坐标
        (一) 大力弘扬模范人物和模范事迹
        (二) 鼓励青年以模范人物作为自己成长的楷模
第四章 新时代完善劳模激励制度的思考
    一、 确立多元化的劳模评选条件
        (一) 我国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
        (二) 重新界定劳动的内涵和外延
        (三) 突破原有的评价标准
    二、 物质和精神并重的奖励措施
        (一) 精神奖励的价值
        (二) 物质奖励的意义
        (三) 物质与精神奖励相结合
    三、 以人为本持续关注劳模的生存状态
        (一) 老一代劳模遭遇的困境
        (二) 健全劳模的社会保障制度
    四、 建立我国的国家荣誉制度
        (一) 国家荣誉制度及其作用
        (二) 国外的国家荣誉制度
        (三) 建立我国荣誉制度的设想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试析激励制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有效运用[J]. 侯丽红.  华章. 2012 (36)
[2]充分发挥劳模的示范引领作用[J]. 张晓刚.  当代劳模. 2012(11)
[3]铁人精神是构建大庆油田劳模文化的内核[J]. 孙玉良.  当代劳模. 2012(10)
[4]一心为民的好支书——记临夏市城郊镇毛园村党支部书记毛玉堂[J]. 张登林.  发展. 2012(10)
[5]铁人王进喜[J]. 王新军.  飞天. 2012(19)
[6]共和国脊梁之 孔繁森:领导干部的楷模[J]. 完颜亮.  党史博采(纪实). 2012(07)
[7]担当时代重任 播种满园春色——记营口市劳动模范、大石桥市特等劳动模范、十大杰出青年、优秀政协委员、大石桥市第三高级中学校长于乃富[J]. 徐伟东.  当代工人(C版). 2012(03)
[8]国家荣誉制度比较研究[J]. 戴鑫韬,陆宁.  山东行政学院学报. 2012(03)
[9]甘洒心血化沃土——记全国科普先进工作者、丰县土肥站站长渠立强[J]. 龙轩.  江苏农村经济. 2012(05)
[10]劳模,记录时代的精神[J]. 陆清丽.  走向世界. 2012(13)

硕士论文
[1]国家荣誉制度研究[D]. 戴鑫韬.云南财经大学 2013
[2]钱学森的荣誉观[D]. 陈凯.武汉科技大学 2011
[3]国家荣誉制度构建研究[D]. 刘昌武.湖南大学 2009
[4]大学生先进典型的榜样示范作用研究[D]. 向宜.湖南师范大学 2009
[5]榜样教育有效性问题研究[D]. 褚慧.长安大学 2009
[6]新时期道德榜样的理性解读与建构[D]. 王颖慧.四川师范大学 2009
[7]内蒙古自治区劳模管理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 张醒国.内蒙古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4924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llw/34924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de7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