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伦理道德思想对主体性德育模式建构的启示研究
本文关键词:孟子伦理道德思想对主体性德育模式建构的启示研究
【摘要】:目前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全球化的水平不断推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各种观念和意识以各种形式冲击着国内人们的道德认知,这样的冲击波有好有坏,好的是丰富了我国的道德文化世界,坏的是有一些不符合社会和谐发展的思想也侵蚀了人们的意识,产生了消极的、错误的道德思想观念。这样,传统的道德教育模式无法有效避免外来不良冲击的影响,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现状需要和现代人类自身道德发展的需要,亟待道德教育工作者的改革和创新。而在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发展历程中,素来就有优良的道德文化传统,特别是作为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的“亚圣”—孟子,其伦理道德思想对中华民族优良作风和崇高精神的形成,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启发意义。因而本文将孟子伦理道德思想和主体性德育模式建构结合起来,深度挖掘孟子道德伦理思想中的“·主体性”成分,力求找到研究孟子道德思想的新角度,并且为主体性德育模式的发展提供理论来源,启发研究方向和思路。本文主要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简单介绍下论文的选题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本文研究方法等。第二章从整体上概述了孟子伦理道德思想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性善”学说、道德修养目标和伦理道德修养方法等。第三章主要探究孟子伦理道德思想和主体性德育之间的关系,首先简要概述下主体性德育和主体性德育模式。接着阐述了孟子伦理道德思想和主体性德育之间的关系,分别从理论起点、目标管理、方法指导三个方面入手研究,为下文做铺垫。第四章从孟子伦理道德思想中发现其对现代德育思想模式建构的启示。最后为结论部分,对全文做以简单总结和概述。总之,我们着重学习研究孟子的伦理道德思想,深入挖掘、辨证吸收其思想中的有价值的部分,结合时代发展要求,赋予新的时代内容,对于改变当前德育模式不尽如人意的现状,增强德育功能的实效性、针对性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与参考价值。
【关键词】:孟子 伦理道德 主体性德育模式 启示
【学位授予单位】:延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B82-0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10
- 第一章 绪论10-14
-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10-11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1-13
- 1.3 研究方法及创新13-14
- 第二章 孟子伦理道德思想概述14-31
- 2.1 理论基础——性善说14-18
- 2.2 目标追求——道德人格18-23
- 2.3 修养方法——内修外教23-31
- 第三章 孟子伦理道德思想与主体性德育模式的关系31-37
- 3.1 主体性德育和主体性德育模式概述31-32
- 3.2 孟子伦理道德思想与主体性德育模式32-37
- 第四章 对主体性德育模式建构的启示37-45
- 4.1 当今主体性德育模式建构存在的问题37
- 4.2 在模式建构策略上的启示37-45
- 结语45-46
- 参考文献46-50
- 致谢5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傅显捷,范云峰;高校主体性德育与大学生德育自我教育[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2 张炳生;陶行知主体性德育思想探求[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3 陈静;论主体性德育的必要性[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4 竭长光;王庆丰;;转换主体性的解释模式——审视“实践→主体性”模式及其当代运用[J];理论探讨;2007年04期
5 张雪琼;;主体性德育的实施策略[J];文学教育(中);2013年05期
6 黎方军;科学发展观与德育创新[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7 林瑞青;;生命叙事·生命省思·生命践行——基于生命体验视域的主体性德育路径之建构[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9年02期
8 余彬;;主体性德育教学模式探究[J];黑龙江史志;2009年07期
9 姜玲玲;;主体性德育是培养个体道德的必然选择——基于自组织理论的视角[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1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袁晓明;;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构建主体性德育学校[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四卷)[C];2005年
2 白先同;郭志峰;;主体性德育模式试构[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3 屈仕统;;主体性德育模式评价体系构建探究[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四卷)[C];2005年
4 陆赵华;;挖掘科技教育中的德育内涵构建主体性德育平台[A];开拓科技育人之路——上海市青少年科技辅导员教师论文集[C];2005年
5 四川省通江县第二中学课题组;;学校、家庭、社区一体化育人方法探索研究[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三卷)[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北京市十一学校 管杰;创新教育理念 提高德育实效[N];中华新闻报;2007年
2 李宝丰 宁日壮;主体性德育的途径和形式[N];中国教育报;2002年
3 记者单小书;快乐相伴师生 幸福溢满校园[N];抚顺日报;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静;多元传播环境下高校主体性德育初探[D];西南大学;2009年
2 孙灵魁;网络传播环境下高校主体性德育实施途径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9年
3 李倩;高校学生主体性德育研究[D];燕山大学;2009年
4 宋子祥;高校主体性德育模式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5 侯宪春;高职院校主体性德育实施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6 赵志远;美日学校主体性德育模式比较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7 叶稳安;高校学生主体性德育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8 王磊;高校主体性德育模式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9 李大畏;高校主体性德育模式应用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06年
10 欧盛端;论高校主体性德育及其实施[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0829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10829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