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政党论文 >

我国村民自治进程中的利益博弈研究

发布时间:2021-12-31 03:30
  农村基层民主管理是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基础。通俗的说,其主要包括村民自治和乡镇民主两个方面。相较于乡镇民主,村民自治的发展相对来说已比较成熟。我国村民自治的发起和推行,开启了农村村民自我民主管理的先河。因为它首次以法律的形式确立村民当家作主的地位,使农民被压迫、被剥削的身份一去不复返。所以说,村民自治可以认为是农村治理进程中的一个创举。但这个创举的开创并不是毫无根据的,它是村民自主的利益相关者-参与主体间因为利益矛盾和冲突而不断博弈的结果,由此可以说村民自治是伴随着各利益相关者间的相互博弈而产生的和发展的。然而我国村民自治前进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的,而是需要在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中得以检验和确立。目前我国的村民自治仍然面临“乡政村治”的体制性难题以及“村财乡管”的利益分离的财政分离格局、村民选举中贿选现象日益严重(选举程序不规范)等一系列问题。针对村民自治进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主要采用博弈论的方法对村民自治的各参与主体间的利益关系、利益冲突等现象进行分析,进而提出了实现村民自治良性和可持续发展的乡村利益整合机制。目前,对于村民自治中的博弈现象的研究仍然较少,更多的是对其发展历史和存在的问题及对... 

【文章来源】:电子科技大学四川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理论基础
        1.3.1 参与与民主理论
        1.3.2 博弈论
        1.3.3 “第三条道路理论”
        1.3.4 服务型政府理论
    1.4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1.4.1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1.4.2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1.5 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二章 我国村民自治的现状及面临的难题
    2.1 村民自治的概念和内容
    2.2 我国村民自治的发展历程
        2.2.1 村民自治的兴起、确立阶段(1980 年-1988 年)
        2.2.2 村民自治的探索、推进阶段(1988 年-1998 年)
        2.2.3 村民自治的完善、突破阶段(1998 年至今)
    2.3 我国村民自治的主要成就
        2.3.1 推动农村基层民主的发展,强化了农民的民主意识
        2.3.2 在实践上体现了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要求
        2.3.3 推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
    2.4 目前我国村民自治发展中面临的难题
        2.4.1 乡村关系的体制性难题
        2.4.2 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关系
        2.4.3 村委会和村民的关系
第三章 我国村民自治进程中的利益关系探析
    3.1 村民自治进程中的利益冲突
        3.1.1 公共利益和个体利益的冲突
        3.1.2 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的冲突
        3.1.3 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冲突
    3.2 村民自治进程中利益冲突的主体
        3.2.1 利益相关者概念
        3.2.2 利益冲突主体间的利益关系分析
第四章 我国村民自治进程中的利益博弈
    4.1 博弈论模型-鲁宾斯坦模型
        4.1.1 博弈的要素
        4.1.2 鲁宾斯坦模型—讨价还价模型
        4.1.3 村民民主选举中,发生贿选现象时的“讨价还价”博弈模型
    4.2 我国村民自治制度初步导入时的博弈
        4.2.1 乡镇政府代表国家履行其职能
        4.2.2 村委会初步建立,依赖乡政府的管理,扮演者“代言人”的角色
        4.2.3 村民的民主意识刚刚觉醒,服从乡、村的管理
    4.3 村民自治逐步推广过程中的博弈
        4.3.1 乡政府的角色逐渐向指导者的角度靠拢
        4.3.2 村两委会间的矛盾冲突不断
        4.3.3 村民与村“两委会”间的冲突得以显现
        4.3.4 乡村精英队伍逐步形成
    4.4 村民自治全面实施时的博弈
        4.4.1 乡政府与村委会间的博弈
        4.4.2 村“两委会”间的利益争夺
        4.4.3 村民与村“两委会”间的权利冲突
        4.4.4 乡村精英与村委会间的利益冲突
        4.4.5 乡村精英与村民间的利益矛盾
第五章 利益博弈的深层剖析
    5.1 民主需求与制度供给
        5.1.1 农民的民主要求与传统管理体制的矛盾
        5.1.2 农民参与意识的增长与村民自身素质较低间的矛盾
    5.2 现行的乡村民主管理体制存在利益博弈的空间
        5.2.1 压力型体制张扬
        5.2.2 利益分离的财政格局
        5.2.3 缺乏规范的权力关系
    5.3 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滞后
        5.3.1 农民利益诉求渠道不畅通
        5.3.2 村民自治制度尚待完善
    5.4 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下农村经济现代化水平较低
        5.4.1 农村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较低
        5.4.2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5.4.3 信息不均衡
第六章 建构乡村利益整合机制,实现村民自治的可持续发展
    6.1 完善村民自治制度,提升乡村自身能力
        6.1.1 转变压力型体制,建立服务型政府
        6.1.2 培育新型农民
    6.2 建构和完善利益表达和利益约束机制,提高农民参与积极性
        6.2.1 寻求多元化的利益表达机制
        6.2.2 充分发挥农村精英的作用
        6.2.3 引入竞争机制,引导和制约各利益主体
        6.2.4 提高政策投入力度,引导利益主体的正当逐利行为
    6.3 控制过分悬殊的利益差异机制
        6.3.1 完善乡村财政体制,走出资金困境
        6.3.2 政府和市场“双管齐下”,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6.3.3 加快农村经济现代化的进程
    6.4 完善利益补偿机制,缓解新农村建设中的利益冲突,使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 的生力军
        6.4.1 完善对农村的利益补偿制度
        6.4.2 将基层农村农民作为重点补偿对象
        6.4.3 拓宽对农村村民的补偿范围
        6.4.4 革新农村村民的利益补偿办法
第七章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乡村治理中的制度变迁分析——以村民自治制度为视角[J]. 陶叡,陶学荣,付含宇.  中国行政管理. 2010(05)
[2]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经验和面临的挑战[J]. 初阳.  政治学研究. 2008(04)
[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综述[J]. 刘燕,张荣杰.  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06(01)
[4]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综述[J]. 刘燕,张荣杰.  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06 (01)
[5]日本的造村运动及其对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J]. 曲文俏,陈磊.  世界农业. 2006(07)
[6]中国乡村治理研究[J]. 唐正繁.  科学社会主义. 2004(05)
[7]乡村治理:组织和冲突[J]. 赵树凯.  战略与管理. 2003(06)
[8]乡村治理结构改革的走向——强村、精乡、简县[J]. 徐勇.  战略与管理. 2003(04)
[9]中国乡治的回顾与展望[J]. 沈延生.  战略与管理. 2003(01)
[10]乡村关系行政化的根源与调解对策[J]. 项继权.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02(04)



本文编号:35595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llw/35595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38e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