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道德伦理论文 >

论信息网络场域中主体间的道德学习

发布时间:2018-01-11 12:04

  本文关键词:论信息网络场域中主体间的道德学习 出处:《学术交流》2014年1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信息网络 场域 道德学习 道德权威


【摘要】:信息网络是相对独立的"场域",信息网络场域中以主体性选择作为基本依据的道德学习是网络德育的本质体现。网络主体是道德学习的中心,主体间性的道德学习过程是信息网络主体间通过主动德性互动,反复经验,交互作用,将道德信息内化为意识和能力的过程。信息网络主体间的道德学习会在相互之间产生正面与负面的惯习,可能存在批判现实带来的反中心、反权威风险,主体隐匿带来的欺骗、虚假陈述风险以及主体信息化带来的隐私侵权、个人信息滥用风险。信息网络道德权威对网络主体间道德学习发挥指导作用,加强网络传播权威的教育与管控是克服惯习风险的有效途径。
[Abstract]:Information network is a relatively independent "field". Moral learning based on subjective choice in information network field is the essence of network moral education, and network subject is the center of moral learning. The process of inter-subjectivity moral learning is the interaction of information network subjects through active moral interaction, repeated experience and interaction. The process of internalizing moral information into consciousness and ability. Moral learning among information network subjects will produce positive and negative habits among each other, which may lead to anti-center and anti-authority risk caused by critical reality. The fraud, false statement risk, privacy infringement and personal information abuse risk brought by subject hiding. Information network moral authority plays a guiding role in moral learning among network subjects. Strengthening the education and control of network communication authority is an effective way to overcome the habit risk.
【作者单位】: 西安科技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
【基金】:陕西省社科界2013年度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网络道德教育的基本问题研究”(2013Z074)
【分类号】:B82-052
【正文快照】: 一、信息网络场域及其边界(一)信息网络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场域”信息网络曾被视为有别于现实社会的独立领域,对这一领域的称呼包括“虚拟社会”等,然而“虚拟社会”能否成为和现实社会相对应的独立存在,却受到一定质疑。信息网络中所谓的虚拟存在毕竟是现实生活世界的组成部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薛文平;网络德育的回归:从服从与灌输到自主与选择[J];现代教育科学;2004年10期

2 班华;“学会关心”——一种重在道德学习的德育模式[J];教育研究;2003年1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春青;李佩霞;;生态德育理论研究概览[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9期

2 张典兵;;近十年我国道德学习研究的反思[J];道德与文明;2011年01期

3 赵云梅;;网络文化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以网络游戏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为例[J];改革与开放;2012年10期

4 王玉萍;;加强高校网络德育工作浅析[J];广西轻工业;2007年12期

5 徐友凤;侯晶晶;;在道德学习中学会关心——对城市小学生关心他人的个案研究[J];中国德育;2013年04期

6 郭娅玲;匡思蕾;;“关心性”关系的建立——诺丁斯关怀道德教育理论的核心[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3年06期

7 张婷;;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对策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11期

8 赵慧臣;郑静雅;;从网络的关系特征看网络德育的实施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年01期

9 陈苏广;;民办高校强化网络德育建设研究[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年02期

10 许占权;孙颖;;新课程人格建构目标及实现[J];现代教育科学;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姚菲;杨继平;;浅谈军校学员网络德育[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C];2007年

2 徐欢欢;;谈小学生关爱意识的培养[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文科专辑)[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蔡丽华;网络德育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2 周先进;“学会关心”取向的教学价值观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艳;关心型师生关系建立的教育叙事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2 沈正玉;当代高校关怀性师生关系及其构建[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刘旭磊;当前我国农村高中师生关系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王慧娟;论教师关怀能力及其培养[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裴芳芳;青少年网络德育研究综述[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 蔡爱华;高中生自主管理的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7 苏建华;中学网络德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8 王志海;班级共同体建设:学校德育优化的有效途径[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李春青;生态文明建设视野下学校生态德育的价值及实现[D];宁波大学;2010年

10 任向辉;天水市中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王义高;评当前西方的德育导向与德育理论[J];比较教育研究;1994年05期

2 班华;班主任在促进学生素质发展中的特殊地位、作用和操作系统[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年10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肖沛雄;体育信息网络的文明底蕴[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2 庄婵;;信息网络技术对伦理道德的影响[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3 王立新,刘敏;信息网络技术对社会文化影响探析[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4 王玉镜;;谈信息网络对高校体育的影响[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8年10期

5 李逊永;信息和语言[J];外语教学;1990年01期

6 李月明;信息网络与我国的文化建设[J];实事求是;2002年02期

7 李彦牛,王建忠,李秀芳;信息网络对高职生心理的影响[J];河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8 王颖;;从网络负面效应谈信息网络行业自律管理[J];黑龙江史志;2008年11期

9 赵春e,

本文编号:14094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14094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6b2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