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大学生“村官”工作研究
发布时间:2025-04-18 05:25
1995年,江苏省试点选聘大学生到村任职,后逐渐在全国推开。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鼓励和引导大学生走向农村,是当前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培养新农村建设骨干力量的开源之举,更是造就一支来自基层一线干部培养链的根本大计,对于推进新形势下农村改革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大学生“村官”政策已经成为党政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建设的一项经常性工作,大学生“村官”正逐渐成为我党培养后备干部和战略人才的重要干部筹备库。 大学生“村官”自2001年在鹤壁试点以来,我省推行大学生“村官”政策已达11年之久。11年来,大学生“村官”政策在我省的实施,对于促进我省农业发展,加快我省新农村建设步伐,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大学生“村官”政策的推行,对于加强我省村干部队伍建设,培养具有丰富基层实践经验的后备干部队伍,也在客观上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但是,由于大学生“村官”是一个新生事物,国内外都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我们的各地政府都是在摸索中前进,政策、措施难免有偏颇,社会的支持力度也有不够,再加上大学生自身适应能力的差异、价值观念的不同等众多因素的影响,使得我省大学生“村官”的实施工作也存在着众多的问题。 本...
【文章页数】:3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定义界定
1.2.1 村干部名称演变
1.2.2 大学生村干部的内涵及演变
1.2.3 本研究大学生“村官”的界定
1.3 本研究的构想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3.3 论文结构
2 郑州市大学生“村官”工作调查发现
2.1 郑州市大学生“村官”工作的主要做法
2.1.1 坚持齐抓共管
2.1.2 严格选聘制度
2.1.3 强化岗位培训
2.1.4 注重关爱、激励
2.2 郑州市大学生“村官”工作取得的成绩
2.2.1 改善基层知识结构、观念思想
2.2.2 提升农村科技水平、技术层次
2.2.3 提升办事效率、服务质量
2.2.4 改革生产方式、经济发展模式
2.3 郑州市大学生“村官”工作存在的问题
2.3.1 归属感不强,思想负担过重
2.3.2 融入角色较难,扎根意识不浓
2.3.3 工作定位不清晰,发挥作用不明显
2.3.4 相关待遇偏低,政策激励不到位
3 郑州市大学生“村官”工作问题的成因分析
3.1 地方政府重视不到位
3.2 政策目标出现偏差
3.3 工作制度还需完善
4 完善郑州市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对策建议
4.1 建立合理的选聘机制
4.2 完善科学的管理体制
4.2.1 建立有效地工作机制
4.2.2 落实明晰的责任制度
4.2.3 创新互动的培养机制
4.3 构建长效的发展规划
4.3.1 加强教育培训
4.3.2 实施多岗锻炼
4.3.3 完善制度机制
4.4 落实完善的保障措施
4.4.1 落实经济保障
4.4.2 落实政治保障
4.4.3 落实优惠保障
4.4.4 落实帮扶措施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本文编号:4040600
【文章页数】:3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定义界定
1.2.1 村干部名称演变
1.2.2 大学生村干部的内涵及演变
1.2.3 本研究大学生“村官”的界定
1.3 本研究的构想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3.3 论文结构
2 郑州市大学生“村官”工作调查发现
2.1 郑州市大学生“村官”工作的主要做法
2.1.1 坚持齐抓共管
2.1.2 严格选聘制度
2.1.3 强化岗位培训
2.1.4 注重关爱、激励
2.2 郑州市大学生“村官”工作取得的成绩
2.2.1 改善基层知识结构、观念思想
2.2.2 提升农村科技水平、技术层次
2.2.3 提升办事效率、服务质量
2.2.4 改革生产方式、经济发展模式
2.3 郑州市大学生“村官”工作存在的问题
2.3.1 归属感不强,思想负担过重
2.3.2 融入角色较难,扎根意识不浓
2.3.3 工作定位不清晰,发挥作用不明显
2.3.4 相关待遇偏低,政策激励不到位
3 郑州市大学生“村官”工作问题的成因分析
3.1 地方政府重视不到位
3.2 政策目标出现偏差
3.3 工作制度还需完善
4 完善郑州市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对策建议
4.1 建立合理的选聘机制
4.2 完善科学的管理体制
4.2.1 建立有效地工作机制
4.2.2 落实明晰的责任制度
4.2.3 创新互动的培养机制
4.3 构建长效的发展规划
4.3.1 加强教育培训
4.3.2 实施多岗锻炼
4.3.3 完善制度机制
4.4 落实完善的保障措施
4.4.1 落实经济保障
4.4.2 落实政治保障
4.4.3 落实优惠保障
4.4.4 落实帮扶措施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本文编号:40406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llw/40406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