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道德伦理论文 >

试析现代性何以无法在旧中国生成——基于伦理道德路径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8-01-05 07:02

  本文关键词:试析现代性何以无法在旧中国生成——基于伦理道德路径的思考 出处:《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现代性 伦理道德 资本主义精神


【摘要】: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认为,现代性的出现源自于资本主义经济秩序的创立。韦伯则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教与道教与新教伦理体现"资本主义精神"相悖,所以,资本主义经济秩序始终无法在旧中国真正建立。另有日本学者山本七平发现,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日本孕育出了其独特的"资本主义精神",并成就了自己现代性的发育。可森岛通夫却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在日本的传播过程中早就被转化成为不同的文化,因此,日本"资本主义精神"的生成与中国传统文化联系不大。本文一一解读他们的观点,从伦理道德的层面分析了中华传统文化和现代性的关系,得出结论:那种断然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性相悖的观点是有失偏颇的,我们理应重新审视自己的传统文化。
[Abstract]:British sociologist Giddens believes that the emergence of modernity from the capitalist economic order was founded. Webb argues that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and the Protestant Ethic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embodied in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 Therefore, the capitalist economic order has not really established in the old China. Another Japanese scholar Yamamoto seven Ping found that in the influen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Japan gives birth to its unique "spirit of capitalism", and the achievements of its modern development. Benson Island Michio is of the view that the propagation process of China traditional culture in Japan would be transformed into a different culture, therefore, generate the Japanese spirit of capitalism in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China little contact in this paper. By reading their point of view, from the ethical and moral level of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modern relations, draw the conclusion: that flatly tha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modern paradox is biased, we should re-examine their own traditional culture.

【作者单位】: 菏泽学院;
【分类号】:B80-02
【正文快照】: 根据英国学者吉登斯的观点,现代性的出现首先是一种现代经济秩序,即资本主义经济秩序的创立。[1](P71)韦伯则把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秩序的产生与基督教新教伦理联系了起来,他认为,正是这种新教伦理所体现出来的欧洲独有的所谓“资本主义精神”哺育出了其资本主义经济秩序,从而孕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世龙;孟凡东;;论儒家现代性的结构要素[J];北方论丛;2010年05期

2 吴树畅;国有控股公司财务治理结构的制度缺陷与完善[J];中国煤炭经济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3 赵泽洪,淳于淼泠,骆兰;日本的商业伦理及其现代化进程[J];渝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4 吴金光;;我国企业经营困境的文化伦理诠释[J];船山学刊;2006年02期

5 朱坤容;;铃木正三“职分”思想在日本资本主义萌芽期的历史作用[J];东疆学刊;2008年01期

6 孟静;;日本刑事诉讼制度形成的法文化根基[J];广东财经职业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7 金占明,马力;文化分“维”及其对企业管理的影响[J];管理工程学报;1999年04期

8 林丽华;;日本企业跨文化经营面临的困惑——以中日就业观为研究对象[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10期

9 付正新;;偏离平衡态——日本现代化的社会结构前提分析[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10 章益国;“‘勤俭’伦理与东亚发展”辨析——儒家资本主义学说与韦伯理论的纠缠[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黎元奎;;中国证券监管:价值模式及其转换——一个经济伦理学视角[A];首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C];2005年

2 孟凡东;;文化东亚研究的学术理路及其特点——亚洲学者的亚洲取向研究刍议[A];现代化的特征与前途——第九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霍伟东;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3年

2 阎建军;长期利润模型及其在养老基金参与公司治理中的应用[D];西南财经大学;2004年

3 张永理;当代中国政治生活中的封建残余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4 杨孔炽;江户时代日本教育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1997年

5 钟放;文化视角下的稻盛经营哲学与企业实践[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6 唐向红;日本文化与日本经济发展关系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徐琦;农村劳动人口的社会支持网[D];华中农业大学;2001年

2 林章兵;美国、日本现代企业的比较制度分析[D];福州大学;2004年

3 林锐;儒商之道与现代企业经营理念[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4 黄维玲;《金瓶梅》中的市民意识形态[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5 朱少雅;松方财政改革探析[D];复旦大学;2009年

6 韩岩;民营企业员工敬业问题的经济伦理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7 闵慧;高校教师聘任合同的法律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邓立;任兰兰;;论现代性背景下的价值重构[J];理论界;2008年10期

