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道德伦理论文 >

宋明理学“万物一体”的生态伦理意蕴——基于境界论视域

发布时间:2018-01-03 16:06

  本文关键词:宋明理学“万物一体”的生态伦理意蕴——基于境界论视域 出处:《理论探索》2014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宋明理学 万物一体 生态伦理 境界论


【摘要】:宋明理学十分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其所倡导的"万物一体"思想不仅从本体论上探析了人与自然的同源同体同本,更从境界论视域揭示了深刻的成就"大人"的生态理念、拯救社会的生态目标以及救赎万物的生态责任等生态伦理意蕴。从一定意义上讲,本源构成上与物同体、万物一体的理想境界及其在逻辑推导、证成方式上与物同体,总是要让位于差等的现实安排。也就是说,要深入把握万物一体之仁和人与物之间轻重厚薄的差别与统一,进而实现宋明理学"万物一体"的理想境界。
[Abstract]:Neo Confucianism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its advocacy of "all in one" thought not only from the ontology of human and nature with the same homologous ecological concep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theory of realm reveals more profound achievement of "adult", save social and ecological goals all the ecological responsibility of salvation such as the connotation of ecological ethics. In a certain sense, the origin and composition of the ideal body, all in one and in the way of logical derivation, and are, always let the reality in the arrangement of poor. That is to say, to the difference and unity between people and things and grasp everything as one heavy thickness, so as to realize the ideal of Neo Confucianism "all in one".

【作者单位】: 山西大学;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唯物史观视野下整体主义环境伦理思想研究”(12BZX073)负责人薛勇民
【分类号】:B244;B82-058
【正文快照】: 中国哲学就传统而言,有一共通点,即“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其中,先秦讲“天人合德”,汉儒有“天人感应”,到了宋代,在理学家看来,天人本无二,不必言合。这就是宋儒追求的“万物一体”,也是儒学“天人合一”理论发展到宋明时期的产物,成为宋明理学的基本精神和价值旨归。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宏;;宋明理学家对《大学》主旨定位之差异[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2 王国良;戴震对理学的解构与中国哲学的近代转向[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3 武道房;对戴震批评朱熹理欲观的再认识[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4 郭振香;由朱熹性理学说观“理一分殊”之多重意蕴[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5 吕美生;孔正毅;;程朱理学的现代审视[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6 蔡德贵;;韩国大儒李退溪的性情观[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7 王国良;;朱熹理学的传播与徽州和谐社会的建构[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8 王云云;;北宋礼学的转向——以濮议为中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9 郭振香;;论胡炳文对朱熹《周易本义》的推明与发挥[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10 姚徽;论朱熹《论语集注》的特点及贡献[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姚文造;;论徽州学者的《春秋》学研究[A];安徽省徽学学会二届二次理事会暨“徽州文化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陈跃红;;天理与人欲——试说欲望规训的文化差异[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化解危机的文化之道——东方智慧”中文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9年

3 吴怀棋;;太极文化与和谐思维[A];和谐社会自主创新与文化交融——2006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上卷)[C];2006年

4 方彦寿;;朱熹在寒泉、云谷的讲学特点考述[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5 张维坤;;浅谈中国古代的诵读教学[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4)——中国学科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6 张维坤;;“讽诵”在我国古代长期广泛流行的原因考察[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4)——中国学科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7 王阳安;;宋元蒙学识读写教学理论与实践述评[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4)——中国学科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8 陶世龙;李鄂荣;;地质思想在古代中国之萌芽[A];地质学史论丛(4)[C];2002年

9 高建立;;闽学与佛学之关系研究——以朱熹哲学思想为中心[A];闽学与武夷山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朱承;;朱熹格物学说的倾向和矛盾[A];朱熹理学与晋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吴保传;社会与学术:黄宗羲与明清学术思想史的转型[D];西北大学;2010年

3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赵庆灿;新理学与中国哲学的现代转型[D];南开大学;2010年

5 郭胜坡;二十世纪易学本体论的两条基本路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代亮;曾国藩诗文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刘军;顾宪成与晚明东林运动——传统士大夫政治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尹佳涛;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政治思考[D];南开大学;2010年

9 潘新丽;中国传统医德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李慧智;儒经及其经学阐释对杜诗的影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梁巍;宋代童蒙阶段的行为规范教育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于艳;《“随物赋形”—谈苏轼文艺美学之“水之道”》[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冷宁;浅谈中小学作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谭瑞梅;曾国藩道德修养思想探析[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6 范艳清;《史记》与魏晋南北朝文学[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7 彭艳芳;杜甫两湖诗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8 宋肖娜;《汉语大词典》瑕疵补正[D];湘潭大学;2010年

