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政党论文 >

甘肃省牧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研究

发布时间:2023-04-29 05:49
  社区是社会的缩影,对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起基础性和关键性作用。新型城镇化是引领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作为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全国各地普遍进行的新型社区建设在生产要素融合集聚、居民消费结构转换与升级以及人口空间多层次流动实现方面具有较强的理论依据和支撑。因此,新型社区建设是城镇化发展的创新和载体。解决好新型社区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于新型农村社区健康发展至关重要。甘肃省牧区新型社区建设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提出,目的是保护草场,改善牧民生活水平,提高牧民收入,然而在新时代背景下甘肃省牧区牧民从散居到定居后种种问题不断凸显,草原生态问题导致畜牧业承载能力退化、牧民收入增长滞后社会经济增长、生态脆弱造成撤乡并镇之后的牧民定居问题,定居后牧民生产生计方式的变迁带来的不适,牧区社区建设过程中资金、土地、人才要素发展受到制约、民族文化及牧区游牧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也存在着问题,研究以甘肃省牧区四个典型的农村社区作为调查对象,分别是以裕固族为主的肃南县双海子村,以哈萨克族为主的阿克塞县民族新村,以藏族为主的甘南州华格村,以藏族为主的天祝县黄草川村,通过比较不同时期、地域的农村社区建设的变化与差异...

【文章页数】:7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二、主要概念界定
        (一)社区
        (二)社区建设
        (三)新型农村社区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三、相关理论研究
        (一)人文区位学理论
        (二)社会资本理论
        (三)自主治理理论
    四、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
        (二)国内研究
    五、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六、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甘肃省牧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现状及问题
    一、我国社区建设的顶层制度设计梳理
        (一)从行政推动到内源发展
        (二)重经济发展到统筹生态
        (三)两个“生态”一起抓: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
    二、调查地区社区建设的历史背景和安置方式的比较
        (一)历史背景的比较
        (二)安置方式的比较
    三、甘肃省牧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问题
        (一)社区定位方面
        (二)社区规划方面
        (三)社区管理方面
        (四)产业发展方面
        (五)生态人文塑造方面
        (六)小结
第三章 甘肃省牧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POETC生态复合体模型
    二、人口因素对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影响分析
        (一)人口质量
        (二)人口结构
    三、组织因素对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影响分析
        (一)正式组织
        (二)非正式组织
    四、环境因素对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影响分析
        (一)自然生态
        (二)人文生态
    五、技术因素对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影响分析
        (一)农牧商等传统生计方式
        (二)现代科技信息方面
    六、牧区文化因素对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影响分析
        (一)语言
        (二)风俗
        (三)社会网络
第四章 甘肃省牧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健康发展的思考
    一、政策方案层面
        (一)采用样化的道路选择机制
        (二)从行政推动到内源发展,提倡激励型扶贫机制
    二、执行主体层面
        (一)引导多中心公共治理模式,形成良性的成本控制机制
        (二)提升弱质农业、弱势农村发展,构建多层次的牧区保障机制
    三、目标群体层面
        (一)以吸纳多元利益与互动增效为导向,促进不同主体参与共建意识
        (二)提升牧区治理现代化,增强牧民归属意识
        (三)重构社会网络结构,扩大社会资本利用范围
    四、制度环境层面
        (一)实现政府职能的“兜底”功能,完善服务机制
        (二)积极培育社会自治能力,构建科学互动评价机制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本文编号:38052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llw/38052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76b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