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道德伦理论文 >

文化自信、利益均衡是确立乡村旅游伦理关系的基础

发布时间:2018-01-08 17:17

  本文关键词:文化自信、利益均衡是确立乡村旅游伦理关系的基础 出处:《旅游学刊》2014年1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乡村地区 企业投资 风景名胜区 乡村发展 文化自信 利益均衡 乡村旅游开发 价值认同 伦理关系 不对称


【摘要】:正乡村旅游与城市旅游、文物古迹旅游和风景名胜区旅游等有着明显的不同,乡村旅游产生和发展的内在动因源于城乡间的差异,这种差异造成了乡村旅游主客体间天然的身份不对称,并因此而影响到主客间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认同。同时,由于乡村经济的相对落后,乡村旅游的规模化发展多以企业投资来实现,投资企业不管是本土的还是外来的,都会把"谁投资谁受益"作为旅游开发的当然原则,因此而产生了普通村民对乡村发展控制力的丧失、经营参与机会被剥夺、利益分配打折扣等一系列问题。因此,要构建和谐的乡村旅游伦理关系,必须
[Abstract]:There are obvious differences between rural tourism and urban tourism, cultural relics tourism and scenic spots tourism, etc. The intrinsic motivation of rural tourism is from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This kind of difference causes the natural identity asymmetry between the subject and object of rural tourism, and therefore affects the cultural identity and value identity between the subject and the guest. At the same time, because of the relative backwardness of the rural economy. The large-scal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is mostly realized by enterprise investment. Investment enterprises, whether local or foreign, will take "who invests who benefits" as the natural principle of tourism development. As a result, a series of problems have arisen, such as the loss of control over rural development by ordinary villagers, the deprivation of business participation opportunities and the discount of benefit distribution. Therefore, in order to build a harmonious ethical relationship of rural tourism, 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a harmonious ethical relationship in rural tourism.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山东大学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
【分类号】:B82-05;F592.7;F327
【正文快照】: 乡村旅游与城市旅游、文物古迹旅游和风景名胜区旅游等有着明显的不同,乡村旅游产生和发展的内在动因源于城乡间的差异,这种差异造成了乡村旅游主客体间天然的身份不对称,并因此而影响 到主客间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认同。同时,由于乡村经济的相对落后,乡村旅游的规模化发展多以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向东;;西方发达国家乡村旅游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J];丝绸之路;2010年22期

2 熊亚平;;近代华北铁路沿线乡村地区人口的社会流动(1905—1937)[J];学术研究;2012年07期

3 李霞;;河南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策略研究[J];神州;2014年03期

4 郭伟平;;明清以来江南乡村社会经济结构变迁与民间文化信仰研究[J];农业考古;2012年03期

5 张洁;;浅论贵州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与前景[J];青年文学家;2009年12期

6 欧俊勇;温建钦;;清代潮州乡村地区的个体冲突——以档案资料为中心[J];农业考古;2013年06期

7 刘云刚;罗启亮;;绿道建设对乡村旅游的影响研究——以广东增城为例[J];城市观察;2014年01期

8 林若琪;蔡运龙;;转型期乡村多功能性及景观重塑[J];人文地理;2012年02期

9 埃里克·兰帕德;贾永梅;;当代城市社会的历史发展轮廓:一种比较视角[J];都市文化研究;2008年00期

10 刘慧宇;;民国时期福建乡村的华侨中小学校[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兴平;涂志华;;乡村变革驱动下苏南乡村地区空间与规划转型初探[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吕连琴;;刍议我国乡村旅游的界定、发展特征及原则[A];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张岩;;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目标与对策研究[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B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4 许珊珊;梅耀林;汪晓春;段威;;基于乡村地区人口流动驱动力的规划技术研究——以金坛市为例[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2-小城镇与城乡统筹)[C];2013年

5 李海琴;;近十年中外乡村旅游研究状况比较[A];第十六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6 李玉新;乌兰;;基于生态理念的乡村旅游转型与升级研究[A];区域旅游:创新与转型——第十四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海南国际旅游岛大论坛论文集[C];2009年

7 汤幸芬;;乡村旅游的内涵与实践[A];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第二届“海峡两岸休闲农业与观光旅游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中共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委党校课题组;;河池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分析[A];桂西资源开发新思路[C];2011年

9 郑占锋;梁洁;张文斌;;我国乡村公园体系构建理论初探[A];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9年

10 张文娟;马履一;贾忠奎;;从游客需求角度对比评估乡村绿化对乡村旅游的影响[A];第九届中国林业青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文 安艳艳 丁娜娜;乡村旅游发展对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N];中国旅游报;2006年

2 周霄 肖智磊;析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的互动关系[N];中国旅游报;2006年

3 本报记者  李 芳;乡村旅游看过来[N];乐山日报;2006年

4 赵婷婷邋杨振之;城乡统筹政策下乡村角色的转变[N];中国旅游报;2007年

5 重庆文理学院旅游学院 周坤 杨振之来也旅游发展(成都)有限公司 杨振之;乡村度假产品的规划设计[N];中国旅游报;2011年

6 朱天松;大力发展西部地区的乡村旅游[N];中国旅游报;2007年

7 徐京;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N];贵州日报;2006年

8 周坤邋杨振之;城乡统筹与乡村旅游:乡村意象的保护与再造[N];中国旅游报;2007年

9 谭豹(作者单位:四川省广安市委);乡村旅游发展的模式与途径[N];中国旅游报;2006年

10 本报记者 周丽燕 孙国徽;一个政协委员的乡村旅游经[N];人民政协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余斌;城市化进程中的乡村住区系统演变与人居环境优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2 陈柏峰;乡村混混与农村社会灰色化[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3 葛丹东;空间至机制[D];浙江大学;2008年

4 赵之枫;城市化加速时期村庄集聚及规划建设研究[D];清华大学;2001年

5 杨晓军;区域视野中的乡村、学校与社会[D];吉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曾萃林;县市域乡村绿道规划建设体系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2年

2 宁可;反哺乡村:快速城市化的应然抉择[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3 陈元元;二十世纪前半期土地占有条件下华北乡村领袖与乡村共同体治理[D];南京师范大学;2014年

4 张程;基于乡村旅游的村镇改造设计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戴翔;城乡统筹背景下乡村灾后重建研究[D];南京大学;2013年

6 马菁;乡村旅游及其规划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7 王丽萍;乡村风貌营造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8 赵科;5.12汶川大地震极重灾区什邡市师古镇灾后重建发展乡村旅游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9 邝志华;乡村旅游环境景观建设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

10 陈敏;基于乡村视角的城乡统筹规划策略研究[D];重庆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3979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13979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910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