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生态差异与少数民族生态伦理研究——关于推进我国少数民族生态伦理研究的构想
本文关键词:地域生态差异与少数民族生态伦理研究——关于推进我国少数民族生态伦理研究的构想 出处:《贵州民族研究》2015年07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少数民族 生态伦理 生态文明 地域生态差异 类型学
【摘要】:我国各少数民族的生态伦理同地域生态差异密切相关,地域生态差异不仅影响着少数民族生态伦理的具体内容、行为规范类型、伦理特点,也影响着少数民族生态伦理的思维特征、表达方式。以类型学分析为依据,剖析青藏高原、西南山区、北方游牧和东南沿海少数民族生态伦理思想,分析不同区域少数民族生态伦理的一致性及其差异性,进而研究地域生态差异对少数民族生态伦理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继承、吸纳我国少数民族生态伦理思想资源,推进中国特色生态伦理学的建构;为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奠定坚实的文化根基,推动各民族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文化自觉;对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与民族情感、民族表达相契合的伦理行为规范,确保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
【作者单位】: 西南民族大学政治学院;武汉大学法学院;
【基金】:西南民族大学学位点建设项目(2015XWD-S0101)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B82-058
【正文快照】: 随着现代化的推进,生态环境恶化和生态危机加剧,人们越来越关注生态环境,重视生态文明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持续生存和良序发展的可靠基础。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数量多、分布广,广袤、辽阔的少数民族地区是我国西部和边陲的绿色屏障,同时也是我国生态多样性的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黄莺;;舟山渔民祭海习俗研究[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S2期
2 廖国强;;朴素而深邃:南方少数民族生态伦理观探析[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3 齐秀华;;蒙古族传统生态伦理思想及其当代启示[J];理论研究;2006年06期
4 吴丽娟;;东北少数民族生态文化变迁中的体系危机与维度转换[J];满族研究;2011年01期
5 王景华;刘东英;;少数民族生态伦理思想研究述评[J];民族论坛(时政版);2013年11期
6 王景华;刘东英;;少数民族生态伦理思想研究述评[J];民族论坛;2013年11期
7 刘俊哲;;藏传佛教生态伦理试析——兼论藏传佛教生态伦理与儒、道及西方生态伦理之同异[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年02期
8 贾秀兰;;藏族生态伦理道德思想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年04期
9 苏日娜;;论民族生态伦理与民族生存环境的关系[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尹华蓉;;浅谈藏族优秀传统文化对建设生态西藏的意义[J];才智;2010年08期
2 孙磊;白玛卓嘎;其米旺姆;魏学红;;家畜出栏率影响因素初探——以西藏4地市为例[J];草业科学;2011年08期
3 南杰·隆英强;;藏族习惯法中的赔命价与伦理刑法的关系[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4 李广义;覃勇荣;;从生态伦理的视角看民族地区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开发——以桂西北河池市为例[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S2期
5 廖小明;;近年来国内生态文化研究述评[J];大理学院学报;2013年05期
6 韦仁忠;;环境困境与文化审思——文化生态视域下藏族生态民俗文化溯析[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4期
7 切排;赵志浩;;共生理论视角下草原生态关系研究——以甘南草原为例[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4期
8 李戎戎;张锡禄;;云南少数民族传统社会和谐思想及其现代价值[J];大理民族文化研究论丛;2010年00期
9 张鹿鹿;李淑华;;特色经济对东北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的影响[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6期
10 魏秀平;;藏传佛教经典理论之于现实的意义[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高利芳;内蒙古牧民合作社参与草原生态保护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2年
2 程进;我国生态脆弱民族地区空间冲突及治理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袁丹丹;维吾尔族传统生态伦理与当代新疆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0年
2 吕启博;森林政策变化对基诺族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关系的影响[D];云南民族大学;2009年
3 韦玮;当代土家族农民生态保护意识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1年
4 刘佳威;佛教禅宗伦理中国化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1年
5 肖金香;苗族传统生态文化与生态智慧[D];中南民族大学;2008年
6 王付欣;西南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优秀传统生态德育资源开发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7 高萍;西北民族叙事诗的形象体系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09年
8 张黎;天祝藏族和阿拉善蒙古族牧民草原生态观调查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09年
9 王其木格;蒙古族生态意识的逻辑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年
10 郑雪飞;危机与救赎[D];沈阳师范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本书;民族生态伦理观念的批判与重建[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2 李本书;善待自然:少数民族伦理的生态意蕴[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3 张国庆;;古代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渔猎农牧经济特征论[J];北方文物;2006年04期
4 晏辉;伦理生态论[J];道德与文明;1999年04期
5 顾小军;古老的祭海仪式——渔家“上网节”[J];东方艺术;2002年03期
6 李素清;对人类文明兴衰与生态环境关系的反思[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7 曾易;;民族伦理的和谐价值——以民族生态伦理为考察视角[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8 宝贵贞;少数民族生态伦理观探源[J];贵州民族研究;2002年02期
9 李良品;彭福荣;吴冬梅;;论古代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生态伦理观念与生态环境[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8年03期
10 曾易;;和谐社会建设中民族伦理的价值意蕴——以民族生态伦理为考察视角[J];广西社会科学;2008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叶平;生态伦理的意识形态和伦理传统[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2 田海平;谁能够遵循生态伦理[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3 洪波;生态伦理与可持续发展[J];邵阳学院学报;2002年S2期
4 彭锦屏;可持续发展与生态伦理[J];江西社会科学;2002年11期
5 丁祖荣;朱棣;;论生态伦理与环境消费[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年04期
6 刘小勤;当代中国生态伦理思潮理论探源[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7 吴妍,赵哲远;论生态伦理及其价值取向[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8 吴细玲;对三明市企业生态伦理的思考[J];三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9 金凯;关于当前生态伦理教育的几点思考[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10 熊小青;生态伦理何以可能[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东生;罗艳梅;;科学发展观背景下公众生态伦理教育研究[A];第5届教育教学改革与管理工程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2 张泽;;把生态伦理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基础[A];云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研究与理论探索[C];2010年
3 王立宽;;构建生态文明的基础——生态伦理[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徐嘉;;简论儒家生态伦理及其现代价值[A];中国伦理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2届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4年
5 王志捷;;儒家生态伦理的特色与合理性[A];国际儒学研究(第十三辑)[C];2004年
6 卢武强;;生态伦理与小康建设[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3年
7 吴春红;余超波;;重塑生态伦理 建设生态文明[A];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08防灾减灾论坛论文集[C];2008年
8 李睿璞;卢新海;喻燕;韩t,
本文编号:13227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13227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