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境与重建:道德与审美关系的当代阐释
本文关键词: 道德 审美文化 感性 重建 出处:《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现代科技和消费经济使传统道德规范在当代遇到了挑战,怎样重新传播与时代要求相呼应的道德是当代的一个重要问题。当代审美文化在消解传统道德的同时,也建立起一种内核为后现代伦理的新兴道德形式,使道德理想主义转为审美趣味主义、道德主体换成欲望主体,随着生活的泛审美化,伦理生活也审美化了。我们可以把当代审美文化作为一个平台,利用其普泛性、大众性把多元化的道德价值取向广为传播,从而重建一种新型的符合时代需要的道德观。
[Abstract]: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consumption economy make the traditional moral standard meet the challenge in the contemporary era. How to re-propagate the morality which echoes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times is an important issue in the contemporary era. While the contemporary aesthetic culture is dispelling the traditional morality at the same time. Also set up a new moral form of post-modern ethics, make moral idealism into aesthetic taste, moral subject replaced by desire subject, with the pan-aesthetic life. Ethical life is also aestheticized. We can take contemporary aesthetic culture as a platform, make use of its universality and popularity to widely spread the diversified moral value orientation. In order to rebuild a new type of ethics in line with the needs of the times.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贵州大学人文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项目“审美文化的定位与理论”(06BZX067)
【分类号】:B82-054.9
【正文快照】: 道德与审美的关系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课题。在传统社会,优秀的艺术作品必须承载道德价值。当代社会在转型过程中,出现了道德滑坡、信仰失落等社会问题,怎样利用具有广泛影响的当代审美文化来传输道德意义,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课题。学术界目前关于审美与道德之间关系的研究,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肖鹰;;中国文化的问题在精英文化取向的下滑——兼论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互动[J];探索与争鸣;2012年05期
2 傅守祥;;审美化生活的隐忧与媒介化社会的陷阱[J];文艺理论研究;2007年02期
3 陶东风;;核心价值体系与大众文化的有机融合[J];文艺研究;2012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孟庆瑜;;论分配关系的税法调整机制及其完善[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3年02期
2 吕萌;论电视传播在当代文化发展中作用[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3 徐福来;;伦理人生的义理与实践——梁漱溟在现代新儒家阵营中的特色与贡献[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4 韩德强;;禁止活体角膜移植的学理探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5 胡功胜;;图像霸权时代的小说叙事[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6 钱雯;;文化诗学:理论、方法及局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7 裴德海;;中国文学悲剧意识的流变与依赖[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8 洪永稳;;美学教学的难点与解决方法[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9 蒋乃玢;;视觉文化语境下的媒介转换与融合——以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改编为例[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10 刘怀光;韦应举;;回眸:流行文化合法化30年[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汪冬冬;黄鹏;;现代性与后现代性视角下的社会危机与安全思想——对齐格蒙特·鲍曼思想的解读[A];2010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危机预警预控管理系统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林华;;贵州少数民族文化与影视传播研究——以贵州影视作品为例[A];贵州省写作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吕佳;;大众文化语境下精英文化遭际的文化意味[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陈绪新;;“被迫现代性”与当代中国伦理精神重构——我们需要一种积极伦理学[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5 秦国柱;罗勇;;特区大学能否“杀出一条血路”——知识分子与大学的现代性悖论[A];地方政府发展研究·第6辑[C];2011年
6 肖竞;曹珂;;城市工业遗产资源潜力与更新途径研究[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李倍雷;徐立伟;;大众传媒背景下的审美教育研究[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8 谢军;;伦理意义上的“公共文明”浅探[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9 杨明;张伟;;也谈社会公共伦理——基于个体社会角色的一种思考[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10 李金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新趋向[A];“传承人文奥运精神,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科学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国娟;儒学与秦汉意识形态的建立[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陈春常;转型中的中国国家治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陈丽琴;制度分析框架下的女县长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6 戴均;当代中国转型社会的政治认同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孙峰;当代中国德育价值观的变革[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张兴海;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赵方杜;身体规训: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国家权力与身体[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吕庙军;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符号[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史秀利;人类的生态危机[D];河北大学;2009年
