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道德伦理论文 >

论杨昌济伦理思想及其对毛泽东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8-01-02 14:05

  本文关键词:论杨昌济伦理思想及其对毛泽东的影响 出处:《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杨昌济 毛泽东 伦理思想 学科体系


【摘要】:杨昌济是现代意义上的中国伦理学初创时期的重要人物,他与刘师培、蔡元培等一起为建构学科化的中国伦理学付出了极大努力,做出了彪炳史册的突出贡献。他不仅是中国现代意义上的西方伦理思想史学科的奠基人和开拓者,而且对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尤其是程朱理学和湖湘伦理学有着深入的研究,试图建构一个颇具中国特色的现代伦理学体系,在政治伦理、生活伦理、德性伦理、家庭伦理和教育伦理诸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精湛的理论命题和观点。杨昌济伦理思想影响了五四时期一代进步青年,尤其对毛泽东青年时期伦理思想和进步人生观的形成产生了独特的影响和最为重大的作用。
[Abstract]:Yang Changji is an important figure in the beginning period of Chinese ethics in the modern sense. He made great efforts together with Liu Shipei and Cai Yuanpei to construct the discipline of Chinese ethics. He is not only the founder and pioneer of the history of western ethics in the modern sense of China. And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ethical thoughts, especially Cheng Zhu Neo-Confucianism and Huxiang ethics, are deeply studied, trying to construct a modern ethics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political ethics, life ethics, ethics of virtue. Family ethics and education ethics put forward a series of exquisite theoretical propositions and viewpoints. Yang Changji's ethics thought influenced the progressive youth of the May 4th period. Especially the formation of Mao Zedong's youth ethics and progressive outlook on life has a unique impact and the most important role.
【作者单位】: 湖南师范大学道德文化研究中心;
【分类号】:B82-0
【正文快照】: 杨昌济是中国伦理学学科初创时期的重要人物,他与刘师培、蔡元培等一起为建构学科化的中国伦理学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做出了彪炳史册的突出贡献。他不仅是中国现代意义上的西方伦理思想史学科的奠基人和开拓者,而且对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尤其是程朱理学和湖湘伦理学有着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近藤邦康;艾珲;;长沙时代的毛泽东哲学[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1987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敬妮;熊慧;;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家群体成长道路的分析——以湘、川籍群体为例[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2 张丰清,金钊;论青年毛泽东的人学思想[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3 叶昌友;毛泽东晚年对“三大主义”的认识偏差与“文化大革命”的发动[J];安徽史学;2005年06期

4 刘国华;毛泽东中西文化观探析[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999年04期

5 齐卫平;五四时期的文化变革与中国先进文化[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6 张勇;;论毛泽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执政理念[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7 谢昌余;;毛泽东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从《学生之工作》到《五七指示》[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8 姚蓝,邓群;毛泽东对新民主主义文化观念的创建和发展[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S1期

9 李衍增;;还一个真实的陈独秀[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10 石文玉;毛泽东妇女观研究[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建树;;辛亥革命前后湖南人的日本观[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张聪;;试论杨昌济的身体观及对毛泽东早期教育思想的启蒙[A];教育领导研究(第二辑)[C];2012年

3 黄晓红;;民族精神的历史传承与时代张力[A];“传承人文奥运精神,,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科学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4 侯且岸;;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论析[A];纪念毛泽东——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5 刘东;;毛泽东对近代中国先进体育思想的继承与发展[A];纪念毛泽东——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6 双传学;;试述毛泽东早期“自教育”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7 徐卫红;;毛泽东论教育的双重身份及对中国学校教育的影响[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8 陈晓春;;沫若《女神》与毛泽东诗词——中国现代诗歌主体精神建构的一种模式[A];郭沫若研究三十年[C];2008年

9 王兴国;;论毛泽东在思想上的创新[A];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第六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李海星;;“国民性”批判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A];海峡两岸道德发展论[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东;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论[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郑林华;墨家思想与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曹和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人本取向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4 陈汉良;毛泽东社会学思想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5 毕彩云;毛泽东新民主主义国家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邵南征;社会道德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邓亚秋;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人才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张富文;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中国化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9 成林萍;毛泽东民主政治思想及实践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10 毛德儒;中国模式兴起的逻辑[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斌;哲学视阈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问题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陶敏;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中国化历史进程及实践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3 孙毅;谭嗣同报刊思想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4 杨海芳;湖南党史人物群体的学历结构与成长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5 杜全伟;孔孟德育思想的现代转化探析[D];湘潭大学;2010年

6 江丽萍;1920年名人学术讲演会述论[D];湘潭大学;2010年

7 王俊博;青年毛泽东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原因与特征[D];湘潭大学;2010年

8 崔志刚;中国共产党人民观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颜为之;毛泽东政论文语言特点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代勇贤;毛泽东的法治思想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吉;;《杨昌济的生平及思想》已出版[J];国内哲学动态;1982年05期

2 刘春建;闾世秋;;一部独具一格的“板仓学案”——读《杨昌济的生平及其思想》[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6年03期

3 曾卓;栽大木拄长天的教育家杨昌济[J];湖南党史月刊;1990年02期

4 余万予;;杨昌济[J];学校体育;1987年04期

5 王连花;;杨昌济中西文化观对青年毛泽东的影响[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6 刘岳兵;;杨昌济的思想与日本(上)[J];船山学刊;2010年02期

7 魏长龙;唐巧;;再论杨昌济对湖湘经世致用精神的创新[J];河南社会科学;2011年06期

8 李锐;毛泽东的老师与岳父──杨昌济[J];炎黄春秋;1992年02期

9 魏长龙;;论杨昌济的民族伦理观及对青年毛泽东的影响[J];前沿;2010年06期

10 魏长龙;;论杨昌济的生活伦理观及对现代社会的启示[J];前沿;2010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张聪;;试论杨昌济的身体观及对毛泽东早期教育思想的启蒙[A];教育领导研究(第二辑)[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东发 光中;青年毛泽东与恩师杨昌济[N];民主与法制时报;2011年

2 东发 光中;荆楚俊杰 湘江北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3 张国祚;《恰同学少年》的启示[N];光明日报;2007年

4 刘志琴;批评比颂扬更深刻[N];中华读书报;2006年

5 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教学名师 柳礼泉;“有什么样的老师就会教出什么样的学生”[N];中国教育报;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宗昊;杨昌济德育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14年

2 谢清;杨昌济的家庭伦理思想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4年

3 于强;杨昌济德育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14年

4 宋玖林;杨昌济伦理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5 李中武;杨昌济体育教育思想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3695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13695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6f9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