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道德伦理论文 >

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伦理构建研究

发布时间:2018-01-14 18:42

  本文关键词: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伦理构建研究 出处:《中州学刊》2013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农村城镇化 生态伦理 生态环境


【摘要】:农村城镇化有效地推动了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但在实施的过程中农村也出现了土地资源浪费严重、环境污染凸显、生态安全隐患严重等问题。要解决农村城镇化过程中经济发展与生态安全、城镇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矛盾日益突出的问题,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的理想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城乡统筹发展等社会发展的价值原则,从政府机构、企业组织和公民个体三个维度着手,确立公正的生态伦理理念,树立发展循环经济的生态伦理意识,培育公民个体绿色消费的生态伦理素养。
[Abstract]:Rural urbanization has effectively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and society, but in the process of implementation, there has been serious waste of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in rural areas.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security in the process of rural urbanization,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urban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s increasingly prominent, so as to realize ecological benefits. The ideal development mode of urbanization, which unifies economic and social benefits, must adhere to the value principle of social development, such as people-oriente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verall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and so on, from government agencies. The enterprise organization and the citizen individual three dimensions start to establish the just ecological ethics idea, establish the ecological ethics consciousness of developing circular economy, cultivate the citizen individual ecological ethics accomplishment of the green consumption.
【作者单位】: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社会学系;河南经济伦理研究中心;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伦理构建研究》(12YJAZH213) 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点研究项目《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研究》(2010-JD-001)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B82-058
【正文快照】: 农村城镇化建设有效推动了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但强烈的现代化需求、快速的结构性增长和高物耗、高污染型的产业发展对农村区域生态环境的威胁正日益加重,反过来又成为影响和限制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经济发展与生态安全、城镇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矛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李宪坡;高宏良;董印;;全域城市化:理论与实践[J];小城镇建设;2011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君平;;费希特“法权人格”思想探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1期

2 余宸歆;;从“摩西十诫”看法律和宗教的关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4期

3 周清林;;中国语境中的“权利能力”[J];北大法律评论;2009年01期

4 周毅;刘国庆;;论劳动权保障的维度[J];长白学刊;2011年02期

5 刘永;;中国宪法学范畴体系研究[J];创新;2011年01期

6 罗久;;承认理论:从近代思考到当代探索[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1年11期

7 侯军;;“电影的存在先于本质”——巴赞电影本体论的多重内涵[J];当代电影;2009年02期

8 胡玉鸿;;法律史上人格制度的演化[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9 张翔;;论家庭身份的私法人格底蕴及其历史演变[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10 李碧芳;;《押沙龙,押沙龙》的生态话语分析[J];电影评介;2011年2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刘永;;隐私权是什么?[A];第四届全国公法学博士生论坛论文集[C];2009年

2 罗小凤;;灵魂话语的建构——兼论灵焚散文诗探索的意义[A];当代散文诗的发展暨“我们”文库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国庆;解雇权限制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武克勤;英伽登文学本体论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3 龚培渝;通过对话寻求承认[D];吉林大学;2011年

4 张才刚;数字化生存与文学语言的流变[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王华;新世纪乡村小说主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 方新文;对话德育论[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吴立忠;当代社会形态的基本特征与运行机制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8 邵金峰;中国画论中的生态审美智慧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9 金春平;边地文化视野下的新时期西部小说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10 张君平;西方近代以来“法权人格”理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静帆;滇西德宏地区傣族传统村寨景观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张洁静;流行歌曲:一种重要的语文课程资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立威;行政诉讼确认违法判决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4 李晓锋;关中传统民居的伦理文化意蕴[D];西北大学;2011年

5 武恒;庄子和海德格尔诗化语言观的同一性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6 李存金;凝固的教育音符[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王丽君;他者的观望与追寻[D];海南师范大学;2011年

8 方玲洁;都市与乡土的相互参照[D];浙江大学;2011年

9 鹿遥;弱者 自然 萨满教[D];山东大学;2011年

10 吴莉;自然人权利能力制度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李禄俊;潘胜军;;论城乡统筹背景下的城市化发展策略[J];中国城市经济;2010年09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靖勇;;从生态伦理视角看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价值[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年07期

