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政党论文 >

当代农民流动的生态哲学思考

发布时间:2021-12-02 05:19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问题不仅具有突出的政治意义、经济意义、社会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农民流动是解决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以往农民流动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我四重关系上存在“非和谐性”,制约着流动农民的健康生存和持续发展。因此,探求一种和谐的农民流动模式、促进流动农民全面发展是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本文以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为基本立场,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生态哲学、经济学、社会学、人口学、管理学等为理论基奠,以历史与逻辑相统一为原则,运用了整体论思维方法、多学科交叉分析方法、对比分析方法等方法对以往农民流动的非和谐性进行深入的批判与反思,提出了农民生态流动思想。本文探讨了以往农民流动的非和谐性及其思想根源;解析了农民流动生态转向的背景;分析了农民生态流动的内涵;探索了农民生态流动的模式建构;阐释了农民生态流动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文章以这五个方面为整体逻辑结构,论证了农民生态流动作为一种和谐流动模式存在的可能性与合理性。立足于生态哲学及其相关理论,提出“农民生态流动思想”并把“农民生态流动”作为一种综合型生态系统进行深入研究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蕴。农民生态流动顺应...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8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内容提要
导论
    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2. 研究现状与相关概念解释
        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农民流动相关问题上的阐述
        2.2 国外学界在农民流动相关问题上的研究
        2.3 国内学界在农民流动相关问题上的研究
        2.4 相关概念的解释
    3. 研究目标与研究思路
    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第1章 农民流动的“非和谐性”及其思想根源探析
    1.1 农民流动的历史演进
        1.1.1 依赖性流动阶段
        1.1.2 “效仿性”流动阶段
        1.1.3 “对抗性”流动阶段
    1.2 农民流动“非和谐性”的具体表征
        1.2.1 偏重个人利益,忽视集体利益
        1.2.2 偏重数量增加,忽视质量提高
        1.2.3 偏重经济效应,忽视生态效应
        1.2.4 偏重当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
        1.2.5 偏重物质享受,忽视精神追求
    1.3 农民流动“非和谐性”的思想根源探求
        1.3.1 人主体性的过分张扬
        1.3.2 传统发展观的诱导
        1.3.3 传统资源观的偏颇
        1.3.4 传统思维方式的制约
    1.4 农民流动“非和谐性”的实质
        1.4.1 宇观层次上的人与自然矛盾
        1.4.2 宏观层次上的人与社会矛盾
        1.4.3 中观层次上的人与他人矛盾
        1.4.4 微观层次上的人与自我矛盾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农民流动生态转向的背景分析
    2.1 农民流动生态转向的现实背景
        2.1.1 生态环境问题的警示
        2.1.2 科技进步的推动
        2.1.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2.2 农民流动生态转向的理论背景
        2.2.1 生态哲学的崛起
        2.2.2 全面发展理论的关切
        2.2.3 耗散结构理论的提出
        2.2.4 发展位理论的关注
        2.2.5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重视
    2.3 农民流动生态转向的时代背景
        2.3.1 生态文明的崛起
        2.3.2 社会生态化迹象的牵引
        2.3.3 “人”生存理性生态化的启迪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农民生态流动内涵的三维解析
    3.1 农民生态流动的存在论解析
        3.1.1 农民生态流动的存在方式
        3.1.2 农民生态流动的本质
        3.1.3 农民生态流动的特性
    3.2 农民生态流动的认识论解析
        3.2.1 农民生态流动的整体性认识
        3.2.2 农民生态流动内蕴的整体关系
    3.3 农民生态流动的价值论解析
        3.3.1 农民生态流动的内在价值
        3.3.2 农民生态流动的外在价值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农民生态流动的建构探索
    4.1 农民生态流动的模式解析
    4.2 农民生态流动的建构原则
        4.2.1 农民生态流动建构的人本原则
        4.2.2 农民生态流动建构的整体原则
        4.2.3 农民生态流动建构的竞争原则
        4.2.4 农民生态流动建构的节约原则
        4.2.5 农民生态流动建构的公平原则
        4.2.6 农民生态流动建构的宽容原则
    4.3 农民生态流动建构的重要环节
        4.3.1 农民素质的提高
        4.3.2 生态思维的培养
        4.3.3 传统资源观的革新
        4.3.4 主体功能区的构建
        4.3.5 政府职能的有效发挥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建构农民生态流动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5.1 建构农民生态流动的理论意义
        5.1.1 为正确认识“农民流动”提供世界观
        5.1.2 为积极应对“农民流动”提供方法论
        5.1.3 为树立科学的“农民观”奠定思想基础
    5.2 建构农民生态流动的实践意义
        5.2.1 是实现流动农民全面发展的重要路径
        5.2.2 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支撑
        5.2.3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动力
    5.3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论文摘要
ABSTRACT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发展位”视角的当前农民流动解析[J]. 李全喜,赵玲.  开发研究. 2009(05)
[2]现代性与现代化[J]. 史明瑛.  读书. 2009(08)
[3]科学技术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J]. 王鸿生.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4)
[4]从耗散结构理论看农民有序流动[J]. 李全喜,李保东.  西北人口. 2009(02)
[5]浅析农民流动务工的社会价值[J]. 李全喜.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01)
[6]再评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J]. 韦森.  经济学(季刊). 2009(02)
[7]生态公民的培养是战略任务[J]. 杨通进.  绿叶. 2009(01)
[8]生态思维的内涵及其意义[J]. 喻文德,周晚田.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5)
[9]进城农民受歧视的根源分析与对策探究[J]. 李保东,李全喜.  西北人口. 2008(04)
[10]中国农民传统价值观探析[J]. 袁银传.  哲学研究. 2008(04)

博士论文
[1]科学技术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D]. 江光华.中共中央党校 2008
[2]信息化建设与农村可持续发展[D]. 张家麟.山西大学 2007
[3]论科技时代人类生存的困境[D]. 曾林.中共中央党校 2005
[4]农村剩余劳动力可持续转移研究[D]. 康文杰.福建农林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农民社会流动与现代性自觉[D]. 吴克领.吉林大学 2007
[2]科技视野中的“三农”问题研究[D]. 张小刚.山西大学 2006
[3]“三农”问题的哲学思考[D]. 蒙锡岗.贵州师范大学 2005
[4]试论当代中国农民科技意识的建构[D]. 肖安宝.广西大学 2005
[5]陕西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研究[D]. 王春艳.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4
[6]科技进步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研究[D]. 郑良友.南京农业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5278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llw/35278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9f0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