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道德伦理论文 >

论游牧伦理学

发布时间:2018-01-14 19:29

  本文关键词:论游牧伦理学 出处:《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德勒兹 斯宾诺莎 游牧伦理学 生成女人 女性主义 新唯物主义 肯定 批评理论


【摘要】:德勒兹伦理学作为其哲学思想的核心,对主体提出了一种后人本主义的坚定的游牧想象。它在尊重我们时代复杂性的同时做到了对相对主义的后现代及其他表现形式陷阱的规避。德勒兹伦理学是新斯宾诺莎主义的伦理学,建立在一种积极的关系本体论基础之上。关系本体论需要寻找到他异性对当前条件尚未支持的价值与力量的肯定流变进行推动、调动和思考的方法。只要人们需要通过集体努力让当前条件产生或现实化,来推动人们的相互交流出现质变,就要践行肯定的伦理学。生成小民族的过程一定涉及生成女人,它是包括人类与非人类参与者在内的实用伦理任务的核心。游牧伦理学涉及本体论的关系性、情感性和承受性诸方面理论。
[Abstract]:Deleuze ethics is the core of his philosophical thought. A posthumanist nomadic imagination is put forward to the subject. It respects the complexity of our times and avoids the trap of relativism postmodernism and other forms of expression. The ethics of Binochism. On the basis of a positive relational ontology, relational ontology needs to find the positive evolution of the value and power that the other opposite sex has not yet supported. Methods of mobilization and thinking. As long as people need to make collective efforts to produce or realize the current conditions, to promote the qualitative change of people's mutual communication. The process of forming a small nation must involve the generation of women, which is the core of practical ethical tasks including human and non-human participants. Nomadic ethics involv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ntology and nomadic ethics. The theory of emotion and tolerance.
【作者单位】: 荷兰乌德勒支大学人文学院;郑州大学外语学院;
【分类号】:B565.59;B82-06
【正文快照】: 导论生成女人和由此涉及的女性特质地位的问题,是德勒兹伦理学的重要内容———它不仅出现在德勒兹关于斯宾诺莎思想的研究专著里,还表现在同肯定的游牧本体论更密切全面的联系中———这构成了德勒兹哲学体系的核心。德勒兹激进本体论的关系性理论在道德标准上是没有倾向性的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栾栋;;德勒兹及其哲学创造[J];世界哲学;2006年04期

2 程党根;;主体之命运:从“我思”主体到“身体”主体[J];南京社会科学;2008年12期

3 方炜;;斯宾诺莎的《伦理学》[J];读书;1959年24期

4 黄克剑;洛克的“反省”和斯宾诺莎的“反思”[J];哲学研究;1986年03期

5 杜志清;斯宾诺莎论自由和必然[J];河北学刊;1990年05期

6 黄见德;呕心沥血30多年的智慧结晶──评洪汉鼎的《斯宾诺莎哲学研究》[J];北京社会科学;1994年02期

7 陈雪平;试论斯宾诺莎哲学体系的矛盾性与进步性[J];大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4年02期

8 芮常木;庄子与斯宾诺莎人生境界之比较[J];黄山学院学报;1997年02期

9 徐文俊;将哲学与宗教分开:斯宾诺莎思想的两重性[J];学术研究;2001年04期

10 郑忆石;唯科学的西方马克思主义与近代唯物唯理论[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礼平;;差异与表象的毁灭——略论德勒兹与柏格森之间的渊源关系[A];全国“当代西方哲学的新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2 程党根;;主体之命运:从“我思”主体到“身体”主体[A];全国“当代西方哲学的新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3 冯玉珍;;怎样思想与研究西方哲学和中国当代思想文化[A];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纪念“芜湖会议”暨“两学会”成立30周年论文集[C];2008年

4 程党根;;德勒兹的游牧政治试验[A];法国哲学的现代与未来全国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5 唐正东;;《资本论》: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第四个阶段[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下)[C];2005年

6 洪晓楠;;科学文化哲学前沿问题探索[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7-2008年度][C];2010年

7 崔增宝;;德勒兹或单子世界的复魅[A];全国“当代西方哲学的新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8 杨大春;;从法国哲学看身体在现代性进程中的命运[A];法国哲学的现代与未来全国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9 张立波;;身体在实践话语中的位置(提纲)[A];全国"唯物史观的理论创新"与"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程党根;;激进经验主义:一种别样的经验主义[A];全国“经验主义与实用主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汪民安;德勒兹世纪[N];中华读书报;2000年

2 王东 林锋;马克思哲学的真正本名——“新唯物主义”[N];光明日报;2006年

3 汪民安 译;吉尔·德勒兹论福柯[N];中华读书报;2001年

4 ;《千座高原》诠释“非中心”[N];中国房地产报;2005年

5 姜宇辉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抵抗”同一性[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6 刘福森;马克思实现的哲学变革的实质[N];光明日报;2007年

7 杨不风;“茎典”书写:文化复兴的勇敢尝试[N];社会科学报;2007年

8 华南师范大学 王宏维;女性主义哲学对哲学学科发展的意义[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9 邹诗鹏;简论实践生存论[N];光明日报;2002年

10 本报记者 陈占彪;高宣扬:哲学是对生命的永恒回归[N];社会科学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岩磊;创造概念的大师[D];吉林大学;2012年

2 胡新宇;德勒兹差异哲学与美学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3 韩雅丽;詹姆逊的后现代主义理论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8年

4 陈英;性别的历史唯物主义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5 仰和芝;生存与和谐[D];复旦大学;2005年

6 何俊武;自然、人与政治:斯宾诺莎政治哲学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7 姚振强;柏拉图—斯宾诺莎哲学中的理性与生存[D];浙江大学;2004年

8 蔡剑锋;从抽象个体到现实的个人[D];复旦大学;2006年

9 郭刚;梁启超与清末的西学东渐[D];武汉大学;2006年

10 李红章;概念框架与思想解读[D];吉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孔云梅;阶级与性别[D];河南大学;2003年

2 杨颖;桑德拉·哈丁的科学哲学思想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3 贺滟波;比较视域中的德勒兹[D];鲁东大学;2012年

4 王玉林;海伦·朗基诺的女性主义科学哲学思想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5 刘金华;卢梭的女性观探析[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赵协真;论斯宾诺莎《伦理学》中的conatus学说[D];复旦大学;2009年

7 唐树生;整体与回忆[D];兰州大学;2010年

8 邵长春;斯宾诺莎自由思想探析[D];山东大学;2010年

9 陈太明;斯宾诺莎幸福观及其内在矛盾论析[D];山东大学;2010年

10 韩文书;斯宾诺莎幸福思想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4250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142500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de1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