2 顾红亮;;“理性”与现代性的价值依托[J];人文杂志;2006年06期

3 甘代军;李银兵;;资本主义精神:存在还是虚无——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基石及“选择性关联”[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4 杜维明,黄万盛;中国传统价值观的现代意义——杜维明、黄万盛对话录(节选)[J];求是学刊;2005年04期

5 杨华;;贝尔对资本主义文化矛盾历史根源的探究[J];学术交流;2007年11期

6 王天民;张英;;人类的生存自觉与“现代性”生存模式[J];学习与探索;2008年01期

7 万娜;;浅析韦伯的“资本主义精神”[J];新疆社科论坛;2008年02期

8 杨玉昌;;中国古典哲学中的“后现代”——论道对儒墨的解构[J];河北学刊;2008年06期

9 金碧漪;赵锋;;从《儒教与道教》浅析韦伯眼中中国的资本主义[J];法制与社会;2011年26期

10 王兴祥,付文忠;“现代性终结论”产生的原因[J];哲学动态;1996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韩震;;全球化、现代消费和人的认同[A];第八届暨第七届全国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韩震;;本质主义的重建及反思的现代性[A];全国“当代西方哲学的新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3 王振林;;现代性的哲学视域[A];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纪念“芜湖会议”暨“两学会”成立30周年论文集[C];2008年

4 东方朔;;理性、现代性与中国哲学的未来——兼评新儒家对传统哲学现代转化之探寻[A];《与孔子对话——论儒学的现代生命力》——上海文庙第三届儒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陈卫平;;“金岳霖问题”与中国哲学史学科独立性的探求[A];第二届中国南北哲学论坛暨“哲学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王梦阳;;后现代发展观的内容及其意义[A];第六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8年

7 曾鹰;;现代性悖论与技术文化的批判策略探略[A];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第二届全国“科技与社会发展”中青年南方论坛论文集[C];2007年

8 骆天银;;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否定及其启迪[A];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年会年会暨西方技术文化与后现代哲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俞吾金;;坚持现代性:历史大错位中的价值选择[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哲学对话与文化交流”哲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10 高瑞泉;;现代性的追求与反省——当代中国哲学的基本面相[A];人文社会科学与当代中国——上海市社会科学界2003年度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胡晓明 钱钢;被压抑的另一种现代性[N];社会科学报;2002年

2 采访者 庄建 被采访者 周宪(南京大学教授);大众语境中的现代性[N];光明日报;2001年

3 李世涛;詹姆逊:从后现代性返身现代性[N];中华读书报;2004年

4 上海社科院哲学所 陈翔勤;现代性的时间分析[N];社会科学报;2002年

5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 毛崇杰;文化何为?[N];社会科学报;2004年

6 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 王振林;现代性的哲学视域[N];光明日报;2008年

7 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 童世骏;查尔斯·泰勒首次对话中国[N];社会科学报;2003年

8 本报记者 陈乐之;现代性与物欲的释放[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9 朱红文;现代性与人的发展[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10 田小沛;亚洲现代性的另一面[N];社会科学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蒋炜;现代性的社会控制图式转换[D];吉林大学;2005年

2 方世忠;儒家传统与现代性[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张广森;本体论语境中人的本性审视[D];吉林大学;2005年

4 韩红;交往的合理化与现代性的重建[D];黑龙江大学;2004年

5 杨淑静;重建启蒙理性[D];吉林大学;2008年

6 熊在高;当代境遇中的价值论研究与现代性问题[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7 吴先伍;现代性的追求与批评[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8 石敦国;时代困境的实践反思——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话语[D];复旦大学;2003年

9 陈碧;《周易》象数美学思想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10 张有奎;马克思生存论视域中的现代性批判[D];复旦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立光;技术理性及其现代命运[D];黑龙江大学;2007年

2 吴玉强;哈贝马斯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逻辑[D];河南大学;2005年

3 王成芳;吉登斯现代性视野下的自我认同[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4 管宇;从人的异化到人的全面发展[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5 王华岗;现代性问题的根源及其现实意义[D];郑州大学;2003年

6 周红;熊十力的心性学与现代性[D];黑龙江大学;2004年

7 郑兴凤;施特劳斯解释学方法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8 林合华;梁启超科学观的三期演变及其意义[D];武汉大学;2005年

9 温志嵩;现代性的探索[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10 崔雅琴;梁漱溟文化哲学的现代性立场[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3820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13820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3f8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