2 陈俊;;和谐环境伦理——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3 刘湘溶,戴木才;21世纪德育新课题:生态道德教育[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01期

4 何玲玲;生态伦理学与可持续发展[J];广西工学院学报;2005年S2期

5 武回忆;;试论宗教文化的伦理功能[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07年02期

6 王天梅;;和谐社会与生态环境道德教育[J];怀化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7 卫淑霞;;《循环经济促进法》的环境伦理审视[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9年01期

8 滕立新;;中国传统生态伦理思想的现实价值[J];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9 许冬香;吴胜军;;新形势下企业责任研究——以生态道德责任为中心[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年09期

10 朱冉;张凌浩;;浅析伦理消费观的构建[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瑞芳;;先秦儒家的生态伦理观及其现代意义——兼谈“循环经济”的提出与实践[A];孔学研究(第十五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五次暨海峡两岸第八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汤恩佳;;在云南昆明“传统文化与现实社会伦理”研讨会上的讲话[A];孔学研究(第六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六次暨海峡两岸第四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3 郭佩惠;;论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意义[A];孔学研究(第十五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五次暨海峡两岸第八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刘芳;;环境道德教育与生态文明建设[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5 朱义禄;;论先秦儒家生态伦理观及其现代意义[A];儒家文化与和谐社会——纪念孔子诞辰2556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5年

6 汤建荣;;儒家伦理思想与可持续发展观[A];孔学研究(第七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七次暨海峡两岸第五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7 翟波;;论现代科技与社会伦理价值体系协调机制的构建[A];“科技高速发展对伦理道德底线的冲击及其化解”主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崔永和;;发展生产力的多维路径及其生态伦理审视[A];以人为本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C];2008年

9 王立宽;;构建生态文明的基础——生态伦理[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10 孙新建;钟秀珍;蔡蓉;方婷;;论科技伦理道德观的建构和普世化[A];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第二届全国“科技与社会发展”中青年南方论坛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粟贵平;浅谈“生态伦理”建设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地位[N];团结报;2005年

2 张海洋;辨析“民族宗教敏感论”[N];中国民族报;2005年

3 杨通进;环境伦理与和谐社会[N];光明日报;2005年

4 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上海高校都市文化E研究院 周中之;当代中国消费伦理观念的变革及其规范体系的建构[N];光明日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赵永新;构筑全民心灵生态屏障[N];人民日报;2006年

6 上海师范大学法政学院教授 周中之;消费伦理观念事关科学发展[N];中国教育报;2007年

7 杨恒;《论语》中的孝与今天的农村社会[N];甘肃日报;2008年

8 记者 王红梅;陈寿朋在我市作讲座[N];鄂尔多斯日报;2007年

9 天津市社联党组书记、研究员 万新平 天津社科院城市经济所研究员 阎金明 天津社科院哲学所研究员 李超元 天津社科院社会学所所长 潘允康 天津社科院哲学所副研究员 王建伟;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 提高文明生活水平[N];天津日报;2005年

10 王大庆;“环境权益”表述社会诉求[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白葆莉;中国少数民族生态伦理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2 焦君红;人对自然的权利与义务问题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3 冯昊青;基于核安全发展的核伦理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丽红;生产伦理:可持续发展的道德支撑[D];中南大学;2002年

2 高正荣;道德教育生态环境研究[D];河海大学;2003年

3 江雪华;媒体道德责任探究[D];东南大学;2006年

4 李晓燕;宁夏生态环境建设的伦理思考[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5 王文佳;和谐社会视野下的生态与科技[D];昆明理工大学;2007年

6 彭雨;我国水电资源开发的环境伦理与法律思考[D];昆明理工大学;2007年

7 唐琰;先秦生态伦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D];南京林业大学;2008年

8 张玉玲;少数民族生态伦理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9 李霞;论两汉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D];南京林业大学;2007年

10 李大江;和谐社会构建中的生态伦理问题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4248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14248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90e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