9 李成学;吕夷简评传[D];湘潭大学;2010年

10 邹兰兰;刘恒创作综论[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飞驰;“万物一体”新诠——基于共生哲学的新透视[J];中国哲学史;2002年02期

2 张世英;提高境界之学——我的《哲学导论》[J];中国大学教学;2003年08期

3 李孟国;人之本真处境——万物一体思想与海德格尔的“四重整体”疏论[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4 王国轩;;论吕坤的重民思想[J];文史哲;1989年05期

5 林爱清;;提高人生境界 构建和谐社会——有感于张世英先生境界说[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6 冉光芬;;王阳明的“万物一体”论[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7 蒙培元;朱熹哲学生态观(下)[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8 陈伯海;;“自我”与“非我”——关于主体性的思考提纲[J];中州学刊;2009年02期

9 钟永生;;成圣与万物一体——王阳明一生中的终极价值理想[J];学理论;2009年19期

10 刘泰然;;变形的观念与万物一体的境界——通过《庄子》把握一个中国式的主题[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潘起造;;潘平格“致知格物”的实学思想探析[A];浙东学术与中国实学——浙东学派与中国实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朱承;;形上致思路径下的人间秩序——王阳明的“万物一体”说新诠[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7年

3 刘宗贤;;张载:从太虚即气到万物一体[A];中国宝鸡张载关学与东亚文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朱承;;王畿哲学的政治向度[A];“浙学传统与当代浙江精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陈杰思;;儒家仁爱论[A];孔学研究(第十一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一次暨海峡两岸第七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徐洪兴;;“序”“和”相须——二程论“仁”和“礼乐”[A];儒家文化与和谐社会——纪念孔子诞辰2556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5年

7 徐洪兴;;二程论“仁”和“礼乐”[A];第二届中国南北哲学论坛暨“哲学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刘圣义;陈坚;;人与自然和谐论[A];孔学研究(第十五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五次暨海峡两岸第八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黄斌;;哲学元问题面面观[A];“哲学、宗教和科学:传统与现代的视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东方朔;;生态的道德观——儒家与基督教生态伦理的一个宏观比较[A];儒家文化与和谐社会——纪念孔子诞辰2556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世英;哲学是提高人生境界之学[N];人民日报;2008年

2 林可济;从黑格尔研究到新“万物一体”哲学观[N];中华读书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薄洁萍;哲学乃提高人生境界之学[N];光明日报;2009年

4 邹万银;浅谈马克思主义的品格 兼议传统哲学的物质[N];内蒙古日报(汉);2006年

5 张源人;源头与活水[N];光明日报;2007年

6 演讲人 张世英;做什么选择 才能发展哲学[N];光明日报;2011年

7 蔡德贵;儒学的生命力何在[N];中国文化报;2006年

8 李翔海;中国哲学“文化生态模式”的基本特质与当代意义[N];光明日报;2005年

9 本报记者 蒋凤;“象祠与王阳明”高级学术论坛在黔西举行[N];毕节日报;2010年

10 刘勇 中山大学历史系;陈白沙(一)[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美宏;生生之道与圣人气象:北宋五子万物一体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朱承;超越心性[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孙学功;冯从吾学术思想研究[D];西北大学;2005年

4 王建宏;王阳明思想再评价[D];西北大学;2009年

5 孟潇;遇与言[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2年

6 张路园;王艮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7 张晓剑;湛若水的“体用浑一”之学与践履[D];浙江大学;2008年

8 郑臣;内圣外王之道[D];复旦大学;2007年

9 王巧生;二程弟子心性论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10 李永亮;马一浮儒佛会通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诺明;王阳明“万物一体”思想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3年

2 王立贺;王阳明万物一体之仁思想对大学生情绪调节的价值探析[D];漳州师范学院;2010年

3 胡洪亮;万物一体—老子视域中的人与自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4 陈琳;蒋信心学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5 张俊峰;孟子哲学中的万物一体与社会存在[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6 张敏;程颢“识仁”思想管见[D];吉林大学;2004年

7 张艳宇;致良知的本体工夫之辨[D];吉林大学;2007年

8 刘亿立;“归寂”与“主静”[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9 盛应文;试论程颢的“天理”[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10 徐泉海;陈九川思想研究[D];南昌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37459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137459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cc1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