2 任士春;巢湖市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中小学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3 郭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在结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4 李柏春;试析后现代艺术与文化底蕴的分离[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迪;试论当代中国信仰问题及危机的消解[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王天瑞;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7 陈罡;电子商务中的诚信问题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8 姚洪阳;试论人机关系的历史发展及其文化考量[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9 吕文杰;海岩小说与影视的互动[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10 陈银;金融危机的货币哲学解读[D];湘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王朔;我看大众文化[J];天涯;2000年02期
2 傅守祥;泛审美时代的快感体验——从经典艺术到大众文化的审美趣味转向[J];现代传播;2004年03期
3 陶东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文艺学的学科反思[J];现代传播;2005年01期
4 陶东风;;去精英化时代的大众娱乐文化[J];学术月刊;2009年05期
5 傅守祥;;欢乐之诱与悲剧之思——消费时代大众文化的审美之维刍议[J];哲学研究;2006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华;;试析商务谈判的非道德行为[J];社会心理科学;2004年05期
2 李萍;;进化论伦理学何以可能[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3 何林;试析萨特的失败的道德理论[J];理论界;2002年03期
4 洪永铿;孔子的道德观及其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启迪[J];甘肃社会科学;2005年04期
5 金香花;;伦理学的“扩展”与道德标准的“削弱”[J];理论界;2010年03期
6 郝卫全;论市场经济确立和发展过程中的道德进步[J];理论导刊;2004年01期
7 郑祖泉;论生产力标准与道德标准的根本性统一[J];科学社会主义;1998年06期
8 王海明;;论道德共同体[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9 陶岩平;;《尚书》中的道德观[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7年04期
10 王剑峰;;《墨子》“合其志功而观焉”评估方法中蕴涵的伦理思想及意义[J];中国集体经济;2011年2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潘广发;;浅谈孔子“非礼勿”道德标准的现实意义[A];孔学研究(第二辑)[C];1995年
2 吕国忱;;科技和道德关系的现代走向[A];“科技高速发展对伦理道德底线的冲击及其化解”主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宋俊;;论代际关系与家庭和谐问题[A];家庭、健康、和谐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4 姜秀艳;;国有企业经营者道德风险防范控制机制[A];第九届中国煤炭经济管理论坛暨2008年中国煤炭学会经济管理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史降云;;《老子河上公注》的道德教育思想探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6 余谋昌;;传播环境伦理,建设生态文明[A];《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集[C];2008年
7 刘进田;;信念、信仰与虚灵的真实[A];理想·信念·信仰与价值观——全国理想信念与价值观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0年
8 张帆;;论信念与认识、信仰、价值观等的关系[A];理想·信念·信仰与价值观——全国理想信念与价值观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0年
9 葛影敏;;对新时期家庭道德建设的几点思考[A];风正帆悬第二集——道德建设问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周善铸邋 寄自加拿大;“融入”最难是伦理[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
2 康秋洁;洗洗手,,你会更宽容[N];经济参考报;2008年
3 卢晓军;道德价值与经济价值浅论[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1年
4 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生物伦理学委员会主席,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教授 查尔斯·苏珊娜 殷鹏 译;全球生物伦理学:以道德观念解释人与自然的关系[N];中国民族报;2009年
5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 蒋寒迪;生态伦理的内涵及时代价值[N];光明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满生;伦理语境下的恐怖主义[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鹤玲;道德生活中的感性和理性[D];扬州大学;2003年
2 况滨;论功利主义的自我幸福[D];华侨大学;2006年
3 郝振斌;论密尔的功利主义道德观[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4 刘志峰;论商业竞争道德[D];中南大学;2004年
5 栗蕊蕊;道德选择能力的培养[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王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评价的现代转型[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7 付强;现实主义理论中的道德观[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8 金筱萍;论道德的他律与自律[D];武汉大学;2003年
9 王晓彦;论道德情感[D];曲阜师范大学;2007年
10 高晓荣;《淮南子》伦理思想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4621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1462186.html