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概念的垂直空间隐喻及其对认知的影响
本文关键词:道德概念的垂直空间隐喻及其对认知的影响 出处:《心理学报》2013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道德 概念隐喻 空间表征 知觉符号 体验认知
【摘要】: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考察道德概念的垂直空间隐喻表征,及其对于人的认知的影响。实验1采用迫选法,在明确要求被试把道德词放在垂直空间位置的上方或下方时,发现在意识层面,被试倾向于把道德词放在垂直空间的上部,把不道德词放在垂直空间的下部。实验2采用无关任务法,对实验词语作褒贬义判断,实验结果发现,道德词出现在空间的上方(相对于下方)时,被试对道德词作褒贬义判断的时间短;不道德词出现在空间的下方(相对于上方)时,被试作褒贬义判断的时间则短。实验3通过记忆任务发现,道德概念的启动使得个体高估了相继出现的客体的高度和长度,不道德概念的启动使得个体低估了其高度和长度。三个实验的结果表明,汉语道德概念的垂直空间隐喻具有心理现实性;汉语道德概念的垂直空间隐喻既存在于无意识层面又可以在意识的层面显现;汉语道德概念的垂直空间隐喻表征会影响对物体的高度和长度的估计,表现为汉语道德概念隐喻表征的"认知偏移效应"。
[Abstract]:Different research methods are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vertical spatial metaphorical representation of moral concepts and their effects on human cognition. When the subjects were explicitly asked to place moral words above or below the vertical space, it was found that at the level of consciousness, the subjects tended to place moral words in the upper part of the vertical space. Immoral words are placed in the lower part of the vertical space. Experiment 2 uses the independent task method to judge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meanings of the experimental words.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moral words appear at the top of the space (relative to the lower part). The subjects had a short time to judge the moral words; When immoral words appear at the bottom of the space (relative to the top), the subjects have a short time to judge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meanings. Experiment 3 finds out through the memory task. The initiation of the moral concept makes the individual overestimate the height and length of the object which appears in succession, and the initiation of the immoral concept causes the individual to underestimate its height and length. The vertical spatial metaphor of Chinese moral concept has psychological reality; The vertical spatial metaphors of Chinese moral concepts exist both in the unconscious level and in the level of consciousness. The vertical spatial metaphorical representation of Chinese moral concepts affects the estimation of the height and length of objects, which is manifested by the "cognitive deviation" of metaphorical representations of Chinese moral concepts.
【作者单位】: 河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河北医科大学临床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1271111) 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C2012205046)
【分类号】:B82
【正文快照】: 1引言Lakoff和Johnson(1980,1999)指出,人类的思维过程是基于隐喻的。因此,隐喻并非仅仅是一种修辞或者沟通策略,更是表征概念的重要方式。“隐喻作为人类概念系统中深层次的核心概念,对人类日常的思维方式和话语表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隐喻是人类组织概念系统的重要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束定芳;论隐喻的认知功能[J];外语研究;2001年02期
2 陈燕平;;空间隐喻概念“上、下”的英汉对比研究[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S1期
3 蓝纯;从认知角度看汉语的空间隐喻[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晓红;从认知角度看“上”和“下”的方位性隐喻[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2 周健;;方位词INTO的意象图式及其隐喻性扩展[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3 苏丽丽;;从突显观分析隐喻的认知过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9期
4 耿丽敏;王斌;;空间隐喻分析——以《红楼梦》中上、下、高、低为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7期
5 袁海霞;;从方位词“内”、“外”探讨亲属称谓的空间隐喻[J];安康师专学报;2006年05期
6 田灵枝;;人体部位作为源范畴的隐喻构词[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7 范继花;;方位概念“前/后”在汉语中的隐喻运用[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8 傅启龙;;隐喻 认知 文化[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年04期
9 王静;;隐喻在认知语言语境中的机制作用[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年01期
10 孙慧洁;;俄语隐喻的语义分类[J];才智;2009年3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缑瑞隆;;方位词“上”“下”的语义认知基础与对外汉语教学[A];对外汉语教学的全方位探索——对外汉语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2 蔡有恒;;英汉垂直性空间隐喻对比[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3 余求真;;词义引申中修辞现象的认知解释[A];语言学新思维[C];2004年
