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我国农民群体性事件成因及治理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2-02-19 00:49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结构的调整加速了利益主体的分化,农村利益主体呈复杂化、多元化趋势,然而一整套的社会利益协调机制并没有建立起来,所以农村社会存在的矛盾与摩擦是不可避免的。20世纪90年代以后,农民群体性事件规模、强度、和危害性上都有一定程度的扩大,已成为转型期我国社会冲突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是我国社会不和谐的一个方面。本文以社会冲突理论和治理理论为研究理论、以文献综述法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研究方法、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基本研究思路来系统研究农民群体性事件。本文以农民在改革开放后的生存状态的改变为背景,首先阐述了农民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概念、特点、功能。然后深入分析农民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利益、制度、基层政府职能、意识形态以及政治环境等相关原因。从“治标、治本”两个方面分析如何治理农民群体性事件:建立预警机制、处置原则和步骤、善后处理机制;同时要加大乡镇政府建设、给农民国民待遇、推动信访制度改革和增强司法解决社会纠纷能力方面来探讨怎样从治本角度来治理农民群体性事件。农民群体性事件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迅速增长告诉我们,虽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发展过程中取得了不少辉煌的成绩,但是同...
【文章来源】:郑州大学河南省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理论工具和研究方法
1.3.1 社会冲突理论
1.3.2 治理理论
1.3.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和内容框架
1.5 可能创新点与不足
2 转型期我国农民群体事件的概述
2.1 农民群体性事件的主要分类及特点
2.1.1 农民维权型事件及特点
2.1.2 农民以暴力问责政府型事件及特点
2.1.3 无直接利益目标事件及特点
2.2 农民群体性事件的影响
2.2.1 农民群体性事件的积极作用
2.2.2 农民群体性事件的消极影响
3 农民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原因
3.1 转型期农民利益受损情况严重
3.1.1 农村公共产品、公共服务供给不足
3.1.2 农民增收困难、隐形负担重
3.1.3 利益分配不均、农民合法权益受侵犯
3.2 制度原因
3.2.1 城乡二元制度
3.2.2 基层干部选拔、考核制度
3.2.3 信访制度
3.3 公共政策及基层政府职能变异
3.3.1 公共政策在基层的变异
3.3.2 公共政策在基层执行的变异
3.3.3 基层官员的变异
3.3.4 基层政府职能变异
3.4 意识形态、政治、文化环境原因
3.4.1 维权意识增强、守法意识薄弱
3.4.2 政治环境更加民主开放
4 农民群体性事件短期应对策略
4.1 建立预警机制
4.2 应对群体性事件的原则和步骤
4.3 建立细致、有效的善后机制
5 农民群体性事件中长期治理对策
5.1 大力加强乡镇政府建设—治理农民群体性事件的基础
5.1.1 推动乡镇政府的体制改革
5.1.2 统筹政府层级之间的改革
5.2 建立公平、平等的和谐社会—治理农民群体性事件的关键
5.2.1 官民平等
5.2.2 城乡平等
5.2.3 积极培育农民组织
5.3 推动制度改革和增强司法解决社会纠纷的能力
5.3.1 进一步推进信访制度改革
5.3.2 推进法制建设、发挥司法部门作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以规则和信任化解官民冲突[J]. 于建嵘. 南风窗. 2009(26)
[2]干部制度改革进入活跃期[J]. 郭奔胜,刘亢,代群. 瞭望. 2007(37)
[3]群体性事件的界定及其多维分析[J]. 王战军. 政法学刊. 2006(05)
[4]关于群体性事件的法律思考[J]. 罗瑞林. 政法学刊. 2006(04)
[5]促进民主发展的新形式:公民参与[J]. 胡建华,钟树钦. 求实. 2005(S2)
[6]分类控制:当前中国大陆国家与社会关系研究[J]. 康晓光,韩恒. 社会学研究. 2005(06)
[7]和谐社会:利益矛盾与冲突的协调[J]. 李路路. 探索与争鸣. 2005(05)
[8]社会冲突中的维权行动解析[J]. 于建嵘. 中国社会导刊. 2005(09)
[9]土地问题已成为农民维权抗争的焦点——关于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形势的一项专题调研[J]. 于建嵘. 调研世界. 2005(03)
[10]中国信访制度批判[J]. 于建嵘. 中国改革. 2005(02)
博士论文
[1]转型期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改革研究[D]. 吴春梅.华中农业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631871
【文章来源】:郑州大学河南省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理论工具和研究方法
1.3.1 社会冲突理论
1.3.2 治理理论
1.3.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和内容框架
1.5 可能创新点与不足
2 转型期我国农民群体事件的概述
2.1 农民群体性事件的主要分类及特点
2.1.1 农民维权型事件及特点
2.1.2 农民以暴力问责政府型事件及特点
2.1.3 无直接利益目标事件及特点
2.2 农民群体性事件的影响
2.2.1 农民群体性事件的积极作用
2.2.2 农民群体性事件的消极影响
3 农民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原因
3.1 转型期农民利益受损情况严重
3.1.1 农村公共产品、公共服务供给不足
3.1.2 农民增收困难、隐形负担重
3.1.3 利益分配不均、农民合法权益受侵犯
3.2 制度原因
3.2.1 城乡二元制度
3.2.2 基层干部选拔、考核制度
3.2.3 信访制度
3.3 公共政策及基层政府职能变异
3.3.1 公共政策在基层的变异
3.3.2 公共政策在基层执行的变异
3.3.3 基层官员的变异
3.3.4 基层政府职能变异
3.4 意识形态、政治、文化环境原因
3.4.1 维权意识增强、守法意识薄弱
3.4.2 政治环境更加民主开放
4 农民群体性事件短期应对策略
4.1 建立预警机制
4.2 应对群体性事件的原则和步骤
4.3 建立细致、有效的善后机制
5 农民群体性事件中长期治理对策
5.1 大力加强乡镇政府建设—治理农民群体性事件的基础
5.1.1 推动乡镇政府的体制改革
5.1.2 统筹政府层级之间的改革
5.2 建立公平、平等的和谐社会—治理农民群体性事件的关键
5.2.1 官民平等
5.2.2 城乡平等
5.2.3 积极培育农民组织
5.3 推动制度改革和增强司法解决社会纠纷的能力
5.3.1 进一步推进信访制度改革
5.3.2 推进法制建设、发挥司法部门作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以规则和信任化解官民冲突[J]. 于建嵘. 南风窗. 2009(26)
[2]干部制度改革进入活跃期[J]. 郭奔胜,刘亢,代群. 瞭望. 2007(37)
[3]群体性事件的界定及其多维分析[J]. 王战军. 政法学刊. 2006(05)
[4]关于群体性事件的法律思考[J]. 罗瑞林. 政法学刊. 2006(04)
[5]促进民主发展的新形式:公民参与[J]. 胡建华,钟树钦. 求实. 2005(S2)
[6]分类控制:当前中国大陆国家与社会关系研究[J]. 康晓光,韩恒. 社会学研究. 2005(06)
[7]和谐社会:利益矛盾与冲突的协调[J]. 李路路. 探索与争鸣. 2005(05)
[8]社会冲突中的维权行动解析[J]. 于建嵘. 中国社会导刊. 2005(09)
[9]土地问题已成为农民维权抗争的焦点——关于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形势的一项专题调研[J]. 于建嵘. 调研世界. 2005(03)
[10]中国信访制度批判[J]. 于建嵘. 中国改革. 2005(02)
博士论文
[1]转型期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改革研究[D]. 吴春梅.华中农业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6318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llw/36318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