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目连戏看儒家孝亲思想对佛教文化之影响
本文关键词:从目连戏看儒家孝亲思想对佛教文化之影响
更多相关文章: 古代戏曲 目连戏 目连救母 孝文化 佛教文化
【摘要】:佛教原本不注重血亲伦理观念,教义中更无孝亲思想。佛教传入中国后,为了吸引信众,逐渐引入了儒家孝亲观念。这一观念主要通过与"目连救母"相关的佛教文学、民俗活动、戏曲演出进行传播。目连戏对汉传佛教文化中孝亲思想的构建具有重大意义。考察目连戏的形成与传播过程,有助于我们认识汉传佛教在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逐渐形成独特文化品格的过程,更有助于我们认识中华传统孝文化的旺盛生命力和强大影响力。
【作者单位】: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文学院;
【关键词】: 古代戏曲 目连戏 目连救母 孝文化 佛教文化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15YJCZH152)
【分类号】:B823.1;B948
【正文快照】: 佛教原本不注重血亲伦理观念,其出世观念认为万法皆空,修行者应该脱离同现实世界的一切联系,对自己的亲人也不例外。佛教初传入中国时所持的这种观点与儒家孝亲思想明显冲突,推广自然受到阻碍。为了吸引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中国信众,汉传佛教逐渐引入了孝亲观念。这一观念主要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平;《聊斋志异》在清代的传播[J];蒲松龄研究;2003年04期
2 雷汉卿;;语文辞书收词释义漏略禅籍新义例释[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3 詹绪左;俞晓红;;《王昭君变文》校注商补[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4 谭代龙;;《南海寄归内法传》“行初”考[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5 阚绪良;敦煌变文中的“亦(一)”[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999年04期
6 阚绪良;《世说新语》词语札记[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7 刘磊;《月明和尚度柳翠》源流考[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8 阚绪良;《齐民要术》卷前《杂说》非贾氏所作新证[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9 任荣;;项羽“乌江自刎”的史学和文学上的考辩——与冯其庸先生商榷[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2期
10 朱运荣;;宋代嫁妆初探[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书光;;论儒学社会化的若干途径[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2 宣景宏;吕德国;王昭;;苹果称谓的探究和辽宁苹果的栽培历史[A];第四届全国果树种质资源研究与开发利用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3 褚俊杰;;敦煌古藏文本《般若心经》研究——同藏文大藏经本、梵文本和汉文本的语词比较[A];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第三辑)[C];1991年
4 李雄飞;;北京大学图书馆馆藏满文古籍孤本著录札记[A];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第七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王百岁;;唐代吐蕃高僧法成[A];丝绸之路民族古文字与文化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6 张勃;;寒食节起源研究[A];清明(寒食)文化的多样与保护——中国传统节日(清明·寒食)论坛文集续编[C];2011年
7 赵建民;;我国民间节庆吉祥食品的符号功能与商品学意义[A];中华吉祥文化与和谐社会建设学术研讨会暨山东省民俗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孙逊;葛永海;;中国古代小说中的“双城”意象及其文化蕴涵[A];“都市文化学科建设论坛暨都市文化原理编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汤惠生;;神话中之昆仑山考述——昆仑山神话与萨满教宇宙观[A];2000年青海海峡两岸昆仑文化考察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10 任光伟;;中国戏剧治史方法的再探讨——兼论傩戏在中国戏剧史上的作用和地位[A];中国梵净山傩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岳立松;晚清狭邪书写与京沪性别文化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宋新娟;中医传统图式符号审美及应用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3 梅国宏;都市文化视域中的宋词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4 侯艳;汉译佛经之美术理论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师敏;圆仁的入唐求法及其对日本文化的影响[D];西北大学;2011年
6 阮氏玉华;越南语佛教词语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张屏;两宋词雅化进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袁瑾;绍兴舜王巡会会货表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姜涛;后秦佛教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10 李艳;唐代佛教史籍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媛;影响译者翻译策略选择的因素[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吴玉冰;茶疗养生的本质及其成因[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0年
3 付洁;道教与中国古代白话小说中的三怪系列[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邱海珍;《连城璧》、《十二楼》女子形象考察[D];湘潭大学;2010年
5 伍永晋;明清《西厢记》续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黄嘉敏;七月十五节俗与民间传承[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张冬冬;崔府君故事流变论考[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杨理治;佛性的沉浮[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9 宋艳欣;基于语料库的汉语VP-neg-VP式反复问句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10 杨成忠;敦煌变文的审美文化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甘犁;落地生花说目连(五)[J];红岩春秋;2003年03期
2 徐敬业;郑之珍与“目连戏”[J];江淮文史;2004年06期
3 王星明;;徽州目连戏的形成及文化释读[J];戏曲研究;2006年03期
4 徐明;冯彩莉;;觅捡散落的“珍珠”——青海目连戏抢救、保护管见[J];青海社会科学;2006年03期
5 桑德;;青海目连戏音乐浅析[J];青海社会科学;2006年03期
6 李和平;;目连戏的现实性[J];艺海;2006年04期
7 易宣;;久违了!目连戏[J];艺海;2006年06期
8 吕珍珍;;河南目连戏研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9 樊昀;;使用与功能——皖南目连戏的变与不变——以祁门两个村落为例[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10 欧阳友徽;;目连戏的戏剧环境[J];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戴云;;京剧目连戏研究[A];京剧的历史、现状与未来暨京剧学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2 胡天成;;中国仪式戏剧的形态[A];2000年青海海峡两岸昆仑文化考察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3 ;连台本戏得失谈[A];中国演员(2010年第5期总第17期)[C];2010年
4 段明;;巴渝民俗戏剧[A];中国梵净山傩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5 刘祯;;目连与小说《西游记》之孙悟空[A];第二届全国《西游记》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储正茂;目连戏复活记[N];黄山日报;2006年
2 储正茂;传承目连戏,,有功[N];黄山日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 冻凤秋邋胡巨成;两位老人的目连戏[N];河南日报;2008年
4 本报记者 吴江海;徽州目连戏传承创新焕生机[N];安徽日报;2011年
5 本报记者 徐建;目连戏 幽谷散芬芳[N];安徽日报;2012年
6 本报记者;祁门目连戏期待保护[N];江淮时报;2013年
7 洪锋吴晶;目连戏:中国最古老的戏曲[N];安徽日报;2003年
8 陈昌奉 陈浩河 顾圣红;目连古戏的守望者[N];黄山日报;2008年
9 何孟春 陈浩河;让民间文化发扬光大[N];黄山日报;2008年
10 思丁;娱鬼娱人的“戏娘”[N];南方周末;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樊昀;皖南目连戏音乐记忆的变迁[D];厦门大学;2008年
2 柳林;徽州目连戏调查及研究[D];安徽大学;2012年
3 向荫耀;辰河目连戏之探究[D];河南大学;2012年
4 张隽;皖南目连戏及其声腔曲牌之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5年
5 张喜珊;莆仙目连戏与道教渊源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6 吕珍珍;河南目连戏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7 李政昕;目连之母形象的演变及文化解读[D];华侨大学;2012年
8 边艳蓉;目连戏流变述论[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刘博雍;祁门目连戏宗教世俗化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4年
10 刘新艳;祁剧高腔音乐与表演探析[D];河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0681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10681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