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乡村执行研究 ——以河乡岩村为调查个案
发布时间:2022-04-23 09:57
中国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正式启动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农村扶贫开发进程以来,扶贫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成为国家贫困治理的基本形式。在三十多年的扶贫开发进程中,中国逐渐形成了“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以及“片为重点、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扶贫工作机制。伴随农村扶贫开发取得重大成就,通过经济增长带动减贫的作用日渐式微,加之剩余贫困人口分布分散且贫困程度深的现状特点,中国提出精准扶贫政策,并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升到关乎党和国家政治方向、根本制度以及发展道路的战略高度。由此,在自上而下的科层组织体系内,国家形成了大规模的政策下乡、项目进村和干部包村实践,掀起了一场从国家到乡村的精准扶贫运动。作为国家贫困治理的终端,村庄也是各项扶贫政策的执行场域。在国家从中央到基层的贫困治理行动体系中,处于科层体制底端的乡镇干部及村庄干部,成为基层扶贫政策的实际执行者,也扮演了政策执行研究中的“街头官僚”角色。他们处于政策执行的一线和现场,在政策执行过程中直接与作为政策对象的村民进行面对面的接触和互动,政策执行的过程和结果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国家贫困治理目标的实现程度,也直接影响到村民对国家和政府...
【文章页数】:163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意义
二、文献回顾
(一) 政策、组织、环境与行动主体视角的政策执行研究
(二) 贫困治理中的政策执行研究
(三) 基层政策执行中的乡村干部及其行动研究
(四) 简要评论
三、研究方法与个案呈现
(一) 研究方法
(二) 调查点介绍
四、研究思路与框架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一、政策执行的街头官僚理论
(一) “街头官僚”的概念及行为特征
(二) 街头行政及其自由裁量
二、本土化语境下的“街头官僚”及其自由裁量
三、社会互动与场景的理论和概念
四、作为身份、空间与互动关系的街头官僚——一个扩展的分析框架
第三章 从国家到乡村:精准扶贫政策安排及行动建构
一、农村贫困治理演进历程与精准扶贫政策的国家建构
(一) 从救济式扶贫到精准扶贫:农村贫困治理政策演进
(二) 精准扶贫政策及其乡村行动的“国家脚本”
二、国家贫困治理行动体系及精准扶贫的运动式推进
(一) 从中央到乡村:国家贫困治理的行动体系
(二) 政治任务与中心工作:精准扶贫的运动式推进
三、乡村行动主体与行动情境:基层贫困治理政策执行网络
(一) 政策执行末梢的行动者:乡村“街头官僚”
(二) 科层组织结构与地方乡土社会:乡村政策执行的行动情境
四、本章小结
第四章 从程序到权限:乡村贫困人口精准识别的规则再造
一、国家精准识别的技术化及其规则建构
(一) 贫困人口识别瞄准的技术和规则演变
(二) 乡村贫困人口识别管理的技术和文本规则
二、程序性规则的再造:村庄主导的贫困人口识别
(一) 技术规则与乡土社会的碰撞:贫困户民主评议的尴尬
(二) 实践规则的再造与应用:村干部的“拨乱反正”
三、主体权限规则的再造:乡镇主导的建档立卡
(一) 建档立卡工作的乡村责任分工
(二) 指导变主导:乡镇干部的“查漏补缺”
四、本章小结
第五章 讲事理与顾关系:乡村扶贫项目实施中的场景生产
一、扶贫项目建设与精准帮扶:制度性发展干预及其基层实践
(一) 作为国家制度性干预的地方扶贫项目建设
(二) 岩村精准扶贫项目建设的形式与内容
二、理性场景的生产:乡领导上门“算账”推进村民土地流转
(一) 村民诉求与上级要求:岩村项目实施的两难困境
(二) 领导上门“算账”明理:基于理性场景的问题解决
三、关系场景的生产:村干部“换村拔苗”解决项目区违种问题
(一) 动员加强制:“优化园区环境”的乡村努力
(二) 熟人关系规避与陌生场景生产:村干部“换村拔苗”的无奈与变通
四、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完善材料与现场:扶贫考核中的结果生产与再造
一、国家目标责任管理制中的精准考核及其政策表达
(一) 目标管理责任制及其基层运作环境
(二) 国家及地方政府有关“精准考核”的政策表达
二、材料结果的生产再造:精准扶贫的材料检查与乡村应对
