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思想政治教育的微观场域研究
本文关键词:家风:思想政治教育的微观场域研究 出处:《东北师范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家风是道德教育的基础,能够持久地影响人的思想观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微观场域,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对家风建设有导向作用,研究此二者的功能互补关系,对于增强思想政治有效性,建设现代家风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市场经济背景下,社会上出现的一些家庭伦理问题和道德缺失等问题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大打折扣。家是社会的基本细胞,社会问题的最终解决还需要从家庭入手,将家风的建设作为突破口。“家风是每个人精神成长的重要源头”,家风是传承主流道德文化的载体。以优秀的家风文化浇筑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完提升其有效性,完善其系统性;以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家风建设,使良好家风净化社会风气。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研究“家风”恰逢其时。全文分为引言、正文(共三章)和结论等部分。引言部分首要阐明选题的缘由、研究现状、研究意义和研究的创新点。强调本文的研究将力求基于家风文化,针对家风建设存在的问题,试图通过家风中的文化基因,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文化场域;同时,通过审视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不足,尝试通过挖掘优秀家风的文化资源,为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活力,从而建立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以此为本研究奠定基础。正文部分共三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关于家风基本理论的探讨。通过对传统意义上家风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家风理论的追溯,对家风概念做出明确的界定,概括了家风的内容;也分析了家风的微观特征和家风的教育功能,进而对家风的内涵进行全面地概括,这为本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第二章,论证家风何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微观场域有何种内涵;有何重要意义:主要从家风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微观场域的必要性,可行性和现实性三个维度进行论述。家风文化中蕴含的个体道德修养,理想信念教育,家庭伦理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等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相契合;家风使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化、生活化,家风使思想政治教育“知行合一”,家风有利于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归根结底,家风是传承主流道德文化的载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养成域”。第三章,运用家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对策分析。具体包括:第一,挖掘优秀传统家风文化资源,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资源滋养;第二,注重榜样作用,以优秀家风典型丰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第三,强化家庭教育,以良好家风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第四,建立家风宣传和培育机制,巩固思想政治教育场域空间。
[Abstract]:Family style is the basis of moral education, can influence people's ideology and concept, and is the micro-field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t the same tim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lays a guiding rol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home style.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study the functional complementary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ffectiveness and to build a modern style of hom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arket economy. Some problems such as family ethics and lack of morality in the society make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greatly reduced. Home is the basic cell of society. The final solution of social problems still needs to start with the family. Tak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family style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the home style is the important source of everyone's spiritual growth", the home style is the carrier of the mainstream moral culture, and buil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ith the excellent home style culture. To improve its effectiveness and improve its syste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leads the construction of home style so as to purify the social atmosphere. Therefore, it is timely to study "home style" under the new historical conditions. The full text is divided into preface. The main body (altogether three chapters) and the conclusion part. The introduction part mainly clarifies the reason, the research present situation, the research significance and the research innovation. Emphasizes that this article research will strive to be based on the home style culture. Aiming at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onstruction of home style, this paper attempts to provide a cultural field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rough the cultural genes in the style of home. At the same time, by examining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curr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rying to tap the cultural resources of excellent family style, to inject vitality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o as to establish a comple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ystem. The main contents are as follows: chapter one. Through tracing home style theory in the traditional sense and Marxism theory, the concept of home style is clearly defined, and the content of home style is summarized. It also analyzes the microcosmic characteristics of home style and its educational function, and then generalizes the connotation of home style, which provides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is study. Chapter two. To demonstrate why the style of home as the microcosmic field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as what kind of connotation; What important significance: mainly from the home style a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icrocosmic field of necessity, feasibility and reality three dimensions to discuss, the home style culture contained in the individual moral accomplishment, ideal and belief education. The contents of family ethics and patriotism coincide with the content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amily style mak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ncrete and live.Home style mak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mbine knowledge and practice", which is conducive to forming the resultant for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promot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ome style is the carrier of the mainstream moral culture and the "cultivation field"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hapter III, the use of home style to promote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untermeasures analysis. Excavate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resources, provide the resources nourishing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econdly,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role of example and enrich the method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ird, strengthen family education and optimize the environ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ith good family style; In 4th, establish the family style propaganda and cultivation mechanism, consolida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ield space.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B823.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田祚雄;世纪之交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素质的反思与前瞻[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2 罗传厚,陈申宏;知识经济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嘉应大学学报;2000年02期
3 刘宪春,唐春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汉文版);2000年03期
4 王树荫;论党在民主革命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经验[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S1期
5 朱明英;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浅议[J];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5期
6 孙树平;思想政治教育要讲政治析论[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7 何睿;试论高校中建立心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机制[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0年04期
8 杨立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网络经济的回应及其对策[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9 张彦,郑永廷;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学思考[J];现代哲学;2001年03期
10 张日新;关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思考[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翁文泰;姚其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本诉求[A];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2007年年会优秀论文专辑(二)[C];2007年
2 陈潜;陈均宝;;对“大学生村官”上任前“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A];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2008年年会优秀论文专辑(二)[C];2008年
3 石霖;;思想政治教育力度与教育效果之间的关系研究[A];吉林省行政管理学会“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建设服务型政府”研讨会论文集(《吉林政报》2008·理论专刊)[C];2008年
4 周加胜;;浅谈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A];吉林省行政管理学会“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建设服务型政府”研讨会论文集(《吉林政报》2008·理论专刊)[C];2008年
5 张松峰;;加强和改进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几点思考[A];河南省烟草学会2008年学术交流获奖论文集(下)[C];2008年
6 黄振宣;;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教育结合的途径[A];2009无锡职教教师论坛论文集[C];2009年
7 熊继文;;试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A];宜春市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许溪沙;王施施;;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分阶段培养中的引领作用[A];第八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王芳;程影;;以科学发展观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A];吉林省行政管理学会“政府管理创新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学术年会论文集(《吉林政报》2010·专刊2)[C];2011年
10 许克毅;曹凯松;;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中若干理论问题的探讨[A];改革·创新·发展——电子教育研究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正铭;抓住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点[N];广西日报;2005年
2 解放军报记者 董强 本社记者 曹智;全军和武警部队大力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N];人民日报;2000年
3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4年
4 王天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质与量[N];光明日报;2006年
5 本报评论员;创造性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N];光明日报;2007年
6 张弛 周奔;喜看思想政治教育形成新格局[N];解放军报;2007年
7 陈锐邋特约记者 唐向东;总后召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N];解放军报;2007年
8 张瑞霞;全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座谈会在首府召开[N];内蒙古日报(汉);2006年
9 湖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理事 马奇柯;增强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N];人民日报;2007年
10 张荣邋记者 夏洪青;二炮某基地思想政治教育为部队信息化建设服务[N];解放军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祖国华;思想政治教育审美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2 徐艳国;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环境论[D];中南大学;2010年
3 邱仁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理论探要[D];上海大学;2010年
4 王新刚;思想政治教育物质环境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陈华洲;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6 邵献平;思想政治教育中介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7 王蓓蓓;思想政治教育成本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8 王员;建国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基本经验[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段建斌;人的存在与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本体维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隋宁;思想政治教育的“先在结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牟冬梅;家风:思想政治教育的微观场域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7年
2 张国英;解构大众文化视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D];山西大学;2008年
3 姜文静;当代大学生弱势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探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4 刘保;论思想政治教育在公共领域的拓展[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7年
5 郑建松;试论思想政治教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作用[D];天津师范大学;2009年
6 王志萍;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定位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7 李明;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和学术性[D];合肥工业大学;2009年
8 巫阳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问题与对策[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9 董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10 黄国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思想政治教育[D];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4237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14237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