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语与理解:哈贝马斯的交往伦理学略论
本文关键词:话语与理解:哈贝马斯的交往伦理学略论 出处:《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哈贝马斯的交往伦理学是其交往行为理论在伦理学领域里的运用和拓展。交往行为理论是以普遍语用学为基础的,而交往行为通过语言而达成相互理解。因此,哈贝马斯的交往伦理学实质上就是"话语"活动的伦理,"理解"也就相应地成为中心概念。哈贝马斯所言的"理解"已经由传统主体对客体的目的—工具性理解转变为交互主体间的交往性理解,它是展开于主体间的交互性意识活动。而在没有任何强制与暴力压制的理想话语环境中达致交互主体性理解,是其话语论辩的主旨。
[Abstract]:Habermas's communicative ethics is the application and expansion of his communicative behavior theory in the field of ethics. The communicative behavior theory is based on universal pragmatics and communicative behavior achieves mutual understanding through language. Habermas' communication ethics is essentially the ethics of "discourse" activities. "understanding" has accordingly become the central concept. Habermas's "understanding" has changed from the Skope-instrumental understanding of the object by the traditional subject to the communicative understanding among the interactive subjects. It is an activity of interactivity consciousness between subjects, and achieving the understanding of intersubjectivity in the ideal discourse environment without any compulsion and violence is the main purpose of its discourse argumentation.
【作者单位】: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11CX04030B)
【分类号】:B089.1;B82-06
【正文快照】: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是以普遍语用学为基础的,言语行为是交往行为的基本表现形式,因而,交往行为就是通过语言而达成相互理解的活动。在日常交往过程中,当人们对客观事实与现存规范的合理性产生质疑时,所采用的方法就是通过话语的论证,重新获得共识并取得相互认同。因此,话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颖;;交往实践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初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2期
2 李昌麒;李永成;;科学发展观与政府角色定位的经济法思考[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4年02期
3 周育国;石曲;;公共理性与和谐社会[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4 陈正华,贺轶玲;论道德交往与学校道德教育[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5 朱寿兴;;网络文学的公共空间建构与文学网站的使命[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6 李雪彦;;政治认同:从传统到现代的变迁[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7 李海红;;建构主义翻译研究对读者主体的观照[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8 李雪彦;;政府认同的二维理论探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9 李祖平;程东旺;;基于交互主体性理论的大学德育生活化路径研究[J];安康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10 曾爱平;;摩洛哥阿拉维君主制统治合法性分析[J];阿拉伯世界研究;200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戴艳军;刘则渊;;论科学技术的道德评价[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2 胡象明;鲁萍;;WTO对中国政府管理的挑战及其对策[A];入世与政府先行[C];2002年
3 张凤奎;张志宇;;打造责任政府——通向和谐社会之路[A];服务型政府与和谐社会[C];2005年
4 黄卫平;郑超;;人民政协发展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的优势[A];北京论坛(2011)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传统与现代、变革与转型:“协商民主与社会和谐”政治分论坛论文及摘要集[C];2011年
5 郭旭东;;岛内语言与大陆语言的差异表现及其对两岸交流的影响[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八辑)[C];2011年
6 舒志定;;马克思教育思想研究的基础与路径[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7 鲁路;;哈贝马斯交往概念的思想起源[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8 陈钢;;公共领域型变的传播学观照[A];中国传媒大学第一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7年
9 李平;;城市电子政府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究。[A];公共管理研究(2)———“党的十六大与中国政治发展及公共管理改革”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10 何怀远;;“生产主义批判”的历史和逻辑[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上)[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道宇;课程效能生成的原理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胡洁;建构视角下的外宣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陆秀英;中国当代翻译文学系统中主体间关系的生态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5 钱玉英;制度建设与中国地方政府决策机制优化[D];苏州大学;2010年
6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7 戴均;当代中国转型社会的政治认同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赵淑辉;当代中国交往理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刘自学;论政治哲学范式的演进[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刘娜;哲学语用学视域中的教育实践[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芳;从翻译标准的变化看译者主体性的变化[D];河北大学;2009年