(一) “文件政治”及其扩展下的基层材料治理
(二) “看材料”与“补材料”:文本及数据材料的生产再造
三、现场结果的生产再造:扶贫现场考核与乡村应对
(一) 实地查看与调查走访:基于治理现场的基层考核
(二) 点面结合的迎检准备:扶贫现场的生产再造
四、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一、本研究的基本结论
(一) 贫困治理政策实践与街头官僚行动:规则、场景、结果的生产再造
(二) 基层贫困治理的运作形态:任务性扶贫与变通性执行
(三) 本土化语境下的街头官僚:乡村干部政策执行差异及其互动关系
二、本研究的政策涵义
(一) 明确乡村干部角色定位,打通扶贫政策执行的“最后一公里”
(二) 尊重扶贫对象主体地位,提高村民参与贫困治理主动性和决策能力
(三) 改善基层考核激励机制,提高乡村干部贫困治理能力
三、未尽的研究话题
(一) 扩展的街头官僚抑或“田间干部”:乡村干部的再认识
(二) 后扶贫时代贫困治理与乡村治理的关系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技术难题、政治过程与文化结果——“瞄准偏差”的三种研究视角及其对中国“精准扶贫”的启示[J]. 李棉管. 社会学研究. 2017(01)
[2]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的通知[J].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 2016(35)
[3]数字下乡:农村精准扶贫中的技术治理[J]. 王雨磊. 社会学研究. 2016(06)
[4]后乡土性:理解乡村社会变迁的一个理论框架[J]. 陆益龙. 人文杂志. 2016(11)
[5]我国公共政策执行逻辑研究述评[J]. 陈丽君,傅衍.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16(05)
[6]中国特色扶贫开发的理念、实践及其世界意义[J]. 凌文豪,刘欣. 社会主义研究. 2016(04)
[7]压力型体制下的“扶贫军令状”与贫困治理中的政府失灵[J]. 邢成举.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5)
[8]精准扶贫与动员型治理:基层政权的贫困治理实践及其后果——以滇南M县“扶贫攻坚”工作为个案[J]. 许汉泽.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8)
[9]项目制扶贫的运作逻辑与地方性实践——以精准扶贫视角看A县竞争性扶贫项目[J]. 李博. 北京社会科学. 2016(03)
[10]经济理性、制度结构与乡土逻辑:农村政策执行中的“共谋”现象研究[J]. 王猛. 湖北社会科学. 2016(02)
博士论文
[1]扶贫治理的实践逻辑[D]. 杨亮承.中国农业大学 2016
[2]社会资本视角下的农业产业化扶贫研究[D]. 沈洋.华中师范大学 2013
[3]中国乡村关系[D]. 尤琳.华中师范大学 2013
[4]权力结构与个体行动:公务员日常公务行为研究[D]. 刘杰.复旦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646954
【文章页数】:163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意义
二、文献回顾
(一) 政策、组织、环境与行动主体视角的政策执行研究
(二) 贫困治理中的政策执行研究
(三) 基层政策执行中的乡村干部及其行动研究
(四) 简要评论
三、研究方法与个案呈现
(一) 研究方法
(二) 调查点介绍
四、研究思路与框架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一、政策执行的街头官僚理论
(一) “街头官僚”的概念及行为特征
(二) 街头行政及其自由裁量
二、本土化语境下的“街头官僚”及其自由裁量
三、社会互动与场景的理论和概念
四、作为身份、空间与互动关系的街头官僚——一个扩展的分析框架
第三章 从国家到乡村:精准扶贫政策安排及行动建构
一、农村贫困治理演进历程与精准扶贫政策的国家建构
(一) 从救济式扶贫到精准扶贫:农村贫困治理政策演进
(二) 精准扶贫政策及其乡村行动的“国家脚本”
二、国家贫困治理行动体系及精准扶贫的运动式推进
(一) 从中央到乡村:国家贫困治理的行动体系
(二) 政治任务与中心工作:精准扶贫的运动式推进
三、乡村行动主体与行动情境:基层贫困治理政策执行网络
(一) 政策执行末梢的行动者:乡村“街头官僚”
(二) 科层组织结构与地方乡土社会:乡村政策执行的行动情境
四、本章小结
第四章 从程序到权限:乡村贫困人口精准识别的规则再造
一、国家精准识别的技术化及其规则建构
(一) 贫困人口识别瞄准的技术和规则演变
(二) 乡村贫困人口识别管理的技术和文本规则
