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道德伦理论文 >

作为社会有机体的信息文明

发布时间:2018-01-04 20:07

  本文关键词:作为社会有机体的信息文明 出处:《河北学刊》2017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社会有机体 信息文明 信息技术 基因 信息共存


【摘要】:信息文明是不同于工业文明的新型社会有机体,它从技术形态、生产力形态、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制度形态等各个方面全维度地呈现出新的特征,这些新特征之间具有有机的关联性和系统的整体性。信息文明作为一种社会有机体的出现,根源于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其"基因"的生成,这一根基性变化在社会各方面的"表达"就是信息化的全面推进过程。信息文明作为新的社会有机体使人与人结成"信息共存"的新关系,由此需要以信息公正和信息诚信等新的伦理原则来维护信息共同体的整体运作,从而促进有机体的健康成长。
[Abstract]:Information civilization is a new type of social organism is different from the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it is from a technical form, the form of productive forces, economy, politics,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whole system shape dimension presents new features, the whole body is associated with the organic system and between these new features. The information civilization as a social organism the roots in the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s the generation of "gene", the fundamental changes in the social aspects of the "expression" is a comprehensive information to promote the process of information civilization. As a social organism of new people and to make a "new information coexistence", which requires the overall operation on information fairness and information the integrity of the ethical principles of the new community to maintain information, so as to promote the healthy growth of the organism.

【作者单位】: 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金】:201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信息文明的哲学研究》(13AZD095)
【分类号】:B82-057
【正文快照】: 信息文明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和重建人类活动的全部领域,重塑人类生存环境,并给人类带来了一种新的社会存在,它从技术形态、生产力形态、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制度形态、生活形态等方面全维度地呈现出新的特征,这充分体现出信息文明具有“社会有机体”的属性。而进一步分析这一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青松;信息文明建设的哲学思考[J];理论探讨;1997年04期

2 王贵喜;信息文明社会与人的思维方式变革[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2年05期

3 李安仁;开放的中国需要怎样的戏剧?[J];艺海;2004年02期

4 李慎之;新世纪 老任务——答客问[J];书屋;2001年01期

5 柯泽;宗益祥;;信息文明的哲学启示——一种传播哲学的反思(下)[J];文化与传播;2013年06期

6 柯泽;宗益祥;;信息文明的哲学启示——一种传播哲学的反思(上)[J];文化与传播;2013年05期

7 张志君;体验电视——电视创新的一个新的增长点[J];当代电视;2002年05期

8 乐黛云;;“多元化世界”的文化自觉[J];四川党的建设(城市版);2006年08期

9 本刊编辑部;张立洁;曲辉;冯欢;白帆;刘一恒;张西蒙;李樱;;另一种身体[J];三月风;2014年05期

10 陈耀明;e时代的时代流行语[J];管理与财富;2001年0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赵强;信息时代还是信息文明[N];中华读书报;2004年

2 本报记者 刘恕;缺少创新能力不能归咎于传统文化[N];科技日报;2006年

3 新华社记者 储叶来;信息文明改写草原历史[N];新华每日电讯;2001年

4 陈妙庭 宁茂军 赵德稳;万年10万农民坐享信息文明[N];上饶日报;2006年

5 ;讲述西安[N];西安日报;2003年

6 本报记者  高骥远;上海百万青少年点播IPTV带来的启示[N];通信信息报;2006年

7 乐黛云;多元化世界的文化自觉[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

8 李静;《中国问题——来自知识界的声音》[N];大众科技报;2002年

9 张曙光;用信息文明战胜社会恐慌[N];中国经营报;2005年

10 汪言;网络文学应运当兴[N];中国艺术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陈玉和;基于利益视角的信息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易帆;论信息文明的基本特征与内在逻辑[D];东华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3798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137988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c00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