4 王俊;;简论空间概念隐喻[A];江西省语言学会第五届会员大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5 戴卫平;高艳红;;垂直方位词“上/下”“UP/DOWN”隐喻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陈家旭;;英汉语隐喻认知对比的哲学基础[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红梅;韩国语范围表达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李青;现代汉语把字句主观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阮氏黎心;汉越人体名词隐喻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阮氏丽娟;汉语方位词及其类型学特征[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刘清平;“里”、“里面(头、边)”的共时历时考察及方位词的双音化效应[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 郭晓妮;古汉语物氃位移概念场词_Y系统及其发展演变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7 明宏;基于与汉语介词短语“在……上”之比较的英语介词on的认知语义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8 吴春红;现代汉语位事范畴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赵允敬;现代汉语单音节形容词的认知语义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10 曾令香;元代农书农业词汇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德美;球赛新闻报道中战争隐喻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苏珊珊;俄汉语直线型空间维度词的对比分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史谦;经济语篇中隐喻及其文化根源的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4 薛慧;概念隐喻在高职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旷章红;认知映射视角下的颜色隐喻翻译[D];湘潭大学;2010年
6 刘俏;英汉“恐惧”隐喻的比较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孙兴锐;现代汉语“上”类方位词对比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8 刘娜;英语阅读水平与隐喻能力的相关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9 王媛媛;汉英两种语言中动物隐喻对比研究及其翻译策略[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10 孙志彩;关联翻译理论指导下的隐喻翻译[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祁金善;;英汉隐喻的比较与分析[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2 杨琳琳;;无处不在的隐喻——从明喻、隐喻看翻译理论研究[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3 束定芳;隐喻的语用学研究[J];外语学刊(黑龙江大学学报);1996年02期
4 唐琼玲;隐喻的英汉对比研究述评[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5 江静;;三种概念隐喻的英汉对比研究[J];山东外语教学;2006年03期
6 潘冬;;隐喻概念“上”的英汉对比研究[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7 张敏;;英语隐喻汉译策略刍议[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8 陆全;英汉语中隐喻的映射现象[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崔永东,龙文懋;评中国思想家对道德与法律之关系的探索[J];孔子研究;2003年01期
2 萧成勇 ,张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价值的认识[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01期
3 钟念军,钟祥彪;试析“道德代价论”[J];嘉应大学学报;1994年04期
4 赖相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原则的特征[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4期
5 金家全;略论家庭美德建设的地位、作用和内容[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04期
6 许启贤;儒家伦理与道德管理[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8年01期
7 余清河;关于我国当前道德建设几个问题的管见[J];湖南教育学院学报;1998年03期
8 姚轩鸽;韩愈伦理思想新探[J];唐都学刊;1998年03期
9 江畅;关于道德与幸福问题的思考[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10 王小锡;世纪之交的经济伦理学[J];江苏社会科学;199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王政;;中西式品德发生作用之比较[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小锡 本报记者 李扬;重视“道德应对”[N];新华日报;2002年
2 朱庆;建设当代中国道德方略[N];光明日报;2001年
3 孙立平 清华大学社会学教授;道德问题的社会学分析[N];北京日报;2001年
4 沙川;世俗人文主义与道德底线[N];中国保险报;2002年
5 原野;道德的含义[N];法制日报;2000年
6 李兆雄;“责任”概念四说[N];社会科学报;2002年
7 肖自强 渠敬东 姚福燕;涂尔干的现代性主题:道德个人主义与法团公共性[N];中国图书商报;2001年
8 万俊人(作者为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自下而上 求同存异[N];中国艺术报;2000年
9 陈先达;革命的道德和道德的革命[N];光明日报;2000年
10 王南林;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N];光明日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孙咏莉;贫困、道德与焦虑[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2 巩固;环境伦理学的法学批判[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3 卢德之;经济伦理研究的一个契入点[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晓斌;道德与法律互化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2 杜莹莹;网络语言的价值分析与伦理建设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7年
3 刘文文;隋唐时期女性伦理略论[D];黑龙江大学;2009年
4 王锐;当前中国经济领域的诚信缺失及对策[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5 贺彬侠;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法制和道德的关系[D];西北大学;2005年
6 梁亮;先秦儒家德治教育思想体系论要[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虞萍;中西方生命道德教育比较[D];南京林业大学;2008年
8 杨威;甘肃生态伦理建设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08年
9 刘辉;伦理与治道[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10 陈晨捷;先秦诸子“德”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3818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13818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