二、程序性规则的再造:村庄主导的贫困人口识别
(一) 技术规则与乡土社会的碰撞:贫困户民主评议的尴尬
(二) 实践规则的再造与应用:村干部的“拨乱反正”
三、主体权限规则的再造:乡镇主导的建档立卡
(一) 建档立卡工作的乡村责任分工
(二) 指导变主导:乡镇干部的“查漏补缺”
四、本章小结
第五章 讲事理与顾关系:乡村扶贫项目实施中的场景生产
一、扶贫项目建设与精准帮扶:制度性发展干预及其基层实践
(一) 作为国家制度性干预的地方扶贫项目建设
(二) 岩村精准扶贫项目建设的形式与内容
二、理性场景的生产:乡领导上门“算账”推进村民土地流转
(一) 村民诉求与上级要求:岩村项目实施的两难困境
(二) 领导上门“算账”明理:基于理性场景的问题解决
三、关系场景的生产:村干部“换村拔苗”解决项目区违种问题
(一) 动员加强制:“优化园区环境”的乡村努力
(二) 熟人关系规避与陌生场景生产:村干部“换村拔苗”的无奈与变通
四、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完善材料与现场:扶贫考核中的结果生产与再造
一、国家目标责任管理制中的精准考核及其政策表达
(一) 目标管理责任制及其基层运作环境
(二) 国家及地方政府有关“精准考核”的政策表达
二、材料结果的生产再造:精准扶贫的材料检查与乡村应对
(一) “文件政治”及其扩展下的基层材料治理
(二) “看材料”与“补材料”:文本及数据材料的生产再造
三、现场结果的生产再造:扶贫现场考核与乡村应对
(一) 实地查看与调查走访:基于治理现场的基层考核
(二) 点面结合的迎检准备:扶贫现场的生产再造
四、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一、本研究的基本结论
(一) 贫困治理政策实践与街头官僚行动:规则、场景、结果的生产再造
(二) 基层贫困治理的运作形态:任务性扶贫与变通性执行
(三) 本土化语境下的街头官僚:乡村干部政策执行差异及其互动关系
二、本研究的政策涵义
(一) 明确乡村干部角色定位,打通扶贫政策执行的“最后一公里”
(二) 尊重扶贫对象主体地位,提高村民参与贫困治理主动性和决策能力
(三) 改善基层考核激励机制,提高乡村干部贫困治理能力
三、未尽的研究话题
(一) 扩展的街头官僚抑或“田间干部”:乡村干部的再认识
(二) 后扶贫时代贫困治理与乡村治理的关系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技术难题、政治过程与文化结果——“瞄准偏差”的三种研究视角及其对中国“精准扶贫”的启示[J]. 李棉管. 社会学研究. 2017(01)
[2]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的通知[J].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 2016(35)
[3]数字下乡:农村精准扶贫中的技术治理[J]. 王雨磊. 社会学研究. 2016(06)
[4]后乡土性:理解乡村社会变迁的一个理论框架[J]. 陆益龙. 人文杂志. 2016(11)
[5]我国公共政策执行逻辑研究述评[J]. 陈丽君,傅衍.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16(05)
[6]中国特色扶贫开发的理念、实践及其世界意义[J]. 凌文豪,刘欣. 社会主义研究. 2016(04)
[7]压力型体制下的“扶贫军令状”与贫困治理中的政府失灵[J]. 邢成举.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5)
[8]精准扶贫与动员型治理:基层政权的贫困治理实践及其后果——以滇南M县“扶贫攻坚”工作为个案[J]. 许汉泽.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8)
[9]项目制扶贫的运作逻辑与地方性实践——以精准扶贫视角看A县竞争性扶贫项目[J]. 李博. 北京社会科学. 2016(03)
[10]经济理性、制度结构与乡土逻辑:农村政策执行中的“共谋”现象研究[J]. 王猛. 湖北社会科学. 2016(02)
博士论文
[1]扶贫治理的实践逻辑[D]. 杨亮承.中国农业大学 2016
[2]社会资本视角下的农业产业化扶贫研究[D]. 沈洋.华中师范大学 2013
[3]中国乡村关系[D]. 尤琳.华中师范大学 2013
[4]权力结构与个体行动:公务员日常公务行为研究[D]. 刘杰.复旦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6469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llw/36469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