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政党论文 >

新时期乡村社会治理网络研究

发布时间:2022-10-06 18:37
  乡村基层民主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是我国民主政治最生动也是最具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社会,乡村社会治理网络以“乡绅”为内核,随着近代国家建设的深入,乡村社会治理网络发生了变化,传统的双轨政治逐渐演变为单轨政治。村民委员会和村民自治制度发轫于农民的实践创新,经国家肯定后又依托国家行政意志嵌入到了乡村社会更为广阔的场域之中。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村民自治是民主制度的重要形式,由此形成了草根治理与草根民主的结合,标志着我国乡村社会治理进入新的阶段,并形成了新的乡村社会治理网络。 本文以治理与善治、组织理论作为理论基础,按历史顺序,对传统社会、近代和人民公社时期的乡村社会治理网络进行了梳理,揭示了不同时期的网络内核和网络保护带;对村民自治制度确立以来,新时期乡村社会治理网络运行的基本生态状况进行了分析;着重探讨了村民委员会作为新时期乡村社会治理网络的内核,其面临的各种态势,包括内部性优势和劣势、机会性因素和威胁性因素等。认为,随着社会多元化的发展,传统乡村社会同质化的社会场域发生了转变。在国家建构、历史延续以及交往范围突破的进程中,村民委员会从乡村社会治理网络的“文本内核”转... 

【文章页数】:6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研究背景
    二、 相关理论
        (一) 治理与善治理论
        (二) 组织理论
    三、 本文的结构安排和研究方法
        (一) 本文的结构安排
        (二) 研究方法
    四、 核心概念界定
        (一) 乡村社会与乡村社会治理网络
        (二) 村民委员会
        (三) 网络内核及保护带
    五、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二)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第一章 我国乡村社会治理网络演变简要梳理
    一、 传统社会时期乡村社会治理网络
        (一) 网络内核
        (二) 网络的保护带
    二、 近代乡村社会治理网络
        (一) 网络内核
        (二) 网络的保护带
    三、 人民公社时期乡村社会治理网络
        (一) 网络内核
        (二) 网络的保护带
    小结
第二章 新时期乡村社会治理网络运行生态分析
    一、 体制外因素在乡村社会作用明显
        (一) 宗族组织
        (二) 宗教组织
        (三) 经济性组织
    二、 国家角色的转变
    三、 不均衡城市化带来的“新移民运动”
    小结
第三章 村民委员会作为乡村社会治理网络内核的态势分析
    一、 村民委员会作为乡村社会治理网络内核的内部性优势分析
        (一) 村民委员会的地方性是对科层理性的批驳
        (二) 村民委员会公共性契合了场域的异质性
    二、 村民委员会作为乡村社会治理网络内核的内部性劣势分析
        (一) 准行政化运行的推力
        (二) 两委关系不顺阻滞村民委员会良性运行
        (三) 人力资本流失弱化乡村社会治理绩效
        (四) “走读式”村干部
    三、 村民委员会作为乡村社会治理网络内核的机会性因素分析
        (一) 国家法律的规范性推动
        (二) 多元社会整合的组织需求
        (三) 流动性对乡村社会治理的机遇
    四、 村民委员会作为乡村社会治理网络内核的威胁性因素分析
        (一) 嵌入性制度的准行政化运行
        (二) 宗族、宗教、经济性组织边缘角色的中心化
        (三) 流动性对乡村社会治理的挑战
    小结
第四章 新时期乡村社会治理网络优化的路径探析
    一、 乡村社会治理网络运行规范的调适
        (一) 法律地位的肯定
        (二) 执政党在乡村社会领导核心作用的保持
    二、 嵌入性制度的社会认同
        (一) 选举实践促进村民自治
        (二) 财政体制改革为村民自治发展创造空间
        (三) 对村民委员会的监督
    三、 有序流动与制度需求
        (一) 县域发展促进有序流动
        (二) 社会建设发展社会资本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著、论文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社会转型与网络资源[J]. 胡荣,阳杨.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6)
[2]柔性管理:社会管理的重要机制[J]. 龚长宇.  学习与探索. 2011(06)
[3]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基本模式及其历史变迁[J]. 唐鸣,赵鲲鹏,刘志鹏.  江汉论坛. 2011(03)
[4]村民选举“宗族势力干扰论”可以休矣[J]. 肖唐镖.  人民论坛. 2011(08)
[5]取消农业税后农村的阶层及其分析[J]. 贺雪峰.  社会科学. 2011(03)
[6]论富人治村——以浙江奉化调查为讨论基础[J]. 贺雪峰.  社会科学研究. 2011(02)
[7]陌生人社会秩序的价值基础[J]. 龚长宇,郑杭生.  科学社会主义. 2011(01)
[8]知识和信仰的分途:近代社会变革中儒学的宗教化和知识化的争论[J]. 干春松.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10(06)
[9]论农村基层组织的结构与功能[J]. 贺雪峰.  天津行政学院学报. 2010(06)
[10]资源输入与乡村治理转型[J]. 张世勇.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2010(06)



本文编号:36871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llw/36871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758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