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网络对主动回流农民工再就业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2-01-06 14:42
就业是民生之本,促进就业是安国之策,这一方针在我国进入新世纪就明确提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坚持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创造平等就业、提高就业质量,努力实现充分就业也在“十二五”规划纲要进一步提出。然而在现实条件下,农民工在再就业的过程中很难平等、充分的就业。伴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各种政策措施的逐步完善,按照理论的发展社会网络占据的比重应逐渐减少,然而结合我国的实情,并且由于劳动力市场中体制洞的存在,社会网络并没有因此而少发挥着作用,相反发挥的作用是呈上升的趋势。与此同时,我国农民工的数量每年都以惊人数量逐年增长,农民工的就业问题逐渐引起我国学者的关注。农民工的就业问题,既是经济问题,同时也是社会问题。农民问题、农业问题都突出的表现在农民就业问题上。在此动机的基础上,本文从社会网络的角度,主要探讨社会网络对主动回流农民工再就业所产生的影响,分别验证社会网络对主动回流农民工的工作满意度、每月获得的收入是否具有显著性影响。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个案访谈法,以河南省周口市不同行业的主动回流的农民工为调查对象,共发放150份调查问卷,回收142份问卷,剔除不合格问卷6份,得...
【文章来源】:山西师范大学山西省
【文章页数】:5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框架及主要内容
1.4 本文的创新点
1.5 相关研究综述
1.5.1 国外研究
1.5.2 国内研究
2 研究设计与方法
2.1 调查地概况
2.2 问卷设计
2.3 研究方法
3 主动回流农民工再就业途径
3.1 职业地位获得概述
3.2 人力资本与主动回流农民工再就业
3.3 社会关系网络途径与主动回流农民工再就业
4 社会网络途径对主动回流农民工再就业的影响
4.1 样本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4.2 主动回流农民工的社会网络度量
4.2.1 社会网络构成
4.2.2 社会网络规模
4.2.3 社会网络的趋同性
4.3 社会网络对主动回流农民工再就业的影响
4.3.1 社会网络与主动回流农民工职业满意度的相关关系分析
4.3.2 社会网络与主动回流农民工每月获得收入的相关关系分析
5 结论与讨论
5.1 基本结论
5.2 讨论
5.3 本文的局限性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强关系到弱关系:农民工社会网络转变的社会学分析[J]. 冯建蓉.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12)
[2]广东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支持研究[J]. 朱宏伟,杨云云. 广西民族研究. 2011(03)
[3]基于人力资本视角下的河南省农民工就业问题[J]. 孙江超. 经济导刊. 2011(07)
[4]农民工的“三种资本”对其社会融入的影响[J]. 邵彩玲,张洪杰. 调研世界. 2011(06)
[5]结构洞理论综述及应用研究探析[J]. 梁鲁晋. 管理学家(学术版). 2011(04)
[6]农民工返乡回流的经济学思考[J]. 许圣道,韩晋.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1(01)
[7]我国东部地区产业升级对中西部发展的激励[J]. 张涛,伏玉林. 财经科学. 2009(12)
[8]现阶段农民工社会关系网络[J]. 叶传忠. 企业导报. 2009(11)
[9]各方施招 促进返乡农民工再就业[J]. 冯家臻. 西部大开发. 2009(01)
[10]社会转型中的象征二元结构 以农民工群体为中心的微观权力分析[J]. 王建民. 社会. 2008(02)
博士论文
[1]我国农村外出劳动力回流研究[D]. 金沙.兰州大学 2009
[2]重庆市农村外出劳动力回流动因及对策研究[D]. 周勇.重庆大学 2008
硕士论文
[1]农民家庭社会支持网研究[D]. 斛建军.华中农业大学 2010
[2]安徽省回流农民工现象研究[D]. 马静.安徽大学 2010
[3]农民工工作搜寻行为研究[D]. 高哲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0
