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主要政党与选民关系研究 ——自民党·民主党·共产党
发布时间:2021-11-18 05:39
在现代民主政治中,政党与选民保持密切联系是最基本的政治活动。根据主权在民的民主政治原理,国家权力属于人民,政党获得多数人民的支持才能成为执政党。在西方国家以选举为中心的政治环境下,在野党与执政党发展与选民的关系,都是为了动员和扩大选民支持,谋求在周期性的政治选举中获得更多的议席。事实也证明,与选民保持密切联系的政党在选举中容易获胜。关于日本政党与选民关系的先行研究非常多,这些先行研究主要是围绕选民的政策选择和政党选择而展开,从侧面对日本政党与选民关系有部分论述,但对于日本政党与选民关系状况及其特征缺乏全面而系统地研究。本论文从日本政党体制和选民状况的角度出发阐述了日本选举政治生态环境;以日本自民党、民主党、共产党为例,探讨了日本主要政党与选民关系的状况,包括政党的利益代表性、选民基础以及政党与选民的互动、沟通模式,进而分析得出政党的意识形态、组织形态以及选举制度对政党与选民关系影响最大的结论;最后根据日本主要政党应对社会环境和选民状况变化而采取的策略,本论文得出了政党要增强其意识形态包容性、灵活性,有效引导社会组织(利益团体)发展,重视利用现代化媒体沟通选民的三点结论与启示。
【文章来源】:中共中央党校北京市
【文章页数】:6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选题背景与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三) 论文框架与研究方法
一、 日本选举政治生态环境
(一) 日本政党体制
(二) 日本选民状况
二、 日本主要政党与选民关系
(一) 自民党、民主党、共产党的代表性
(二) 自民党与选民关系
(三) 民主党与选民关系
(四) 共产党与选民关系
三、 日本政党与选民关系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 政党意识形态
(二) 政党组织形态
(三) 选举制度
结束语
(一) 增强政党意识形态包容性、灵活性
(二) 有效引导社会组织发展
(三) 重视利用现代化媒体沟通选民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国外一些政党处理党群关系的经验教训[J]. 代金平,唐海军.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12(02)
[2]日本社会党“亡党失权”透视[J]. 王屏. 人民论坛. 2012(04)
[3]论利益集团与日本民主党政权[J]. 徐万胜. 日本学刊. 2011(02)
[4]全球化背景下日本共产党党建研究[J]. 尹文清.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10(04)
[5]日本自民党的兴衰[J]. 埃利斯·S·克劳斯,罗伯特·J·佩卡宁,刘智利. 国外理论动态. 2010(06)
[6]日本自民党政治走向历史性衰退[J]. 杨伯江,霍建岗. 现代国际关系. 2009(08)
[7]国外政党是如何联系群众的(四) 日本政党:以选举为轴心顺应民意[J]. 时事报告. 2007(12)
[8]小泉之后的日本经济与中日经济关系[J]. 江瑞平. 当代亚太. 2006(10)
[9]日本政治结构的演变趋势[J]. 金熙德. 日本学刊. 2006(01)
[10]中国公民社会:概念、分类与制度环境[J]. 俞可平. 中国社会科学. 2006(01)
本文编号:3502317
【文章来源】:中共中央党校北京市
【文章页数】:6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选题背景与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三) 论文框架与研究方法
一、 日本选举政治生态环境
(一) 日本政党体制
(二) 日本选民状况
二、 日本主要政党与选民关系
(一) 自民党、民主党、共产党的代表性
(二) 自民党与选民关系
(三) 民主党与选民关系
(四) 共产党与选民关系
三、 日本政党与选民关系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 政党意识形态
(二) 政党组织形态
(三) 选举制度
结束语
(一) 增强政党意识形态包容性、灵活性
(二) 有效引导社会组织发展
(三) 重视利用现代化媒体沟通选民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国外一些政党处理党群关系的经验教训[J]. 代金平,唐海军.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12(02)
[2]日本社会党“亡党失权”透视[J]. 王屏. 人民论坛. 2012(04)
[3]论利益集团与日本民主党政权[J]. 徐万胜. 日本学刊. 2011(02)
[4]全球化背景下日本共产党党建研究[J]. 尹文清.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10(04)
[5]日本自民党的兴衰[J]. 埃利斯·S·克劳斯,罗伯特·J·佩卡宁,刘智利. 国外理论动态. 2010(06)
[6]日本自民党政治走向历史性衰退[J]. 杨伯江,霍建岗. 现代国际关系. 2009(08)
[7]国外政党是如何联系群众的(四) 日本政党:以选举为轴心顺应民意[J]. 时事报告. 2007(12)
[8]小泉之后的日本经济与中日经济关系[J]. 江瑞平. 当代亚太. 2006(10)
[9]日本政治结构的演变趋势[J]. 金熙德. 日本学刊. 2006(01)
[10]中国公民社会:概念、分类与制度环境[J]. 俞可平. 中国社会科学. 2006(01)
本文编号:35023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llw/35023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