2 顾博;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理论探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于海霞;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德育主体间矛盾的消解[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燕玲;关联理论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毕圣洁;中国政治发展过程中的合法性构成与获取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王军;城市社区主体互动困境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7 柳克方;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认同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韩红梅;交往行为理论视角下对教育的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9 王天瑞;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10 陈果;业主委员会治理的困境与对策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晓旭;;论《喜宴》中的中西面子文化[J];文学界(理论版);2011年10期
2 李广财;;语境分析给听力教学带来的启示研究[J];才智;2011年30期
3 穆会英;;理解是爱的基石[J];中国民兵;1987年08期
4 黄诚生;;大家都来关心和理解他们[J];乡镇论坛;1992年03期
5 伍星;浅谈乐感的理解与培养[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6期
6 龚金莲;英汉语对比和大学英语英汉翻译教学[J];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7 马伟林;禁忌语语用功能探究[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8 李建盛,刘洪新;德里达的解构哲学及其对艺术真理的理解[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9 林燕华;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初探[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S1期
10 吴娟;中职英语任务型课堂教学的理解和设计[J];龙岩师专学报;2005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庄桃燕;;浅析多元智能理论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英语专辑)[C];2006年
2 杜世回;;理解和应用地基承载力的若干问题[A];中国铁道学会工程地质与路基专业委员会第21届年会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3 刘建美;;中专学校数字图书馆建设初探[A];福建省图书馆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4 黄丹丹;;图式理论与外语阅读教学[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韦恩霞;;等待[A];广西新时期班主任工作论坛论文集[C];2008年
6 董邦俊;;社区矫正问题初探[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一辑)[C];2006年
7 张永亮;刘炜;;对《自动分检衡器》国际建议的理解[A];江苏省计量测试学术论文集(2010)[C];2010年
8 胡仁锁;;对《1972年国际海上避碰规则》条款的理解和修改意见[A];中国航海学会海洋船舶驾驶专业委员会论文集(1995—1997)[C];1995年
9 谭倩倩;;哲学解释学观下的阐释学翻译理论——论斯坦纳的阐释学翻译与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的关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陈秀梅;;让学生插上想像的翅膀——课堂问题设计之我见[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文科专辑)[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如何理解西方的 “利益相关者财务”[N];中国税务报;2002年
2 记者 李卫中;重在理解 贵在落实[N];山西经济日报;2000年
3 杜非;理解建筑的世界[N];中国文化报;2002年
4 中共中央组织部党建研究所研究员 赵子平 中共中央组织部党建研究所理论研究室副主任 万泽刚;如何理解“三个代表”与“三讲”教育的关系[N];科技日报;2000年
5 秦咏中;营造绿色的话语环境[N];中国教师报;2006年
6 晓;别把“积极”理解错[N];中国财经报;2000年
7 任小林;我对电子商务的理解(上)[N];中国冶金报;2000年
8 任小林;我对电子商务的理解(下)[N];中国冶金报;2000年
9 许定雄;对“三个代表”思想内涵的理解[N];中国石油报;2000年
10 记者 胡嘉莉 通讯员 孙华茂;创维言称理解[N];中华工商时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登斌;当代美国课程话语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王光明;数学教学效率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3 曹海东;朱熹经典解释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4 康伟;师生主体间性理论与实践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5 李丽琴;道之文[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6 孙玉良;历史、理解与真理[D];复旦大学;2008年
7 苏贵民;幼儿园科学领域课程实施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8 汪怀君;人伦背景下的交往伦理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9 范晓峰;音乐理解现象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8年
10 梅景辉;生存与理解[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丹;初中学生对函数概念理解的调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2 王浩;走向理解的语文阅读教学探索[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黄小燕;初中学生对函数概念理解的调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4 王继雄;对高教05版《学校体育学》呈现现象的理解[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年
5 沙冕;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实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柳福提;中学生对分子运动论理解的调查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7 李芳;“存在”的真理与“理解”的真理[D];安徽大学;2005年
8 张琳;互动教学法指导英语听力教学[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
9 姚美雄;统计图理解的语义加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姜晶;初中生数学学习中语言障碍的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3631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13631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