[4]新形势下河南省农民工回流问题研究[D]. 吕少辉.郑州大学 2009
[5]政府促进回流农民工就业政策研究[D]. 胡莹.中南大学 2009
[6]社会网络与失地农民职业地位获得[D]. 彭良军.华中科技大学 2007
[7]进城农民工的社会支持网研究[D]. 惠志娟.安徽大学 2007
[8]农民工流动的社会关系网络个案研究[D]. 司睿.西北师范大学 2006
[9]社会网络、人力资本与农民工的再次职业流动[D]. 刘金枚.华中科技大学 2006
[10]在沪农民工求职过程中的社会网络研究[D]. 孙邦平.华东师范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572642
【文章来源】:山西师范大学山西省
【文章页数】:5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框架及主要内容
1.4 本文的创新点
1.5 相关研究综述
1.5.1 国外研究
1.5.2 国内研究
2 研究设计与方法
2.1 调查地概况
2.2 问卷设计
2.3 研究方法
3 主动回流农民工再就业途径
3.1 职业地位获得概述
3.2 人力资本与主动回流农民工再就业
3.3 社会关系网络途径与主动回流农民工再就业
4 社会网络途径对主动回流农民工再就业的影响
4.1 样本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4.2 主动回流农民工的社会网络度量
4.2.1 社会网络构成
4.2.2 社会网络规模
4.2.3 社会网络的趋同性
4.3 社会网络对主动回流农民工再就业的影响
4.3.1 社会网络与主动回流农民工职业满意度的相关关系分析
4.3.2 社会网络与主动回流农民工每月获得收入的相关关系分析
5 结论与讨论
5.1 基本结论
5.2 讨论
5.3 本文的局限性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强关系到弱关系:农民工社会网络转变的社会学分析[J]. 冯建蓉.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12)
[2]广东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支持研究[J]. 朱宏伟,杨云云. 广西民族研究. 2011(03)
[3]基于人力资本视角下的河南省农民工就业问题[J]. 孙江超. 经济导刊. 2011(07)
[4]农民工的“三种资本”对其社会融入的影响[J]. 邵彩玲,张洪杰. 调研世界. 2011(06)
[5]结构洞理论综述及应用研究探析[J]. 梁鲁晋. 管理学家(学术版). 2011(04)
[6]农民工返乡回流的经济学思考[J]. 许圣道,韩晋.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1(01)
[7]我国东部地区产业升级对中西部发展的激励[J]. 张涛,伏玉林. 财经科学. 2009(12)
[8]现阶段农民工社会关系网络[J]. 叶传忠. 企业导报. 2009(11)
[9]各方施招 促进返乡农民工再就业[J]. 冯家臻. 西部大开发. 2009(01)
[10]社会转型中的象征二元结构 以农民工群体为中心的微观权力分析[J]. 王建民. 社会. 2008(02)
博士论文
[1]我国农村外出劳动力回流研究[D]. 金沙.兰州大学 2009
[2]重庆市农村外出劳动力回流动因及对策研究[D]. 周勇.重庆大学 2008
硕士论文
[1]农民家庭社会支持网研究[D]. 斛建军.华中农业大学 2010
[2]安徽省回流农民工现象研究[D]. 马静.安徽大学 2010
[3]农民工工作搜寻行为研究[D]. 高哲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0
[4]新形势下河南省农民工回流问题研究[D]. 吕少辉.郑州大学 2009
[5]政府促进回流农民工就业政策研究[D]. 胡莹.中南大学 2009
[6]社会网络与失地农民职业地位获得[D]. 彭良军.华中科技大学 2007
[7]进城农民工的社会支持网研究[D]. 惠志娟.安徽大学 2007
[8]农民工流动的社会关系网络个案研究[D]. 司睿.西北师范大学 2006
[9]社会网络、人力资本与农民工的再次职业流动[D]. 刘金枚.华中科技大学 2006
[10]在沪农民工求职过程中的社会网络研究[D]. 孙邦平.华东师范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5726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llw/35726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