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数民族道德生活研究概况
本文关键词:中国少数民族道德生活研究概况 出处:《伦理学研究》2013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少数民族地区 道德生活 中国少数民族 道德建设 中华民族 伦理学研究 民族伦理学 伦理道德 汉民族 社会学
【摘要】:伴随着当代中国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加快,民众对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加强道德建设、让道德回归生活的呼声也日渐强烈。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道德文化具有特殊意义。各民族道德生活是我国各族人民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的组成部分和重要基础,也是我国伦理学、社会学和民族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为了促进学界对中国少数民族道德生活的深入研究,我们邀请了部分从事民族伦理学研究的学者开展专题笔谈,希望能够引起国内外同仁的关注与讨论。
[Abstract]:Along with the contemporary China construction well-off society to speed up the process, people on the health of rich spiritual and cultural life of the increasingly high demand, to strengthen the moral construction, let the moral return to life has become intense. China is a multi-ethnic country, minority moral culture has special significance. The national moral life is part of our peoples health rich spiritual and cultural life and the important basis, is also China's ethics, sociology and ethnology research important content.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academic depth of Chinese minority moral life research, we invited some scholars engaged in the study of national ethics development symposium, to attract the attention and discuss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colleagues.
【作者单位】: 宁夏大学;
【分类号】:D633;B82-0
【正文快照】: 中华大地上生息繁衍了众多少数民族,他们同汉民族一起构成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在历史的长河中,共同谱写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中国的各个少数民族都拥有自己独特的民族优秀传统伦理道德和丰富的道德生活实践,他们是中华民族伦理精神和道德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怀承;胡勤;;简论隋唐道德生活的特点[J];伦理学研究;2008年06期
2 刘霞;邓名瑛;;论网络传播对社会伦理道德的双重影响[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3 鲁芳;;对我国当前道德生活的反思[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年03期
4 高兆明;也论道德与幸福——兼与程秀波商榷[J];中州学刊;1993年01期
5 王南n\;论当前我国道德建设的三个维度[J];江海学刊;1997年03期
6 弥沙;武卉昕;;社会转型时期既“好”又“善”的生活如何可能[J];学术交流;2008年06期
7 杨志玲;盛美真;;儒家道德文化在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承及特征[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8 邓名瑛;;曹魏时期君民关系领域的道德生活[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9 陈楚佳;论道德法则[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02期
10 陈升;;楹联中的道德与道德文化[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泽环;;道德生活中的传统话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点思考[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2 陈泽环;;《大学》和《政治自由主义》之间[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3 陈桂勤;;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现代价值[A];孔学研究(第四辑)[C];1998年
4 陈泽环;;传承还是断裂——试论道德建设的文化根基性[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7年
5 陈桂蓉;;前言[A];海峡两岸道德发展论[C];2008年
6 李彬;;潜规则下的道德生活解析[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7 陆通;;透视麦金太尔的德性伦理——从《追寻美德》谈起[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8 潘忠宇;李伟;;民族伦理学研究的回顾与期望[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9 肖群忠;;“生活伦理”论[A];中国伦理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2届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4年
10 陈泽环;;梁启超论儒家哲学——基于伦理学视角的文本考察[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万俊人;走在道德生活世界的前沿[N];光明日报;2004年
2 王海昌;救助的道德考量[N];中国社会报;2006年
3 蒋德海;今天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孝[N];解放日报;2006年
4 宋希仁;怎样认识道德的“应当”[N];光明日报;2000年
5 中央党校 王杰;传统文化与主体价值问题[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6 龚天平;伦理学的人性基础[N];光明日报;2004年
7 龚天平;伦理学的人性基础[N];光明日报;2004年
8 李兰芬;道德话语权问题及对策[N];苏州日报;2008年
9 樊浩;高技术的伦理—道德悖论及其文化战略[N];光明日报;2004年
10 卢晓军;道德价值与经济价值浅论[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康宇;儒家美德与当代社会[D];黑龙江大学;2007年
2 张继军;先秦道德变迁论[D];黑龙江大学;2006年
3 马如俊;论杜威的自然主义伦理学[D];复旦大学;2006年
4 辛治洋;道德判断与道德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5 薛晓阳;希望与命运[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6 戴景平;善恶的人性尺度和社会尺度[D];吉林大学;2007年
7 覃青必;论道德自由[D];中南大学;2008年
8 张夫伟;迷失与追寻[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9 倪素香;善恶论[D];武汉大学;1998年
10 胡yN峗;西方德性伦理传统批判[D];中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靳勇;论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伦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双向互动关系[D];云南师范大学;2004年
2 邓文杰;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伦理与民族干部道德素质培育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3 夏洁;当代中国道德领域知行分裂现象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4 王芳;黑龙潭村落共同体伦理生活的观察与阐释[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5 周彰波;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和谐新农村伦理道德建设初探[D];贵州大学;2008年
6 肖雅锟;云南少数民族传统生态伦理思想及其现代审视[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7 陈鹤玲;道德生活中的感性和理性[D];扬州大学;2003年
8 范晓光;道德话语的当代建构探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2年
9 喻文德;论天性与德性的整合[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10 郭雁南;道德底限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4034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14034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