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伦理学批评与道德批评
本文关键词:文学伦理学批评与道德批评
更多相关文章: 文学伦理学批评 道德批评 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 《哈姆莱特》
【摘要】:从方法论的角度说,文学伦理学批评是在借鉴、吸收伦理学方法基础上融合文学研究方法而形成的一种用于研究文学的批评方法,不仅要对文学史上的各种文学描写的道德现象进行历史的辩证的阐释,而且要坚持用现实的道德价值观对当前文学描写的道德现象作出价值判断。欧洲的文学从荷马史诗开始其性质就是伦理的,因此古代希腊最早的文学批评采取了道德批评的立场,善恶的判断成了评价文学的基本标准。柏拉图从现实的道德观念出发批评作家和作品,并按照他当时的道德标准评价作家及其作品的好坏,因此他使用的是道德批评的方法。亚里士多德批评文学的观点接近我们提出的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观点。文学伦理学批评与道德批评的研究对象大体相同,但在研究方法、目的以及可能获得的结论上迥然不同,本文以《哈姆莱特》为例对此进行了充分阐释。另一方面,文学伦理学批评在视角上虽然基本上是历史主义的,但并不排斥结合新的理论和方法(如生态理论)从比较的角度去研究文学。
【作者单位】:
【关键词】: 文学伦理学批评 道德批评 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 《哈姆莱特》
【分类号】:I06
【正文快照】: 在文学批评多元化的时代,往往不仅新的流行方法大行其道,而且旧有的方法或是传统的方法也不时显示出新的力量,在文学批评中发挥重要作用。纵观文学批评方法运用的历史,文学批评方法并不完全遵守新旧交替的自然进化规律,往往是新旧并存,中西融合,相互借鉴,并在多元并存和跨学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最博学的人:亚里士多德[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1年08期
2 李军科;;方案与方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国家理论的比较[J];改革与开放;2011年18期
3 ;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亚里士多德[J];党的建设;2010年06期
4 张知干;程关松;;善与正义的现身[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5 籍万杰;;著名大学校训锦集[J];青苹果;2009年04期
6 田源;;浅析西方诗学中多维度的“自由”观——从柏拉图到黑格尔[J];邯郸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7 杨冬;;和苹果一起思考[J];人生十六七;2007年Z1期
8 ;站对立场看对人[J];领导科学;2011年22期
9 李玲;;西方理性幸福观之探讨——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J];传承;2011年14期
10 马丁·路德·金;;爱的灵魂[J];湖北招生考试;201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与道德批评[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倪梁康;;柏拉图的知识观,还是亚里士多德的?——从盖提尔命题谈起[A];“西文知识论”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3 陈建翔;;从柏拉图到亚里士多德的艺术教育思想述评[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4 仲辉;陈春文;;时间[A];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年会年会暨西方技术文化与后现代哲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孙伟民;;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文艺理论对比解读[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九辑)[C];2011年
6 徐长福;;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概念和马克思的实践概念[A];全国"唯物史观的理论创新"与"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佘碧平;;论现代性[A];时代与思潮(7)——20世纪末的文化审视[C];2000年
8 徐卫红;;教育为了国家——柏拉图、卢梭教育思想的乌托邦色彩[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9 汪子嵩;;我认识的周礼全[A];逻辑、语言与思维——周礼全先生八十寿辰纪念文集[C];2001年
10 王晓朝;;柏拉图论知识与信念的夫联(未定稿)[A];“西文知识论”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秦德君;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N];学习时报;2003年
2 王路(清华大学哲学系);永远的柏拉图[N];中国图书商报;2003年
3 张康桥;理智生活的尊严[N];中国教育报;2010年
4 顾雪林;与世界教育大师零距离交流[N];中国教育报;2010年
5 雷思温;“万学之王”亚里士多德[N];中国审计报;2004年
6 王渝生;“人类导师”亚里士多德[N];大众科技报;2003年
7 山东大学硕士研究生 单良子;初探:亚里士多德的艺术美学思想[N];学知报;2011年
8 贾玉峰;西方文化的哲学基础[N];陕西日报;2002年
9 谢文郁 山东大学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真理情结:从柏拉图到基督教[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10 王晓朝(清华大学);十年磨一剑[N];中国图书商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新民;柏拉图的惩罚理论[D];浙江大学;2007年
2 贝尔库;孔子与亚里士多德的道德和政治关系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3 蒋龙祥;道德的空间与政治的属性[D];吉林大学;2007年
4 申林;柏拉图的正义理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5 王涛;朝向善:对亚里士多德政治思想中目的论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6 熊文驰;城邦共和政治与德性行动[D];复旦大学;2006年
7 王寅丽;在哲学与政治之间:汉娜·阿伦特政治哲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8 何良安;为了幸福[D];复旦大学;2007年
9 晁乐红;中庸与中道[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10 侯典芹;希腊古风古典经济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玉华;亚里士多德的优良政体理论初探[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2 刘琴;由德性是否可教探析亚里士多德德性教化方式[D];北京师范大学;2008年
3 王静静;一本“不道德”的书和其伦理道德的伟大之处[D];合肥工业大学;2007年
4 金明艳;论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观[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5 朴雨龙;亚里士多德艺术理论探析[D];延边大学;2007年
6 陈佳;亚里士多德羞耻思想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7 张文婷;论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D];西北大学;2009年
8 孔令新;哲人与城邦的冲突及出路:柏拉图政治哲学新探[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9 石坚;柏拉图美学思想的本体论基础[D];吉林大学;2007年
10 李凌;论运气与道德责任[D];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0405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10405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